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举起的AR:智能手机悄然杀入元宇宙新世界

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眼镜将成为继手机、手表之后,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第三块屏幕”。

“元宇宙”讨论大潮之下,作为核心硬件提供商之一的手机厂商如何应对和布局,可以说关乎未来的硬件形态,也关乎这些角色的生长方向。

虽然完全浸入式意义层面的“元宇宙”依然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但在此过程中的技术储备和路径定义就尤为重要。目前来看,AR/VR是当下比较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或者说是一个重要的交互媒介。因此,在进入5G万物互融时代过程中,手机厂商们也逐步开启了相应的技术突破和落地探索。

业内观点普遍认为,相比完全浸入式的VR(虚拟现实),让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实现无缝交互的AR(增强现实)会有更丰富的应用场景,因此一些手机厂商目前看起来会相对侧重在对AR眼镜类产品的研发。

vivo研究院院长周围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等记者采访时表示,“回到本源思考问题,我们认为‘元宇宙’这个趋势是在的,会在较长时间的以后到来。但是现在有几件事情可以准备,第一是让物理世界向数字世界转化的过程,第二是对数字世界进行操控和交互。”

这大概也代表着目前主流厂商的一种方向性思考,“元宇宙”在现阶段来说,更像是一个宏大的概念和畅想,身处其中的核心厂商们,当下更重要的是把握技术路线挖掘以及开放开发生态进行场景的深入探索。当然,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一些便利生活的相关应用逐步出现了。

整机厂的“元宇宙”思考

在每年举行的OPPO未来科技大会期间,其都会发布一款AR眼镜产品,显示出对于这一未来技术路线的坚定策略。

“我们相信‘元宇宙’是未来一种互联网的形式,行业有个共识——未来互联网会有一种不一样的形态,过去的互联网可能是从PC时代的网页过渡到移动互联网,未来可能是一种3D的互联网,‘元宇宙’就可能是这种互联网的呈现形式,或者它是一种其他东西,我们还没有明确的答案。”OPPO XR技术总监徐毅如此向记者分析。

他进一步指出,未来这种互联网不管是什么样的形式,它需要一些入口设备,而XR眼镜是目前认为合适的一种入口。

“当然未来有可能有人会发明一种非常厉害的三维显示,它可以在空间任何地方显示三维(图像),这可能更适合作为‘元宇宙’或者未来互联网的入口设备。在目前的时间点来讲,XR眼镜这种设备可能是胜出机会比较大的入口设备。”

至于为什么目前主要是选择做AR,而非相对来说技术难度基本解决了的VR,徐毅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我们想要做AR,其实是看重它的这种工具属性。因为我们觉得,VR在目前阶段可能看到的应用场景更多是偏泛娱乐,比如影音或游戏场景,而AR给人的想象(空间)更大。当我们有一个全世界的地图,其实是可以做很多目前手机上不能实现的功能,这可以给用户带来非常便捷、有些革新性的体验。我觉得未来AR一定是可以跟手机媲美的个人终端,这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坚持在AR赛道上深耕的原因。”

他进一步表示,对于未来OPPO有没有可能做VR,这个问题尚在观察,目前没有明确的计划。

OPPO研究院院长刘畅给出了更纵深的思考。他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在智能手机出现的早期,人们还以为这会成为当时继电视、电脑之后的“第三块屏”,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人们使用手机的时间已经远超电视和电脑,这反而成为了个人用户的第一块屏,随后是第二块屏手表。

“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眼镜将成为继手机、手表之后,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第三块屏幕’。”他续称。

在今年的大会期间,OPPO发布的Air Glass是一款单目辅助类产品,与此前发布的两款相对厚重的双目眼镜样式完全不同。显示出在这条路径下,其实尚有诸多不明确、亟待不断迭代和验证的研发思路。

“今年我们希望能够给用户提供一个可以戴出去,真正易用、有功能的眼镜。”据介绍,也就是在这些年间,OPPO针对光学设计、软件算法、系统交互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积累。

针对这款新品,刘畅介绍了其在实景指路、智能翻译、提词器等方面的应用场景落地。也正因为这是一款单目产品,其整机重量仅30g、镜片厚度1.3毫米,在可用性方面做了极大升级。

待突破的瓶颈

在目前阶段,VR技术随着Oculus旗下quest 2在今年的大批量量产,而被视为几经沉浮,终于迎来了VR元年。但AR还要再缓一缓,这是行业共识。背后是技术能力和软件生态都需要经历不断演进的进程。

“我们意识到,AR在目前阶段还不够成熟到能大规模商用到消费级产品,这应该是整个行业的共识。”徐毅分析道,“所以目前AR大规模商业化可能还早,但是我们特别想在2021这个时间点给用户带来一款可以用的产品,所以做了一些取舍和权衡。接下来我们对于这一代产品会继续在行业内做开发者活动,包括开放SDK,希望能够吸引更多开发者跟我们一起去探索这种形态。”

据周围介绍,目前vivo在前述两个核心方向都在进行探索。“今年我买了各种各样的AR设备,看到内容有一定改善,当然真正离大的商业趋势到来还有一定距离,但是它不妨碍我们今天做技术持续的投入。所以vivo有自己独立的ARCore,做了三年多。今天我们有了尺子,测量精度可能还不够、还做不到毫米级,大概可以做到厘米或者亚厘米级。同时,我们在思考把物理世界转移到虚拟世界后,除了点-线-面的定位还不够,也在做纹理、图像语义等的切割,希望做到更细致。”

“这里面既有技术达到精准可用的状态还有几年距离,更大的挑战是内容和服务还是跟不上。”他续称。

至于对数字世界的交互,周围认为,“简单来说就是‘听、说、看、触、拍、扫和感知’,其中感知除了传感器感知,还有脑感知。我们最近看到有团队尝试用脑电波进行音乐切换,准确率基本能达到90%以上。当然这个距离商业化,从成本和精度来说还有差距,估计在一年多以后,成本可以快速降下来。更重要的是,对于有(视听等)能力障碍的人群来说,我觉得会是特别温暖、需要首先去做勇敢尝试的。”

四大国产手机厂都在为此持续积累。智慧芽咨询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普遍认为“元宇宙”主要与人工智能、区块链、电子游戏、显示技术、网络及算力等诸多前沿技术相关。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技术合集,其中涉及哪些细分技术领域尚未达成行业共识。此外,由于专利所对应的技术与其实际的应用场景不一定是一一对应,因此其能够统计的数据主要是呈现各家企业适用于元宇宙领域的专利概貌。

其实硬件问题对于硬件厂商来说并不算是一个很大的壁垒,反而是应用生态,以及找到核心的“杀手级应用”。

“怎么样达成这个杀手级应用?”徐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觉得是,硬件光学可能要更轻薄、能够真正支持这副眼镜的轻薄;也要能支持屈光度调节,让有视力障碍的用户也能使用;感知交互算法也能够更准、范围能够更广。我们还需要些基础设施,以前我们称其为AR云,现在管它叫‘元宇宙’。目前可能还没有很好的定义,但是未来会有这样一个基础设施,来支撑这些应用。有了这些之后,我觉得AR会真正像VR那样,能够大规模商用起来。”

(作者:骆轶琪 编辑:李清宇)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