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全力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2021年,重庆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和网络强国战略,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推进“智造重镇”建设,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态势日趋向好。预计全年全市规上工业总量达2.5万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投资增速增长8%以上,利润增长40%以上。

  2021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高位推动,科学锚定未来发展方向。紧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强化顶层设计,优化明晰产业路径,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制造业。高规格召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明确了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及重点任务。科学编制《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大支柱产业+四大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柱产业提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三大工程,着力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二)重点突出,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链长制”,形成“五个一”工作推进体系(一方案、一图谱、一清单、一目录、一机制),加快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链水平。深入实施制造业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集中资源“一企一策”支持长安汽车等70户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做大做强,重点培育企业产值增长超30%、对全市增长贡献率超40%。加快构建产业链微生态,新培育53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0户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累计分别达118户、659户。探索关键基础产业集聚发展路径,集中政策资源推动集成电路、传感器、汽车电子、工业软件、信息安全、生物医药等6个首批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建设,促进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

  (三)质效为先,筑牢产业转型发展基石。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全力推动“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发展。稳步推进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战新产业增加值增速20%以上,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0%左右。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成功创建联合微电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增4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工业设计特色类示范城市,建有研发机构规上企业占比提高至30%左右。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强度1.65%,保持中西部前列。持续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节能低碳化改造、清洁化改造、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工业节水改造和绿色基础能力提升5大领域项目建设。建成国家级和市级绿色工厂115家、绿色园区10个。

  (四)智造引领,切实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持之以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加速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000余个,建成智能工厂105个、数字化车间574个,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9.8%。加速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累计标识注册量超60亿,接入企业节点1800余个。引导工业互联网平台加速集聚,全国15个“双跨”平台有12个在重庆布局,成功获批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深入开展应用示范新模式,推动实施453个新模式应用示范项目,重点建设20个“5G+工业互联网”先导示范应用场景。

  (五)协同发展,激发区域产业发展张力。加强区域产业协作,建立健全产业协同机制,完善产业协同生态,推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首批成渝20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揭牌共建,川渝汽车、电子信息产业重点产品产业链供需对接两大平台上线运行。

  (六)精准服务,助推工业经济行稳致远。持续深化“三服务”专项行动,切实帮助企业解难题、破瓶颈、提效能,全年为企业解决问题408个,满意率达99%。精准开展运行调度,强化政企联动,加大对20个重点工业大区、“双百企业”、50亿元级企业运行监测调度,抓好重点行业稳增长。精细推进减负降本,实施“一优、两减、三清、四降”工作措施,全年累计为企业减负超600亿元。

  2022年重点工作打算

  紧扣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总体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扎实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力争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6%左右。

  (一)加速壮大新兴产业规模。加速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完善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场景,推动长安新能源、金康新能源等现有企业提质上量。加快完善集成电路产业体系,推动华润12英寸晶圆制造等项目投产。全力做大医药产业规模,提速建设国内一流的疫苗、抗体研发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培育发展数字医疗设备、康复康养器械等产品。加快构建以重庆国际生物城为重点的“1+5+N”产业布局体系,持续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同步推进新材料、新能源、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业发展。

  (二)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按照“产业研究院+产业基金+产业园区”的模式,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耦合,增强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生成能力。构建“总院+分院”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建立完善科技成果孵化生态体系。建设一批中小企业生态家园,重点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孵化生成的初创型企业,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设立初创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基金,采用“母基金+子基金”方式,构建种子投资资金池,重点对接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孵化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三)持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深入实施“链长制”,围绕33条重点产业链,加快补短板锻长板。着力打造重点关键产业园,聚焦集成电路、汽车电子生物医药等领域,联动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着力提升产业链核心配套,重点推动比亚迪动力电池二期、万国半导体车规级芯片生产线等一批补链强链项目。持续加大领军企业和“链主”企业培育力度,一企一对策进行精准帮扶,加快培育具有行业话语权的本土企业。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链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成渝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协同示范园区,加速构建特色鲜明、相对完整、安全可靠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四)扎实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节点,推进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狠抓重点用能企业节能监管,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节能增效五年行动计划”,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生产工艺绿色化、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改造,鼓励企业使用清洁能源,不断提升绿色生产水平。实施绿色产业筑链工程,做大节能电器、节能建材、节能装备、低碳消费品等产业规模,积极培育风能、光能、氢能装备全产业链,构筑完整绿色产业体系。

  (五)深入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持续推进智能化改造,新建10个智能工厂和100个数字化车间。增强工业互联网赋能水平,以33条产业链为重点,以“链主”企业为主导,建立一批专业型工业互联网,联动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资金融通等服务平台,打造“一链一网一平台”产业新生态。加快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打造10个“5G+工业互联网”示范场景,创建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示范区,建设40个数字化管理、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示范项目。

  (六)全面加强经济运行调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常态化推进“周调度、月通报、季评估”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清单化管理、工程化推进,全方位提升重大项目谋划、审批服务、要素保障等工作水平。全力做好能源保障,积极争取外购电资源和通道,最大程度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