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以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为主轴,无论总量、规模的增长,还是变革创新、政府政策驱动,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密切相关。
文 /《汽车人》赵英
2021年即将过去,转眼又到了总结过去一年的时候。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精彩之处,不在于总量规模扩张,而在于创新发展。
回望2021年,据初步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突破2600万辆,同比增长3.1%。增长3%左右,算是回到了低速增长常态。
中国汽车产业在总量、规模扩展方面差强人意,但2021年汽车产业的重大创新变化让人有眼花缭乱之感,政府陆续推出的汽车产业政策也颇有新意。我们回望2021年还是把重点放在这些变化上。
当然,笔者所关注、提及的重大变化,只是从笔者个人的关注点出发,对笔者2021年关注及做过评论的事件、趋势进行分析。
第一,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销售继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与汽车工业整体增长速度相比,更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2021年1-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继续创新高,累计产量已超300万辆,销量接近300万辆。11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17.8%,继续高于上月,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渗透率达到19.5%。全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约为13%左右。
从总量、规模看,新能源汽车成为2021年汽车产业发展亮点。在汽车产业总量、规模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前11月产销同比均增长1.7倍,表明在一个以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汽车市场中,新能源汽车开始处于较强市场地位,传统汽车的市场份额受到挑战和侵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七年居于世界首位,新能源汽车的新增份额占全球的61%,中国新能源汽车呈现领跑全球的态势。
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领域——电池、电机等领域,中国企业也处于领跑位置。目前在售的纯电动车续航里程已经普遍达到600公里左右。技术水平持续提高的同时,产业链条日趋完整。
欧阳明高院士预计,明年新能源汽车达到500万辆应当没有问题。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的领跑地位日益巩固。
第二,2021年中国本土汽车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上占比有所提高。
2021年1-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约为44%(中汽协数据)。因为芯片减产等因素,使跨国公司市场地位受到一定影响,但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跨国公司先行一步,也是占比提高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例如,上汽五菱在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已超越特斯拉。据乘联会数据,11月,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37.4%;豪华车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19.4%;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6%。
第三,中国汽车产品出口有较大增长。
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1-11月,我国汽车企业累计出口192.8万辆,同比增长1.1倍;前10月累计出口量中,新能源汽车占比31.9%,其中纯电动汽车占90%以上。上汽、长城、比亚迪、奇瑞、宇通等车企的电动车销往40余国。
第四,中国新能源汽车增长,由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私人消费占比由2016年的32%,上升到约76%。三四线城市及非限购城市的消费者开始购买新能源汽车。
今年国庆节高速公路上为了给新能源汽车充电,司机排起了长队。这表明新能源汽车已经被消费者接受,并用于远足,形成了一批习惯驾驶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
全球咨询公司AlixPartners公布了“2021年电动汽车消费者评估”调查结果,全球所有市场的电动车购买意向均呈上升趋势,其中中国市场表现最高,为50%(2019年为34%)。在政府补贴大幅度退坡的情况下,一般消费者的意愿很说明问题。
第五,今年2月份工信部针对新能源汽车冬季使用面临的问题,做出了回应,将采取三大措施促进解决低温环境电动车性能下降问题。
包括:加强车辆售后服务,积极妥善解决用户诉求,并且强化科普宣传,引导车主正确使用新能源汽车;大力支持车企对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攻关,提升电动汽车的整体水平,针对电池、续航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提升电池冬季抗寒性;加强产品质量管控,提升造车质量,将产品质量提升一个等级。
10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关于启动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启动了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工作。
以上政策措施意味着,新能源汽车推广使用进一步深化,新能源汽车消费、使用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从而提高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力。
第六,燃料电池汽车受到高度重视。
今年8月10日,工信部在给政协有关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工信部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报批发布工作,明确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促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政府对新能源汽车创新发展持开放、鼓励态度,是新能源汽车能够得以较快速度成长的重要因素。
燃料电池汽车得到重视,意味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探索、路径多样化。多元技术路径的探索,使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全球技术变化急速的进程中保持领先地位,多了一层保障,使新能源汽车在中国制造业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第七,生产传统汽车为主的国内汽车厂家强势介入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规模居于前列的车企,并非大家津津乐道的“蔚小理”,而是五菱宏光、比亚迪(算半个传统汽车厂家)、广汽、长安、长城等厂家。
传统汽车厂家发力,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他们眼中已成为志在必得的战略高地。传统车企发力,意味着新能源汽车已由“边缘”进入了“主场”。
跨国公司在华合资车企也开始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力,但意味深长的是,效果不佳。尽管如此,也表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蛋糕很香,已经被普遍认可。
第八,软件、电池和芯片成为制约、影响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发展的热议话题。
热议不仅仅局限于供应链的保证,更多的议论是关于未来主机厂是否要在这三个领域直接“下场打球”的问题。议论之深刻、涉及面之广,为进入21世纪以来所仅见。
对于软件、电池、芯片的议论和关注,实际上是新能源、智能驾驶技术革命在汽车产业内造成天地翻覆般变化的反映,标志着巨大变化带来的巨大冲击。
对这些冲击引发的回应和对策,说明了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汽车带来的深刻变化,正在被中国汽车工业、汽车企业逐步理解和接受,并且做出应对。
中国汽车产业、汽车企业正处于生产方式、产业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供应链组成的全面变化重组进程中,中国汽车产业、汽车企业在应对挑战中充满了创新活力。
从以上笔者观察、关注到的八个趋势性事态,可以看到2021年中国汽车工业发展,以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为主轴,无论总量、规模的增长,还是变革创新、政府政策驱动,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密切相关,都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冲击下产生的。
当我们回望2021年时,可否称之为“新能源汽车元年”呢?【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