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一年一度的创作大会都已经开到了第七届。
在今年的生机大会之前,甚至外界也有一些声音说,今日头条进入了瓶颈期。任何一款全民App,都难免遇上商业化和增长难题。作为一个内容平台,今日头条的问题也要在内容上找答案。
今年的头条生机大会上,总裁陈熙提出了两个关键词:更优质、更年轻,作为下一阶段内容建设的重点。也就是与创作者一起做出更多优质原创内容,以及更用心地服务好年轻用户,让头条的内容生态焕发新的活力。
这也是整个内容创作领域大家期望看到的。年轻,在当下语境中,不只是生理学年龄之幼。它是一种状态,是生命力最初期的热烈,是对外界探索满怀好奇,是渴求看到一种更辽阔、开放的可能性。是不守旧,是对知识和信息保持无尽的需求。
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人是创作者,也是信息接纳者。以算法闻名的今日头条,如何筛选出值得汲取、值得深思、值得花时间去体验的内容?
年轻不在年纪
看一下B站的市值,就不难理解平台对于年轻化的追逐。一般来说,更年轻的用户代表了更大的商业潜力。
“人不是一定要在什么年龄必须做什么事,不是过了二十几岁,就失去了所谓的青春和生活的选择权。”今日头条创作大会上,Roy和Sue分享旅行给自己带来最大收获,是要“要尽可能久的留住自己‘火热的心’”。
这是一对相识10年的青年夫妻,可以说已经过上了年轻人们最羡慕的自由生活:不用上班、全球游玩、摄影剪片、写文出书……
“我要带你到处去飞翔,走遍世界各地去观赏……”2016年,Roy和Sue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支旅行MV。影片中,肆意歌唱《张三的歌》的两人向全世界分享了他们的毕业之旅:越高山茶园、访印度洋海岸、听佛寺钟声……这对相恋6年的年轻情侣或许没有想到,这将开启了他们别样的人生。
图源:Roy微博
在升职加薪的前夕,Roy和Sue同时提交了离职,带着一点点的工作积蓄,把生活一切归零。那时,自媒体环境远没有现在成熟,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商业模式参考,他们很快把积蓄花光,暂靠借朋友钱度日,也试着把自己的作品整理出,去拜访不同的平台和编辑。
后来,这种个性化生活方式的内容,得了许多包括头条在内的众多平台的扶持。Roy和Sue现在已经用旅行创作来养活自己。
今日头条的创作者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年轻、有趣、追求新鲜和自我挑战的创作者。而在以新闻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大流量池子中,这样的内容原本的标签可能是小众和垂直。
12月20日的生机大会上,头条发布了多项创作者激励计划,包括中小稀缺作者扶持计划、全新IPUP计划、新活力计划及2022头号计划等。整体来说,面对的正是这一类细分优势内容。
而在此之前,Roy和Sue,已经从“旅行博主”的模式化生活中再一次辞职,开启了一场“住进全世界”的冒险,试试完成自己过上“环球旅居”的生活的梦想。
2018年,他们在全球范围内选取了12个最向往的国家,各居住一个月,并为这个为期一年的计划取名——“千百种生活”。
当这类内容发布到今日头条上时,头条会给予流量、分成等资源扶持,以及运营服务上的倾斜。
在零下三十度的外蒙古,和驯鹿牧民一起在雪地森林露营;在新几内亚岛,和赤身裸体的部落首领一起庆祝新年;也会在日本,和当地认识的朋友一起在樱花树下野餐;在苏格兰的农场和牛羊一起发呆…
这是普通年轻人无法经历的生活。与此类似的还有创意制作、国乐推广、风光摄影…这些新奇的职业。
用户的好奇心、向往就是流量。去年,今日头条推出“行家计划”,帮助1万名职业创作者成长,打造个人IP。截至11月底,已累计引入1.5万名经过职业认证的创作者。
95年的视频创作人E噔,以睡觉为落点做过各种奇趣动手创作和体验,挑战过在保鲜膜做的透明房子、车顶上的行李箱,猫笼等稀奇古怪的地点睡觉;制作原创国乐视频的柳青瑶,发起《中国人的乐器》中国民族乐器推广项目,陆续推出原创国乐作品《锦瑟》《李凭箜篌引》《兰陵王入阵曲》等;90后储卫民,放弃40万年薪转行做风光摄影师,以一张《北极的冬天》获得2019国家地理旅行者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成为国内首位摘得这项全球顶级摄影赛事冠军头衔的摄影师。
这些创作者,也吸引了同样年轻的用户前来体会“不一样的人生”。
数据显示,头条的月活用户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超过6000万。但是,“30岁以下用户长期留在头条的比例,显著低于30岁以上的用户,这说明我们需要努力增加对年轻人更有吸引力的创作者和内容。”CEO陈熙坦言。
为了鼓励年轻化内容创作,头条预计将在未来一年,对年轻人喜爱的垂类内容,如科技、游戏、汽车、美食、摄影等重点品类增加30%以上的流量和相应的作者收入。这也包括画风年轻化、内容质量好的微头条内容。
年轻人只爱真知识
年轻人对知识的渴求是永恒的,但对知识的真伪要求也是严苛的。这就需要平台在降低知识获取门槛的同时,为信息的精准传达再铸一道把关门。
早已厌烦了在知识沙堆里大浪淘“金”,新一代内容消费者需要的是一个干净、高质量的平台,不仅能推送“我想看的”,也能帮助自己扩宽已有认知边界,打破信息茧房,开发还未认知到的知识领域。
头条,如今也主动为优质内容加上第二把锁:内容品鉴官。
据今日头条总裁陈熙介绍,头条计划在未来三年内,从流量、分成和运营服务上都大幅增加对原创优质作者和内容的倾斜,为的就是呈现审美独特、内容精准的信息给用户。
那如何辨别优质内容呢?这是算法难以触及的人类智识之地。
头条会邀请用户中各领域的100万名行家,成为“内容品鉴官”。这些具备专业的内容判断力的“先行者”,弥补了算法无法筛除的缺憾,会对头条内容进行质量评价。
他们的评定,也将真实地影响到内容的流量分发、分成系数计算以及各种其他权益的分配。预期中,经过内容品鉴官评定的原创优质内容,会额外获得每日超过15亿次的阅读,优质内容的总流量将达到当前三倍以上。这样一来,优质且小众的垂类内容就不仅停留在小圈子中,远在山崖独香无人知。
除了流量扶持,头条也会对原创优质作者的分成系数进行上调。整体上,在流量与分成激励的共同作用下,优质作者群体总收入增长有望涨到现状的五倍。
当然,至于什么是优质内容,不同的人,甚至不同平台,都有各自的定义。但传播知识的内容,显然不会有争议。问题只在于,如何让年轻用户接受。
显然,年轻人讨厌说教,接受不了严肃、刻板的陈词滥调,要有轻松感和趣味性——如果还能顺便“学到点什么”就更好了。
“一个优秀的科普视频,不是把科学知识讲出来就够的。科普,本质上拼的是表达方式,而不是知识本身。”职业科普人汪诘认为,一个优质科普创作者,应该做“知识烹饪师”,而不是“搬运工”。而要做好一道可口的科普美食,灵魂调料是:讲出自己的味道。
最开始,汪诘做的科普视频,画面抖、声音弱、零剪辑,一切都显得很“业余”。而从简陋的布景和剧本设计,到堪比大片、画面精良的剧情小短片,“科学有故事”团队的不断更新内容呈现形式。2020年,汪诘还推出了科普纪录片《寻秘自然》,在每一集的片头,都可以看到一个编号,“汪诘作品NO.01”。
图源:《寻秘自然》纪录片豆瓣剧照
“过去的中国孩子,他们看着欧美的科学纪录片探索宇宙。我希望,未来,全世界的孩子也能看着中国生产的科学纪录片成长。”《寻秘自然》也只是汪诘纪录片蓝图的第一步。他自己也曾在纪录片刚推出时表示,把01号作品明确地标出来,也是在激励自己。
为了做出“媲美BBC”的纪录片,整个2021年,汪诘都在创作《寻秘自然第二季》,奋力追赶欧美大厂。“尽管我要追赶的对象还在遥远的前方,但我已然依稀看到了它们的背影,追上它们,并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今天的中国,除了经济的发展,更需要在科技和文化领域向世界输出影响力。”
汪诘的想法也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当下创作者的追求:输出自己的声音,影响更广泛的人群。在头条上,像这样怀抱着传递科学思维,做好科普传播的创作者还有很多。
“我要把教育放到一个更大的空间上来,这样比我在三尺讲台上讲课能产生更大的价值。”2017年,张弛辞去了教职,成为了头条上一名“全职”的“科普达人”,他更为人所知的是网名,奥卡姆剃刀。
这个名字起源于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提出的同名原理——“奥卡姆剃刀原理”,意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拨开纷繁的事物迷雾,剔除猜测和想象,用简单、直接的方式尽可能还原事实,也就是张弛做科普的初衷。
张弛有一些生活在农村的青年粉丝们,在看到一些新的社会现象时,会在头条上问“奥老师,你怎么看?”张弛认为,这样的年轻人被正确的科普认知引导后,会对未来产生极大的社会价值。
也因此,真正的科普受众群体,不仅是有主动信息辨别能力的一二线高知青年群体,更应该是生活在三线以下城市,没上过大学,甚至没考上高中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需要自我教育,需要被引导着去观察世界,需要被更优质的内容浇灌。
对比前六届生机大会,今年头条发布的计划格外多。对于刚刚被并入抖音业务版块的头条,这或许将成为一个转折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