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CCAJ煤炭周报》总第40期(20211204—20211210)
热点聚焦
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 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提高算力能效、利用绿色能源,到2025年,数据中心和5G基本形成绿色集约的一体化运行格局。《方案》要求,充分发挥数据中心、5G 在促进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推动煤炭、钢铁、化工等传统行业加快“上云用数赋智”步伐,优化管理流程,实现节本降耗。
有答复了!关于支持老煤炭企业组建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公司的建议和提案
12月7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公布了《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762号建议的答复》与《关于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249号(资源环境类134号)提案答复的函》这两个答复均是对“关于支持老煤炭企业组建煤矿专业化生产性服务公司”内容的答复。答复显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一致认为,建议紧贴实际、针对性强,对加快资源枯竭煤矿和落后产能退出、妥善安置分流职工、推动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对相关建议表示支持。
12月4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5G应用产业方阵、IMT-2020(5G)推进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以及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承办的第四届“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在深圳圆满落幕。大赛共评选出一等奖17名、二等奖31名,三等奖48名,优秀奖204名。山东能源集团智慧矿山5G专网应用、5G携手能源企业 共同踏上安全高效之旅、准能集团5G智能矿山应用实践、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公司极寒型复杂气候环境5G网络覆盖服务+无人驾驶编组项目等项目上榜。
基础探索
12月8日,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科睿唯安联合举办的“2021研究前沿发布暨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上向全球发布《2021研究前沿》报告和《2021研究前沿热度指数》报告。全球性污染物相关前沿包括“燃煤及工业烟气中汞污染的消除”、“微塑料在土壤中的暴露及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全氟和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分布、暴露、毒理和污染控制技术”。地球科学领域的重点热点前沿包括“基于多个卫星数据的全球火灾排放评估”“全球降水数据集的研制与评估”。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的重点热点前沿包括“非共价相互作用(卤键、硫键等)”“化学动力学疗法”。
当前,对于数字技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融合应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某一具体数字技术的应用上,而对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的综合性研究还不多,相关体系性和框架性分析欠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张伟东等联合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工程科技前沿交叉战略研究中心高智杰,聚焦应急管理体系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框架性研究,结合应急管理体系的行业特点,以数字技术与应急管理的融合应用为切入点展开了相关研究。
基于层次化理念提出露天矿卡自动驾驶系统原理模型
针对露天矿山运输生产具有计划性、组织性和作业区域封闭的特点,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路向阳等提出了露天矿山运输卡车自动驾驶系统的原理模型。该模型由作业计划层、作业管理与监控层以及车辆作业层3 层构成。通过将每一层的任务分解为若干功能模块,文章对每一模块的功能需求进行描述,阐述自动驾驶的车辆如何按照人的意愿自动运行的原理,勾画了矿山运输卡车自动驾驶系统的顶层设计轮廓。研究成果于12月7日发表于《控制与信息技术》。
据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7日消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下的土壤微生物响应特征可能介导了高寒生态系统对气候变暖的正反馈,揭示了祁连山区乃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区土壤碳损失的微生物机制,为多年冻土区土壤碳稳定性的微生物调节提供了新视角,也为未来气候情景的模型预测奠定了生物学基础。
技术刷新
为了改变传统水泥基钻孔密封材料在水化初期发生无效膨胀的问题,采用理论研究、物理实验与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利用微胶囊技术延缓密封材料膨胀时间的方法。实验确定了以乙基纤维素(EC)作为囊壁材料、蒙脱石(MMT)为囊芯材料,以相分离法制备延迟膨胀微胶囊的工艺及关键参数。实践发现,延迟膨胀密封材料较普通膨胀材料可延长60%左右的密封时间。相关研究成果于12月7日在《煤炭科学技术》进行了网络首发。
12月9日,记者从西安热工研究院获悉:我国首座可有效降低碳排放的大型超临界二氧化碳循环发电试验机组成功完成72小时试运行,于12月8日在西安正式投运。据了解,该机组运行功率为5兆瓦,容量为目前世界最大,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达到100%,申请了400多项技术专利,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地位。
12月3日,Nature在线发表瑞士科学家论文 Drop-in Fuels from Sunlight and Air,文章称,瑞士工程科学院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Aldo Steinfeld等人利用阳光和空气生产出液态燃料,并设想用于航空部门。Steinfeld认为,太阳能的潜力是巨大的,仅1%到达地球干旱地区的太阳辐射就足以满足全球能源消耗。科学家和工程师有责任开发节能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技术,将太阳能转化为有用的形式,即热能、电力和燃料。
12月2日,河北省质检院承担的科技计划项目“立式对辊散煤快速制样设备”通过专家组验收。该设备与该院研制成功的“散煤智能快速取样站”和“煤中灰分快速检验仪器”联合使用,能够在30分钟内完成散煤的抽样、制样和检验,形成填补国内空白的全链条快检能力,以上科研成果均已申报知识产权专利保护。标志着河北在国内率先形成散煤全链条快检能力。
企业巡礼
近日,2021中国能源(集团)500强榜单出炉。榜单显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能源需求锐减,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加上央国企执行国家政策向全社会让利益,石油、煤炭等企业营收都出现大幅下滑。2021中国能源(集团)500强呈现出营收总额下滑、新能源及节能环保行业营收逆势增长等新特点。2021年“500强”营收总额22.67万亿元,比上年减少1.67万亿元,同比下降6.87%。
12月6日晚间,兖州煤业(600188.SH)披露,兖州煤业A股证券简称将于2021年12月9日变更为“兖矿能源”,A 股证券代码“600188”保持不变。据公开信息,兖州煤业成立于1997年9月,1998年7月1日登陆上交所,是一家以煤炭、煤电、煤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国际化特大型能源上市公司。
宁德时代近日宣布,邦普一体化新能源产业项目于12月4日正式开工,对退役电池回收再利用以实现降本。近期,华友钴业、中伟股份等多家锂电产业链厂商亦表示布局动力电池回收业务。机构预计,2020年-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市场有望超过2000亿元。其中,三元电池回收空间约1305亿元,磷酸铁锂电池回收空间约680亿元。
12月3日16时57分,在项目部领导的精心组织和参建员工的辛勤努力下,寰球北京公司陕煤集团榆林化学煤炭分质利用制化工新材料示范项目7#35KV区域变电所正式受电,自此陕煤榆林化学180万吨/年乙二醇工程7个35kv变电所均已受电成功!
政策管理
12月10日,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印发《矿山(隧道)事故救援联络信号(试行)》。《联络信号》规定,当矿山(隧道)事故发生后,救援人员和被困人员在采取防爆安全措施的情况下,可利用坚硬物体敲击管路、铁轨、钻杆等发出“5432”救援联络信号。联络信号有四组:五声“呼救”、四声“报数”、三声“收到”、二声“停止”。
12月7日,《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十四五”发展规划》(简称《规划》)印发,《规划》包括包括序言、发展成就和机遇挑战、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附图6大部分。确定了5大发展定位,包括建设国家现代能源经济示范区、国内一流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国内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区、西部先进制造业发展创新区,争做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排头兵
近日,山西省能源局就2022年度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工作作出安排,安排要求确保重点电煤供应,规模以上煤炭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数量应达到自有资源量的80%以上。建立稳定价格机制,加强合同履约监管。未在规定时间内(2021年12月31日)完成合同签订的,原则上不再保留运力。对于未按照要求签订合同的企业,将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12月8日,科技部高技术研发发展中心公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软件”重点专项2021年度项目。本次公示的项目共有19个,包括“面向 OT 与 IT 融合的端边云互联集成理论与方法研究”、“离散制造全流程工业数据智能理论与方法研究”等项目。“工业软件”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针对我国工业软件受制于人的重大问题以及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需求,系统布局产品生命周期核心软件、智能工厂技术与系统、产业协同技术与平台,贯通基础前沿、共性关键、平台系统及生态示范等环节。
基准价700元/吨!国家发改委就2022年煤炭长协签订征求意见
近日,全国煤炭交易会公布了2022年煤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方案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由国家发改委制定,其中明确2022年的煤炭长协签订范围进一步扩大,核定能力在30万吨及以上的煤炭生产企业原则上均被纳入签订范围;需求一侧,要求发电供热企业除进口煤以外的用煤100%签订长协。价格方面,明确了“基准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不变,新一年的动力煤长协将每月一调。5500大卡动力煤调整区间在550-850元之间,其中下水煤长协基准价为700元/吨,较此前的535元上调约31%。
2021年9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修订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近日,基金委相关负责人对新办法进行了解读,指出新办法具有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完善科研项目经费拨付机制、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减轻科研人员事务性负担、改进科研绩效管理和监督检查等5大特点。
观点智库
12月9日,《中国科学报》刊发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赵星、许可文章《重视引文“黑暗面” 让学术空间充满阳光》。文章指出,引文在本质上只是学术指标交流的一种标记方式。若一定要放入评价视域中,大多数情况下“高被引”也更多是体现相关研究的热度。当样本量足够大时,“高被引”大体上与学术圈内的“影响力”有统计学意义上的相关性。但就单篇论著而言,“高被引”时常无法与“高影响力”或“高质量”直接画等号,片面追求“高被引”可能催生各种不合理引用现象。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球可再生能源总装机容量已经高达2799吉瓦(1吉瓦=10亿瓦),中国、欧洲和美国的总装机容量分别为894吉瓦、609吉瓦和292吉瓦,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在全球总发电能力中占比已达到36.6%。虽然与化石能源相比,可再生能源在来源广泛、清洁低碳等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受到现有技术能力和电力基础设施的制约,可再生能源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尤其是在保持电力供给的稳定性方面还有诸多不足,当前的能源危机更加凸显出了可再生能源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日,国电投氢能公司首席技术官柴茂荣在接受《科技日报》专访。“我国燃料电池虽起了个大早,但在关键核心材料、技术工艺和推广应用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或进步空间。”柴茂荣表示。目前,国内氢气压缩、精制、加氢站关键设备、零配件和技术大部分都还依赖国外。氢气瓶用材料,如高强度碳纤维、密封胶、气瓶阀组等基本也依赖国外,造成成本居高不下。柴茂荣表示唯有核心材料和技术自主化才能站在产业链顶端。
面对面
以下报告视频来源于《煤炭学报》“黄河流域矿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专题发布会。
【视频】彭苏萍院士:黄河流域煤矿区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
【视频】顾大钊院士:我国煤炭开采水资源保护利用战略与工程技术
【视频】武强院士:绿色矿山与矿山环境问题
【视频】康红普院士:煤矿绿色开采及岩层控制技术
【视频】彭建兵院士:黄河灾害研究
【视频】王国法院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的智能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视频】王佟教授级高工:黄河上游高原高寒地区煤炭生态地质勘查应用实践
【视频】胡振琪教授:黄河下游平原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的策略与挑战
【视频】董霁红教授:蒙东干旱半干旱草原矿区生态累积效应
期刊专区
“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于2021年12月6日正式开幕,会上重磅发布了2021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TOP5%)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TOP5%-10%)名单!《煤炭学报》成功入选“2021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这已是本刊连续第10次获得该称号。名单数据显示,《煤炭学报》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榜单中总排名第92、中文科技期刊排名第6(较2020年提升2名)。
2021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发布|《煤炭学报》在3个学科均位列Q1区
“2021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于2021年12月6—9日线上举行,会上发布了《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据《WJCI报告》)显示,《煤炭学报》2021世界学术期刊影响力指数在“矿山工程技术”、“能源系统工程”、“燃料化学工业、煤化工”3个学科均进入Q1区,其中,在“矿山工程技术”学科的全球期刊中,位列中国第1,全球第4。
IJCST首次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21年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于2021年12月6日正式开幕,会上发布了2021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TOP 5%) 和“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TOP 5%~10%) 名单。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Technology (IJCST) 首次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标志着IJCST受到国内外读者的高度关注,在树立国际学术品牌和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正在迈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行列!
为展示和记录煤矿智能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及成就,弘扬煤炭科技工作者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推进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促进煤矿文化建设。近日,《智能矿山》面向行业开展漫画和摄影大赛活动,主要征集关于煤矿智能化方面的原创漫画、摄影作品,获奖及优秀作品将作为科普专著插图使用。大赛设主题系列一等奖,奖金10000元;主题系列二等奖,奖金6000元;主题系列三等奖,奖金4000元;主题系列优秀奖,奖金2000元。
关于《煤炭工程》选聘青年编委的通知
12月10日,《煤炭工程》发布通知,为助力期刊长效发展,充分发挥青年学者的科研活力和创新思维,拟组建首届《煤炭工程》青年编委会,现公开选聘青年编委。《煤炭工程》优先发表青年编委及所在科研团队稿件,并在期刊显著位置及其官网公布青年编委名单。有意者将申请材料于2021年12月31日前发至邮箱:mtgcyjy@163.com。
本周,《科技导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发展专刊在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上线。《科技导报》1980年由杨振宁、李政道等美籍华裔科学家倡议在美国创办,1984年转至中国办刊并正式建社,1986年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会刊。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综合性学术会刊,《科技导报》立足于科学发展前沿,以面向世界报道中国最优秀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成果为己任,将刊物办成中国的Science和Nature为奋斗目标,积极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领域的新理论、新发现、新创造、新方法,广泛地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力图展示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和水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发展专刊”从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创新全球视野、重要科技政策盘点、学科体系形成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科技发展成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