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经省政府同意,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山东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坚持以“健康强省”建设为统领,提出了“十四五”期间山东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描绘了未来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今后五年我省卫生与健康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一、《规划》编制的现实基础是什么?
科学编制“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离不开现实基础。“十三五”我省卫生与健康事业是深入推进的五年,为“十四五”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期间,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实现大发展、取得大突破,“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顺利完成,健康山东建设迈出新步伐,全民健康进入新时代。人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78岁上升至2020年的79.1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3.04/10万下降到8.63/10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4.77‰、6.03‰分别降至3.71‰、4.57‰,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较高的健康绩效;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全省二级及以上医院由2015年的603家增加到2020年的911家,增长51.08%;基层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5年的7.32万家增加到2020年的8.11万家,增长10.88%;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医共体实现县(市)全覆盖,基层诊疗量保持在60%左右,分级诊疗成效进一步显现;医疗卫生服务水平跨越提升,完善了以省级三甲医院为龙头、市级三级医院为支撑、县级医院为基础、城市医联体为纽带、县域医共体为保障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77家县级综合医院达到国家推荐标准,总数及服务能力均位居全国前列;中医药创新发展实现新突破,建成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4个、重点专科73个,96%的二级以上政府办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传染病院设立中医科,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数量居全国首位;人民群众健康福祉显著改善,坚决打好健康扶贫攻坚战,连续5年被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考核为“好”等次。省级卫生城市实现全覆盖,国家卫生城市达到32个,稳居全国前列。实施“双命名双提升双满意”三年行动,群众看病就医体验不断改善,患者满意度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
二、《规划》编制是如何开展的?
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山东省“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纳入省政府重点专项规划。《规划》编制的过程就是调查研究、集思广益的过程,规划编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部署开展。一是强化政策导向。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研究国务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及我省“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准确把握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和2035年远景目标,指导做好相关规划编制。二是开展课题研究。成立了工作专班,开展健康强省“1+12+3”系列课题研究,准确把握卫生健康领域“十四五”时期的重点和2035年远景目标;三是注重统筹衔接。坚持以“健康强省”建设为统领,加强与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发展改革委对接,梳理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对接主要指标,紧扣高质量发展时代主题,充分体现卫生健康整合、创新、共享和安全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内涵特征;四是广泛征求意见。2021年4月起,起草小组多次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形成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分别征求了36个省直部门、16市卫生健康委、21个委属单位和高校附属医院意见,以书面函询形式完成了专家论证,根据各方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订,同时按照要求完成了合法性审查和公平竞争性审查。
三、“十四五”时期,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是什么?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着眼于“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要求,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强省”建设为统领,以打造优质高效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体系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补短板、锻长板、堵漏洞、强弱项,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卫生健康供给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同时,提出了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坚持预防为主,医防融合;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坚持统筹兼顾,协同发展五项基本原则。
四、“十四五”时期,山东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上有什么考虑?
《规划》提出,到2025年,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医防协同、中西医并重的优质高效卫生健康服务体系,人人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综合连续、经济有效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显著提升,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医养健康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群众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健康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同时,从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公共卫生安全有效保障、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卫生健康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等五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目标,突出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围绕健康水平、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产业5个方面提出22项主要发展指标,健康生活和健康服务类别指标得到更多凸显。
五、《规划》对主要任务板块如何考虑及布局?
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要求,立足新时期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提出11个方面共42项主要任务,以专栏形式提出10类31个重点项目。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重点推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基层卫生适宜人才配齐配强等任务。二是健全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推动健全完善公共卫生组织领导和法规制度体系、公共卫生标准设施和医疗救治体系、应急管理和物资保障体系、监测预警和教育培训体系、科研创新和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等任务。三是推动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重点推动扩大优质医疗资源服务供给、全面提升综合优质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等任务。四是实施卫生科技创新和人才战略。重点包括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卫生科技创新等任务。五是建设中医药强省。重点包括健全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创建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打造中医药医疗、科研、人才、产业和文化高地等任务。六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重点包括完善老龄健康事业政策体系、推进健康老龄化、优化生育配套政策等任务。七是提升重点人群健康水平。重点包括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加强中小学健康促进、加强职业健康保护、加强脱贫人口和残疾人健康服务等任务。八是预防控制重大疾病危害。主要包括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加强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控、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维护环境健康与食品药品安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等任务。九是做大做强健康产业。主要包括壮大发展医养健康产业、扶持发展“银发经济”、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优化多元办医格局等任务。十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疗保障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综合监管制度等任务。十一是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主要包括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服务能力、推动智能化发展和创新应用等任务。
同时,围绕重点任务,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抓手:一是重大改革。包括全面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加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三医联动”集成改革等。二是重大项目。包括公共卫生能力提升行动、基层能力提升行动、医疗服务能力攀登计划、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标准化工程等重大项目。三是重大平台。包括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以及“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医养结合示范省和高层次人才建设平台等。四是重大政策。包括全面健康促进体系、探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等。
六、保障《规划》落地实施有哪些举措?
《规划》是新时代引领卫生与健康事业走在前列的指导性文件,规划从完善组织体系,增强发展动力等角度,提出强化党的领导、强化投入保障、强化宣传引导、强化监测评价四大保障措施。如在强化党的领导方面,强调把规划实施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好领导责任、保障责任和监督责任;在强化投入保障方面,明确提出加大对困难地区和薄弱领域、关键环节的投入倾斜力度。建立健全绩效考评体系,提升政府投入绩效;在强化宣传引导方面,要求加强《规划》政策宣传,提高群众政策知晓度和参与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引导预期;强化监测评价方面,要求建立卫生健康规划监督评价机制,建立规划执行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推进机制,做好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
七、《规划》主要有哪些特点?
一是突出“走在前列”目标导向。按照奋力推进卫生健康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设健康强省的目标要求,细化发展指标、突出项目支撑,强化工作措施,对“十四五”卫生与健康规划进行了全局性谋划和战略性布局。所列22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目标值。
二是突出与健康山东战略的有效衔接。在“十四五”卫生与健康发展指标、工作举措和重大项目编制过程中,充分与《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山东行动(2020-2022年)实施方案的衔接融合,充分与《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有机统一,突出战略性和前瞻性,坚持实事求是,力求精准管用。
三是突出“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发展阶段,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在谋划“十四五”卫生健康规划时,突出三个注重,即注重预防为主和风险防范、注重资源下沉和整合协作、注重提高质量和促进均衡,着重解决重大慢病过早死亡、“一老一小”健康维护、卫生人力资源保障、科技创新支撑等突出问题。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