原标题:码链如何重构万物互联时代的数字社会新基建 来源:消费日报网
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虚拟的IP网络以及由此搭建的中心化平台构成的基础设施,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互联网市场发展已经逼近天花板,增长逐步趋缓。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革命带来新旧基础设施的切换。在这新基础设施重构的当下,分析和认识基础设施的演进规律,需要长周期的视角,需要全局观、未来观。我们既要关注当下,也要看到发展趋势;既要看到局部,也要看到全局。有什么样的数字基础设施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数字世界。虚拟的数字基础设施结果是导致形成与人类社会分裂的虚拟的数字世界,这样的数字世界要与人类社会协同融合发展,其复杂难度可见一斑。而中心化模式的结果是导致社会发展不均衡、不可持续,同时也违背了数字经济时代下普惠、共享的社会发展理念。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基础设施构建的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相互交融、相互映射是数字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必然趋势。据《2020年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白皮书》指出,数据服务、基础设施和融合应用相互交融的完整大数据产业链结构,才是数字世界构建、数据价值流转的重要支撑。相应的,大数据产业链只有融合贯通在基础支撑、数据服务、融合应用等方面才能释放价值。只有结构完整的可搬移、可衍生、可与其他领域融合发展的大数据全产业链,才可以为构建数字世界的生态格局提供支撑。然而,无论是数字孪生还是虚拟的IP网络,创造的都是虚拟的世界,这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及要求已经渐行渐远。
虚拟应该为实体服务,如果离开了实体,虚拟还有意义么?大数据从首次提出概念,到今天,已经有了40年的历史了,如今,大数据开发利用的技术门槛与应用成本越来越高。根据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数据市场还不成熟,很多大数据企业拥有的都是片段的数据,其开发应用的难点,具体体现在数据溯源难、数据理解难、数据融合应用难、数据准备和探索时间长、数据资产融合应用难、数据资产治理成本高等痛点。而外部数据大多处于孤岛状态,数据之间很少流动和整合;孤立、不流动、没有整合的数据很难为企业赋能。很多需要数据的企业不得不从多个大数据企业采购数据效率很低,采购来的数据价值不高,数据整合的难度较大,数据采购的整体费用过高。大数据市场的数据质量和企业的数据需求有较大的差距。这也是导致大数据产业链发展缓慢的诸多原因之一。未来,大数据开发应用的主要瓶颈将会是如何打通数据孤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让数据动起来,实现高质量的数据供给、数据流通以及数据共享。
另外,互联网中心化模式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出来,互联网的产品结构的权力是中心化的,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制于既定的结构和规则,其结果是导致中心化平台形成垄断。据业界反映,如今中心化平台扮演着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的角色,创业公司很难出头,行业里的创新也少了,固化内卷的现象多了。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先合作,再吃掉你,这是中心化平台发展的策略。从起初吸引用户和第三方合作伙伴,比如开发者、商家和内容生产者,以此提升平台价值;到随着平台的发展,平台对用户和第三方的控制力也会逐步变强,平台和其他参与者的关系就从正和博弈变成了零和博弈。平台要想继续增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用户那榨取数据,以及和第三方争抢用户和利润。同时,中心化模式还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比如网络腐败、虚假信息、信息安全、资源浪费,算法推荐的合理性等等乱象丛生,给网络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所谓盛极而衰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数字化将是虚拟场景IP和中心化模式的终结者。互联网第三发展阶段将迎来去中心化的物联网与数字人网络时代,是以人为中心,通过实现物理世界数字化,基于真实生活场景为IP,把人、物、场等主体连接起来实现万物互联的时代。
全球二维码扫一扫组合专利技术发明人徐蔚指出,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社会运行的底座,属于数字经济社会公共资源产品,数字基础设施的建构要以人为中心,遵循普惠、共享、可持续的原则。从运行机制的维度看,数字基础设施是支撑数字经济社会运行的泛在服务载体;从社会形态的维度看,数字基础设施是体现数字社会形态特征“全连接、全共享、全融合、全链条”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从资源配置的维度看,数字基础设施实现数字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在万物互联的物联网时代,码链新基建是在解构一个旧世界,构建一个与物理世界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实时交互、高效协同的平行数字世界。这个与人类社会平行的数字世界不是数字孪生世界,更非虚拟的IP元宇宙。
徐蔚介绍到,码链数字基础设施是基于“码链+5G+北斗”建构的通用技术平台。码链作为一种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可追溯的新兴技术,是对互联网底层架构的革新。码链与区块链的区别,码链是基于真实的生活场景而非虚拟IP地址,所以码链能够完美的融合线上线下。所谓融合映射就是线上线下场景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码链是基于生活场景,通过对物理世界人、物、场的数字标识和数据采集,实现物理世界数字化、高度颗粒化,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将人、物、场等主体连接起来,让数字为每个人进行场景搭建“赋能”。码链新基建构建的数字世界,就是每个人在物理世界的行为轨道。码链把人从电脑前、屏幕前解放出来,将人们从虚拟的中心化场景带回现实生活的个人场景中来,从而为人类每个人带来便捷、高效、可持续的数字生活。
据国际咨询机构BCG分析,由于扫码移动支付的出现,2011-2020年中国减少1万亿元对各种移动支付、金融支付的基础设施的投入。2011年万人POS机的拥有量,美国是中国的8倍,人均银行卡拥有量是中国的8倍,而今中国扫码移动支付的规模是美国的80倍。中国用了更少的传统基础设施,更多数字基础设施,创造了更好的经济社会价值。这就是码链数字基建的价值。
据悉,徐蔚长期致力于码链模型的研究及其扩展升级应用,先后创立了码链思想、基于码链思想形成的码链理论,基于扫一扫组合专利技术开发的码链技术,基于人类数字化社会行为的码链模型。
徐蔚从哲学的高度与科技的深度对码链模型做出了顶层设计,他以“以人为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世界大同”东方哲学思想作为码链思想,指导码链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基于“光取代电成为联网接入的必然性”这一哲学逻辑,用“扫一扫”取代鼠标的“点一点”,用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取代电脑,用“码”(指码制的代码,包括但不限于二维码、隐形二维码、三维码等明暗点阵图)与物格取代互联网虚拟的IP与网址,以PIT为底层架构(即位置,身份,时间),通过建立“码”与“PIT”的转换机制,创建了一个基于以“码”对“人”与“物”信息标识、信息链接、信息生成、信息传递的端对端的网络模型。
码链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随时随地泛在链接的新型网络。码链架构层由发码中心、码链服务器、MatrixLink接入协议构成;扩展层包括价值链平台、产业码平台等社区生态平台;感知层包括二维码、隐形二维码等明暗点阵图、物格,智能手机、御空眼镜等智能终端;码链+5G+北斗构成了码链传输层,同时接入互联网实现互联互通;基于码链MatrixLink接入协议技术接入应用,依次叠加形成线、面、体、系的码链数字生态体系,构建了一个与物理世界融为一体的数字模型;通过码链数字资产交易所数据交易流通,实现数字优化配置资源的目的。
码链模型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徐蔚基于以“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的码链思想,从万事万物中提炼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并用二者关系制模。码链模型的底层逻辑思维是,赋予每个人唯一的码,实现对人的身份识别,具有数字身份的人称为数字人。赋予每个物唯一的码,实现对物的信息标识。同时,赋予每个人的每次行为唯一的码,实现对人的行为信息标识。每个码都包含其发码的数字人和服务列表,每次扫码代表一次链接,将发码的数字人所提供的服务和扫码的数字人连接起来,通过数字人之间相互交换数据来使得扫码的数字人获得他所需要的服务,所有数字人所能获取的服务以及获取每个服务的数字人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人——服务”链接矩阵,这个矩阵即“Matrixlink”。
码链链接矩阵(Matrixlink)按线上、线下、入线、出线四个子系统分工协作,构建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的网络空间。线上是指信息数据的系统执行环境,包括互联网、WEB技术、电子商务等组成的虚拟空间,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组成的数码空间;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组成的智能空间。线下是指信息数据的场域空间承载环境,包括地球物理域空间、对地球物理空间进行映射标定的物格域空间、人脑认知域空间、智慧域空间。入线是把与商品及服务相关的人流、物流、数据流、现金流等资源纵向到码。出线是指为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等链上数字资产的流通、数字资产的交易,提供数据服务和数据治理。
码链系统运行模块是基于智能合约、数字人、云计算等技术,经过“社会资源纵向到码”的输入、“经济资产横向到链”的处理、“资源经过码码路由”的输出、“资产经过链链交换”的反馈,四个子系统工作流程,把资源资产的上码和上链、用码、用链、下码、下链的全过程都形成绿色生态的智能合约。通过统一发码,将发码的数字人所提供的服务和扫码的数字人连接起来,同时接入服务而形成的“二维码链条”。码链系统是按照数字人的社会行为形成的一条条共识链条,码链技术的本质是将物联网ID以二维的方式一个个叠加在一起,可以很好的追溯每一次数字化的行为。码链遵循5W机制自然规则,即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码链不仅可以记录所有过去发生过的链接,同时也可以记录那些根据人的意愿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链接,从而杜绝了违背人们意愿链接的发生,并且还能够挖掘出人们需要的潜在服务。码链数据映射出人的社会行为和因果关系,是社会属性的表达,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码链数据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因此,码链又称为智慧码链,码链新基建将万物互联升级为万物智联。
码链是去中心化加密网络。码链是基于生活场景,以每一个人、物、场为接入入口,实现数据共享和同步数据,数字人通过线上线下发码,对外提供服务邀约,化解互联网被动经营的局限性。码链采用线上动态二维码与线下静态二维码相结合的方式,数字人可以根据需要设定扫码连接权限。同时,码链数据存储是分布式的,要同时访问所有的接入口,才能破解这个网络。通过码的加密让每个人、每个物都能够很好地保护隐私。有效解决了互联网平台在信息安全、信息传播等方面的先天性缺陷。
物格是在万物智联的时代下,商品及服务的生产地与交易场所。物格将人类在物理世界的生产经营活动与在数字世界的数字化生产经营活动融为一体,相互映射、实时交互、高效协同。码链系统将数据反馈呈现在物格中,通过可穿戴智能终端御空眼镜“看一看”实现数字世界的可视化,将“扫一扫”升级到“看一看”。“物格”是依据北斗卫星遥感数据,把地球表面划分成10米x10米的一个个方格;每个方格都具有全球唯一标识的“经度纬度”,具有唯一的、可识别、可定位、可跟踪的特点,是互联网IP地址/域名的替代升级。创造性的将“码”扩展延伸至“物格”空间,实现了在任何位置扫码的5W要素完整性。完成了码链新基建从“数字人”、“数字物”到“数字地球”的码链体系结构的演进。同时,二维码也可以是隐形的,肉眼看不见的。但是任何物体都可以通过光反射出不同的频率,肉眼看到的是物体,而“御空眼镜”看到的是物体发出的特定信号的光。“御空眼镜”的价值就在于在不影响人眼睛视觉效果的情况下,真实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通过“看一看”来完成各种认证,实现联网接入。
综上所述,在万物互联的数字化时代,码链新基建通过重构旧的数字基础设施,构造了一个与物理世界一一对应、相互映射、实时交互、高效协同的平行数字世界,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面向角色、面向场景、响应需求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