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近百年历史的武夷路上,“城市表情”正变得更加多样和灵动。由老建筑改造而来的工业风园区,迎来工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入驻;“老破小”厂房蜕变为时尚生活跨界新地标。最近不断上演的更新故事,象一个个街区激活的细胞,赋予武夷路丰满的生活肌理和充盈的创新活力。请听报道:
武夷路333号,一个多月前迎来了工业互联网“独角兽”企业黑湖科技的入驻。这处由老建筑改造而来的工业风园区变得热闹起来:会议室里,办公桌前,尽是年轻的面孔,一派生机勃勃的工作场景。为何总部落户不爱CBD,偏偏钟情老街区?公司政府事务副总裁刘崇明一下子说出N多个理由:
[武夷路,就是大家一说去都是都知道的一个地方。然后这个街区还是比较有生活气息,出差太方便了,到虹桥站也就是半个小时。然后我们公司员工平均年龄93年,我们也想找一个环境上面比较活跃的地方]
大约6000平方米的园区几乎为黑湖科技这样的公司量身定制,老建筑在“留改拆”更新中,新增了开放式连廊、垂直绿化,打开了办公区域,两栋建筑间的空地还合围成了小院落,午休间隙,这里就成了运动场,年轻的力量在此尽情释放。刘崇明说,不久,园区还有新成员加入:
[我们现在就只使用了一栋,另外一个会留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因为我们是想做工业互联网生态]
沿街另一边的武夷路320地块,则有着“科技青年”倍感温暖的浓浓烟火气。作为武夷路首个竣工的城市更新项目,在上海第一泵厂的厂房旧址上新生的“武夷MIX320”开放不到2个月,就已聚满人气。园区招商负责人杨颖表示,电竞主题酒吧、露营餐厅以及全球创意美食,美发沙龙、买手集合店等新业态均集结于此:
[这个街区打造的氛围还是偏向于比较有个性化的,融合的、或者破圈跨圈的一些这样子的业态,很多这种特色小店,就喜欢小马路的这种氛围]
这里曾经有上海第一泵厂的厂房和3幢老洋房,泵厂停业后厂房被改建成了菜市场。三幢百年老洋房则被高高的围墙围着,用作社区医院。在建筑设计师、同济大学教授章明眼里,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建筑类型叠合而成的老街区,恰恰体现了一个城市的丰富性以及时间厚度。经历拆除违建、推倒围墙、打开整片街区、还原老洋房的拉毛外墙、巧妙设计空中步道连通起整个片区的老建筑等等一系列动作后,这里“活了”:
[原来这个地方的房子所有的进来的这个点位都是不通的,就是像点穴一样的,你要把脉络打通。在不同流程当中所遗存的建筑,赋予它新的功能,这个场所变得更加有时间的厚度,更加有魅力。]
如今,步入其中,老厂房的红砖印迹与工业风的街区设计毫无违和感。明年初,原先的农贸市场还将华丽变身为社区菜场、便民服务、社会文化等于一体的“邻里中心”,更多的生活体验随之而来。章明说,
[我们不仅仅是沿着一条路在做文章,我们是沿着路的垂直的街巷在做文章,不能说仅仅有烟火气,还要做提升,赋予新的生活,最后形成非常有活力的混合街区。]
以上由记者李雪梅报道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