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谁也想不到东盟会成为中国第一大伙伴。2000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是400亿美元,东盟和美国是1200亿美元。2020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达到6000亿美元,已经是美国的两倍。”
12月18日在珠海举办的第三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上,商务部原副部长蒋耀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奉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促进互利共赢,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建立对话关系30年,双方合作为11国20多亿人民带来巨大福祉,证明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一句空话,是实实在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第三届京师“一带一路”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主办,新华社研究院支持,以“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为主题,100多位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受邀出席。
“中国一直在搞建设,美国一直在抓军事”
东盟跻身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无疑是2020年中国对外经贸合作的标志性事件之一。30年前,中国和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仅有79亿美元,占我国贸易总值的5.8%。到202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14.7%。
蒋耀平介绍,今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到11月已经超过2020年全年,肯定将突破8000亿美元,相当于30年前的100倍,增速快于我国贸易的整体增长速度。
中国和东盟何以实现了这样的奇迹?“这就是我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成果,体现出中国既有战略眼光,也有战略定力。这个原则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原则,是关键推动的力量。”蒋耀平说。
“修昔底德陷阱”一词已为中国人所熟知,当今世界面临的另一大陷阱则是约瑟夫·奈提出的“金德尔伯格陷阱”。所谓“金德尔伯格陷阱”,是指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源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全球最大强权,但又未能像英国一样承担起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责任,结果导致全球经济体系的崩溃。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解释说,简而言之,“金德尔伯格陷阱”就是指世界权力的转移会引发国际公共产品的供给缺失,并给世界带来灾难性后果。
“特朗普时代美国不断退群、躺平。为了弥补美国的缺失,中国在不断提供公共产品。我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最好的公共产品,其中也包括在抗疫中提供疫苗和各种援助。”王辉耀说。
他指出,当前,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是全球的共识,未来几十年,基础设施建设都会是全球的“最大公约数”。“一带一路”的核心内容也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现在中国的高铁占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是后面10个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美国的军费是后面十几个国家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中国一直在搞建设,做‘一带一路’、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在经济领域不断提供新的产品,而美国的做法都是安全、军事导向的。”
“一带一路”多边机制建立应提上日程
“中国在全球化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中国领导人强调全球化的包容性,这在中国的政治语言中被称为‘双赢’。”波兰前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科勒德克表示,高质量、包容和共赢是全球化未来不可或缺的元素,特别是在面临疫情和气候变化的世界中。
今年,美欧先后推出全球性基建方案。美国在6月推动提出G7版“重建美好世界”计划,欧盟在12月宣布“全球门户”战略,均表示将立足全球范围为基础设施提供投资,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抗衡的意味浓厚。
科勒德克直言,美欧的做法可以看作是对“一带一路”的反应。“他们希望更多地实施对外援助。对美国来说是拉丁美洲;就欧盟而言主要是非洲,而中国已经在那里了。中国和发达国家争相援助其他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积极进展。”
活动主办方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说,在新形势下,建设“一带一路”有了新使命。首当其冲的就是抗击疫情,让“一带一路”有利于保障相关国家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其次是面对气候变化挑战,必须在“一带一路”上加快推进绿色转型。新的使命同时也意味着“一带一路”相关领域新的机遇。
当美欧都开始“抄中国作业”,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应该怎样用好自己的领先地位?王辉耀提议,“一带一路”多边机制的建立应当提上日程。如果中美欧三方在基础设施领域展开合作,将为世界未来50年到70年的和平稳定提供最大的“发展蛋糕”。
“中方已经提出,中国所有的全球性倡议都对美国开放,希望美方也能如此。我们的‘共商、共建、共享’是对美国开放的,美国的‘重建美好世界’和中国的‘一带一路’为什么不能对接起来?他们还处于理念阶段,但我们已经做深做实。中国还可以建立一个‘一带一路’国际联盟秘书处,请沿线国家派代表常驻。”王辉耀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