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曹恩惠 上海报道 12月8日至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
要科学考核,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减污降碳的激励约束机制,防止简单层层分解。要确保能源供应,大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要带头保供稳价。要深入推动能源革命,加快建设能源强国。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与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能源领域的部署内容相比,今年会议的要求指向发生了一些变化。
回顾去年内容,能源领域的核心要求是“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明确了2030年前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力争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此,去年会议提出,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全国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要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今年以来,为了落实“双碳”目标的实现,我国能源结构加快转型、调整。一方面,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得到大力支持;另一方面,煤电等传统能源发电项目逐步退出,高耗能项目建设受到限制。但是,自今年8月份以来全国部分地区出现的“拉闸限电”现象,却为我国能否合理掌握能源结构转型的节奏和步率敲响了警钟。
那么,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明年能源领域发展方向的定调有何不同?又会对哪些领域带来影响?
1、立足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自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以来,经过一年的实践,我国“双碳”目标的发展取得实质性进步。今年10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两份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文件的正式印发,明确了“双碳”目标的长期性。
然而,在过去一年多的实践中,部分地区在具体执行相关政策过程中出现偏差,以至于出现“运动式减碳”。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以“一刀切”的形式对已存在燃煤发电厂、炼钢厂等“两高”项目或企业进行关停,从而导致在岗员工失业、相关产能短缺以及一系列的经济社会系统性问题。
12月1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发言表示,要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韩文秀同时指出,“近年来,有的地方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
事实上,如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即要做到,传统能源逐步退出要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9.8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2%。其中,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8%,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4.3%,比上年上升1.0个百分点。这组数据意味着,尽管煤炭发电不清洁,但凭借其发电稳定性,短期之内仍然占据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绝对主体地位。而新能源发电虽然清洁,但因其发电的安全可靠性,现阶段仍需时间来进一步提升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地位。21世纪经济报道新能源课题组在《限电真相调查》报告中也指出,未来几年仍需稳住火电供应,且在重瞳电力体系过程中,要谨防激进思维,正确认识新能源发电尚不能承担起当前电力结构供应的主导型任务。
不过,立足煤炭为主的基本国情,并不意味着煤电本身不需要“进化”。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2、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今年10月份发布的两份重磅政策,有助于从制度上防止“运动式减碳”,体现了“科学合理”、“因地制宜”以及“上下联动”,释放了足量的政策预期。
但在新能源发展的措辞上,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与去年有所不同——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
去年的会议提出,新能源要“大力发展”。在“双碳”目标的指导下,到2030年,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量要达到12亿千瓦以上。而根据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我国风电光伏累计装机量分别为3亿千瓦、2.8亿千瓦,装机提升空间巨大。
然而,截至目前,我国风电、光伏仍然存在弃风、弃光现象。国家能源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风电平均利用率96.9%,较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弃风电量约147.8亿千瓦时;全国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0%,较上年同期下降0.3个百分点,弃光电量约50.2亿千瓦时。其中,尤其在光伏消纳问题较为突出的西北地区、华北地区,前三季度光伏发电利用率分别为94.7%、98.5%,同比分别下降1.2个百分点和升高0.2个百分点。
地理因素的差异、气候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使得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天然面临发电稳定性和消纳问题。与此同时,当风电、光伏装机量日益提升,如何保持新能源发电稳定上网,避免无序脱网的现象,亦是在大力发展新能源时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
对消纳问题的强调,即预示着下一阶段储能、特高压等产业将继续迎来发展的利好。储能技术能有效调节新能源发电引起的电网电压、频率及相位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新能源发电的随机性、波动性问题,可以实现新能源发电的平滑输出;特高压技术则可以将富集区资源运送到负荷中心,解决资源与负荷的区域错位问题。
3、转变能耗“双控”为碳排放“双控”
“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关新能源发展的一大亮点,便是‘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一位资深新能源券商分析师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过去几个月内,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生产曾一度受到能耗‘双控’的影响,特别是多晶硅上游的工业硅,在能耗‘双控’的限制下,导致开工率不足,价格上涨,影响到整个产业链下游。”
在该分析师看来,如果新能源原料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或将对多晶硅环节的生产形成利好。
不过,该分析师亦指出,这仅仅是字面意思上的理解。“如果‘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句话中‘新能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是两个独立的主体,那将会形成另一番理解。”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当“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这句话一经公布,业内有关是否意味着光伏制造业环节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讨论愈发激烈。
另一个光伏行业分析人士亦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此处的“原料用能”不能理解成像多晶硅这一光伏原料的生产环节,而是指更源头的能源消耗,比如生产多晶硅上游原料的工业硅时所需使用的冶炼用煤。
今年9月份,国家发改委印发《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方案》,要求合理设置国家和地方能耗双控指标,完善能耗双控指标管理。该方案还提出,对超额完成激励性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地区,超出最低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的消纳量不纳入该地区年度和五年规划当期能源消费总量考核。这被外界视作一松动信号,但松动程度有限。
不过,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这对于企业而言,未来绿电交易的需求或将继续提升。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频频出现的政策,也在利好绿电交易发展前景。
11月24日,中央深改委提出要推进适应能源结构转型的电力市场机制建设,有序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同日,国家电网发布《省间电力现货交易规则》,提出所有的发电类型和企业都可以参与省间电力现货交易,鼓励省间绿电交易。省间电力现货市场采用集中竞价的出清机制,燃煤发电、核电、水电、风电、光伏等各类电源统一竞价。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