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观点|从“四”入手打造“双碳”目标下的管理模式

原标题:权威观点|从“四新”入手打造“双碳”目标下的基建管理模式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随着碳达峰、碳中和进程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加速清洁化、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能源配置日趋平台化、能源利用日益高效化,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能源电力行业服务“双碳”目标的核心任务、创新突破的努力方向和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基础,是新型电力系统从规划蓝图到落地实现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这对公司基建工作改革创新、提质增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任务提出电网建设新要求

一是更为紧迫的时间要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源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电网建设是先锋队。因此,需要加快完善区域骨干网及跨区主网架,通过全过程高标准建设,确保各项清洁能源送出工程按期完成,为清洁能源及时并网创造前提条件。

二是更为严格的质量要求。实现“双碳”目标要在加大跨区输送清洁能源力度的同时,保障清洁能源及时同步并网,支持分布式电源和微电网发展。这对电网建设质量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到2025年,公司经营区分布式光伏将达到1.8亿千瓦;预计到2030年,公司经营区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0亿千瓦以上,水电装机达到2.8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在电力系统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下,系统转动惯量持续下降,调频、调压能力不足,要在保证电网高质量建设的同时持续提升系统灵活性资源的发展调度水平,高质量完成基础建设和技术升级。

三是更为先进的技术要求。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公司一方面要推动全社会节能提效,着力提高终端消费电气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推动公司节能减排加快实施,着力降低自身碳排放水平。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关键装备工艺研究,加快电网绿色建造,以绿色低碳环保引领电网建设发展方向。将绿色建造理念落实到电网规划设计、设备选型和施工建设等各环节,厉行节地、节水、节材、节能、环境保护,因地制宜探索从可研到投运的全过程、全要素绿色建造技术路径和成套解决方案。 

新要求呼唤基建管理模式新变革

新形势给现有的基建管理模式提出了新要求。我们正在通过一系列科学管理手段,打造“双碳”目标下的建设管理模式。

一是推动“两个前期”融合。树立“大前期”理念,整合项目前期、工程前期资源,深化“两个前期”一体化运作,优化前期工作流程。树立“大计划”理念,统筹安排可研初设施工图、核准规划土地手续、物资服务采购等工作,确保一个计划、贯穿始终。探索建立多维度的前期深度规定,实施负面清单机制,抓实抓细前期工作,全面提升前期工作成熟度。深化“先签后建”模式,提前打通堵点、规避难点,强化风险防控,深入推行“无障碍施工”。针对紧急工程,建立各专业协同互通的绿色通道机制,探索应用工程总承包等建设管理模式,强化差异化管控,提升建设效率。

二是发挥政企合作合力。推进实施“政企合作、攻坚电网”发展模式,指导各地区推动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构建省、市、区多级联动体系,探索联合办公、政府督办等模式,最大程度凝聚政企合力。深度融合国家、企业和地方标准,推动国家电网基建标准化成果纳入政府审批标准化体系。争取有利政策,加强法律法规适应性研究,结合国家审批制度改革,持续在规划、土地、林地、消防、施工许可等方面争取简化、优化政策,试点实施提前征地、告知承诺等新模式,切实将研究优势转化为政策优势、发展优势,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

三是推动管理模式革新。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科学界定总部与省公司权责,捋顺基建管理关系,释放基层动力活力,打造良好基建工作环境秩序。大力推进基建信息化、数字化转型,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抓手,通过视频接入、移动应用、数码认证等手段,推进智能感知建设,抓好敏捷决策分析,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实现对基建大数据高效分析处理,提升数字化对基建管理的创新驱动和支撑决策能力。

四是探索电网功能转型。拓展电网工程多元化属性,结合公司正在开展的电网建设碳排放量指标计算评估体系研究,借鉴国优工程、国网优质工程创建的管理经验,打造低碳、近零碳、碳中和试点示范工程。探索实施多站融合、共享杆塔、智慧杆塔等新模式、新业态,为深入推进电网建设领域从碳达峰走向碳中和积累有益经验。

五是推进基建队伍改革。打造基建专业实训基地,狠抓职能管理、项目管理、技术支撑、施工骨干“四支队伍”建设,动态更新“四个100”人才队伍梯队储备库。深入开展项目部标准化建设行动,持续探索综合式、班组式、集群式管理模式,开展大讲堂、大练兵等活动,动态评选公司业主、监理、施工“500强项目部”“500强项目经理”。深化“党建+基建”,打造以先进典型命名的品牌、标杆项目部,发挥先锋模范、示范引领作用。 

新理念倒逼技术路线新突破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我们超前谋划、集中攻关“双碳”目标下的基建关键技术,逐步实现发展理念、生产方式的变革。

加快“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电网施工全过程技术研发,实现关键材料器件和关键施工工艺低碳化,推动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和柔性直流输电等技术装备进步。研制应用超导输电、环境友好型气体绝缘管道输电技术,解决特殊地区的输电难题。加强特高压套管及分接开关、超高杆塔、海底电缆、建筑物装配式等关键技术攻关。

加快数字技术突破。加速电力基础设施与信息技术设施的深度融合,促进电网智能化提升和数字化转型。推进施工过程中的泛在感知、终端联网、智能调度和高效决策,不断提升电网全息感知能力、灵活控制能力和项目管理标准化、数字化管控水平,实现电网数字化、业务数字化、管控数字化、移交数字化,构建智慧能源服务体系。

加快装配技术升级。推动变电站模块化建设,实现电网建设高质、高效与低碳、低能耗协同发展。将变电站钢结构预制件等纳入通用设计,加大建筑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开展自承式外墙板、单元式小型建筑等新技术研究,实现绿色建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形成变电站模块化建设2.0版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集成度、装配率、预制率和标准化水平、绿色环保水平。

加快减碳技术发展。研究制订输变电工程绿色建造评价体系,开展绿色建造成效评价工作。开展低碳型(即设备生产、运行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水平较低)电力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探索减少建筑、结构材料用量的绿色建造方案。全面推广节能型变压器设备,推荐预制舱式开关设备、二次机柜应用,简化土建接口,应用装配式建筑物、单元式小型建筑、预制式基础等,助力基建工程全寿命周期减碳。积极采用被动式设计、光导照明等节能环保技术,按照绿色建造理念科学选用施工方式和设备,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加快储能技术研究。“十四五”期间风电、光伏发展迅速,对电网接纳能力构成严重挑战。储能具有灵活调节优势,能够显著降低常规机组频繁调节及深度调峰压力,有效平抑风电、光伏的出力波动。分级发展电网侧配套储能,加快建设相关基建配套工程,提升电网接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更好解决新能源并网消纳问题,提升系统灵活性资源的发展调度水平,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新形势筑牢本质安全新防线

安全大于天。安全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进一步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基本条件。在新形势下,更需要最大限度保护全体基建系统人员的生产安全和职业健康。

一是抓管理创新管控关键人员。加快构建现代设备管理体系,推进数字化安全管控建设,通过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建设风险进行准确预判、及时提示,夯实安全管理基础,实现作业人员100%纳入实名制管控,作业计划100%及三级及以上作业风险100%受控,建设本质安全电网。

二是抓装备升级管控关键工序。聚焦输电线路基础、道路运输等制约机械化施工的短板,大力推广岩石锚杆、螺旋锚等原状土基础以及货运索道运输等技术,积极推进电网工程施工装备电气化、低碳化,力争2025年变电施工装备电气化率达到50%以上,线路施工装备电气化率达到20%以上。鼓励省送变电施工企业加大电气化施工装备的购置研发和推广应用力度,实现“机械换人、机械减人”。

三是抓技术革新管控关键风险。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加强易重复发生安全事故的作业安全管控方法、压降风险的安全装置及工法研究,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成果转化,推动技术创新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从源头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