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6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实施意见》(川办函﹝2021﹞88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记者围绕社会关注问题,采访了省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一、为什么出台《实施意见》?
答:这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促进我省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逐步建立特色小镇政策体系。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20﹞33号,以下简称“国办《意见》”)出台实施,为全国特色小镇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明确了总体要求和政策导向。202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十部委《关于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发改规划〔2021〕1383号,以下简称国家《导则》),围绕特色小镇发展定位、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管理方式和底线约束等方面,提出了特色小镇建设普适性操作性的基本指引。《实施意见》是对国家《意见》和《导则》的细化落实,结合四川特色小镇发展实际,对我省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作出的操作性要求。此外,今年以来我省还印发了《关于公布四川省特色小镇名单和创建名单的通知》《关于开展全省“特色小镇”分类处置工作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二是更好推动特色小镇及时纠偏纠错。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秩序总体好转,但仍存在部分地方特色小镇发展的概念混淆、内涵不清等问题。《实施意见》要求,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加强动态监管,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要限期整改,对性质严重的要抓紧清理;对行政建制镇和传统产业园区错误命名的虚假“特色小镇”、单纯房地产开发等项目自我冠名的“某某小镇”,以及停留在纸面上、未开工建设的虚拟“特色小镇”,要立即除名。加强对项目名称把关指导,规范使用特色小镇全称、防止简称为“小镇”。对照国家《导则》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按程序及时废止此前印发的特色小镇文件。《实施意见》提出的纠偏纠错相关要求,有利于推动特色小镇在规范健康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三是重点打造一批引领示范型特色小镇。国办《意见》印发以来,我省对已命名特色小镇进行全面清理审核,研究形成省级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2021年3月,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同意;6月,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四川省特色小镇名单和创建名单的通知》,确定17个四川省特色小镇和24个创建对象。为加强对我省特色小镇支持力度,研究提出明确特色小镇定位、聚力发展主导产业、强化创新创业带动就业、完善产业配套设施、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构建市场化投建运管机制、鼓励开展改革探索7项重点任务,以及加强用地保障、财税扶持、金融支持、人才支持4项政策措施。
二、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制度如何实施?
答:实行特色小镇清单管理制度,按照严定标准、严控数量、统一管理、动态调整原则,建立省级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未纳入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的必须及时清理或更名,这是国办《意见》关于特色小镇清单统一管理制度的明确要求。
《实施意见》严格落实国家“一张清单管到底”要求,建立四川省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对纳入四川省特色小镇创建清单的,待考核通过后按程序转入四川省特色小镇清单;对纳入四川省特色小镇清单的,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暨城乡融合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进行评估,实行有进有退、优胜劣汰。
《实施意见》强调,除省政府外,其他任何机构、社会组织、市场主体不得再命名特色小镇,未纳入特色小镇清单和创建清单的以市(州)人民政府为主体进行分类处置。
三、《实施意见》提出了哪些具体要求和指标?
答:《实施意见》对标国办《意见》和国家《导则》,提出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指标。
一是在特色小镇定位方面,明确特色小镇是一种微型产业集聚区,具有产业细分高端、产城人文融合、空间集约高效等特点,既非行政建制镇、也非传统产业园区或旅游景区。
二是在发展主导产业方面,要求特色小镇聚焦行业细分门类,坚持“一镇一业”“一镇一品”,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60%,全员劳动生产率原则上不低于20万元/人。错位发展金融服务、商贸物流、体育运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三产融合类特色小镇发展,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接待游客人数原则上不少于50万人次/年。
三是在强化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方面,提出特色小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三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原则上不低于20%;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原则上不低于2.5%。特色小镇吸纳就业人数原则上不少于2000人。
四是促进产城人文融合方面,要叠加现代社区、文化体育、旅游生态等功能,活化利用历史文化建筑,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绿化覆盖率原则上不低于30%,建设15分钟便捷生活圈。
五是构建市场化投资运营机制方面,以企业规模投入为主、政府有效精准投资为辅,培育一批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优质企业,鼓励有条件有经验的大中型企业独立或牵头建设特色小镇,建设期内建设用地亩均累计投资额原则上不低于200万元。
六是在严格节约集约用地方面,要求特色小镇规划建设不得改变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空间管控内容。合理控制特色小镇四至范围,规划面积原则上控制在1—5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原则上不少于0.5平方公里,文化旅游、体育和农业田园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上限可适当提高。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亩均缴纳税收额原则上不低于10万元/年。
七是在严控房地产化倾向方面,提出合理确定居住用地比例,除原有民居外,特色小镇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原则上不超过30%,鼓励控制在25%以下。
此外,《实施意见》还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防政府债务和严守安全生产底线方面提出要求。
序号 |
指标名称 |
量化要求(原则上) |
1 |
规划用地面积下限 |
不少于1平方公里 |
2 |
规划用地面积上限 |
不多于5平方公里 |
3 |
规划用地中建设用地面积 |
不少于1/2平方公里 |
4 |
绿化覆盖率 |
不低于30% |
5 |
特色产业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
不低于60% |
6 |
建设期内建设用地亩均累计投资额 |
不低于200万元/亩 |
7 |
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不低于20万元/人 |
8 |
吸纳就业人数 |
不少于2000人 |
9 |
建设用地亩均缴纳税收额 |
不低于10万元/年 |
10 |
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接待游客人数 |
不少于50万人次/年 |
11 |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
不低于20% |
12 |
先进制造等4类特色小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 |
不低于2.5% |
13 |
建设用地中住宅用地占比 |
不超过30%、鼓励控制在25%以下 |
四、《实施意见》明确了哪些支持政策?
答:《实施意见》提出了用地、财政、金融、人才四个方面的支持政策。
一是加强用地支持。支持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做好特色小镇的统筹规划,预留发展空间,保障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支持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和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特色小镇建设。
二是加强财政支持。积极争取预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统筹安排省级相关专项资金,加大对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和产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支持。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公益性项目,按规定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支持范围。鼓励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通过安排相关资金等方式,支持特色小镇发展。
三是加强金融支持。鼓励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主体自有资金,先期投入现金流健康的经营性项目和具备一定市场化运作条件的准公益性项目。支持符合条件的特色小镇投资运营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创新贷款品种,增加中长期贷款发放,加大信贷资金对特色小镇建设支持力度。支持按市场化方式设立各类投资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特色小镇建设。
四是加强人才支持。通过科技下乡万里行、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等活动,选派一批急需专家人才为特色小镇发展提供智力服务。鼓励特色小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开展长期深入合作,探索建立产学研用人才培养体系。支持特色小镇创新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实用型人才。鼓励通过“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方式,完善安居住房、托育养老、医疗保健、配偶安置等保障服务,解决特色小镇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工作和生活困难。
五、特色小镇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答:按照国家《导则》最新要求,特色小镇共分为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数字经济等9种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 |
规范性要求 |
1.先进制造类 |
着眼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促进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加强先进适用技术应用和设备更新,推动产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发展工业旅游和科技旅游。着眼降低投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健全智能标准生产、检验检测认证、职业技能培训等产业配套设施。 |
2.科技创新类 |
着眼促进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转化,整合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及教育资源,引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分支机构和职业学校,发展“前校后厂”等产学研融合创新联合体,打造行业科研成果熟化工程化工艺化基地、产教融合基地和创业孵化器。建设技术研发转化和产品创制试制空间,提供专业通用仪器设备和模拟应用场景。 |
3.创意设计类 |
着眼发挥创意设计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先导作用,开发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相融合的轻工纺织产品创意设计服务,提供装备制造产品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服务,创新建筑、园林、装饰等设计服务供给,打造助力于新产品开发的创意设计服务基地。注重引进工艺美术大师、时尚设计师等创意设计人才,布局建设工业设计中心。 |
4.数字经济类 |
着眼推动数字产业化,引导互联网、关键软件等数字产业提质增效,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产业发展壮大,为智能制造、数字商务、智慧市政、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社区、智慧楼宇等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撑和测试空间。建设集约化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 |
5.金融服务类 |
着眼拓宽融资渠道、活跃地方经济,发展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基金、信托服务、财富管理等金融服务,扩大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规模,引导中小银行和地方银行分支机构入驻或延伸服务,引进高端金融人才,打造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集中对接地。建设项目路演展示平台和人才公寓等公共服务设施。 |
6.商贸流通类 |
着眼畅通生产消费连接、降低物流成本,发展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仓储集散等服务,引导商贸流通企业入驻并组织化品牌化发展,引导电商平台完善硬件设施及软件系统,结合实际建设边境口岸贸易、海外营销及物流服务网络,提高商品集散能力和物流呑吐量。加强公共配送中心建设和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 |
7.文化旅游类 |
着眼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发展新闻出版、动漫、演艺、会展、研学等业态,培育红色旅游、文化彊产旅游、自然遗产旅游、海滨旅游、房车露营等服务,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旅游景区、街区、度假区。合理植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完善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道路、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
8.体育运动类 |
着眼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发展球类、冰雪、水上、山地户外、汽车摩托车、马拉松、自行车、武术等项目,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教育培训等业态,举办赛事、承接驻训,打造体育消费集聚区和运动员培养训练竞赛基地。科学配置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会足球场地和户外运动公共服务设施。 |
9.三产融合类 |
着眼丰富乡村经济业态、促进产加销贯通和农文旅融合,集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农耕体验等业态,加强智慧农业建设和农业科技孵化推广。建设农产品电商服务站点和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搭建农村产权交易公共平台。 |
六、我省目前有哪些省级特色小镇?
答:目前,省政府已确定17个四川省特色小镇和24个创建对象,这些省级特色小镇在各自细分行业领域中具有较强竞争力。比如:
天府基金特色小镇。规划面积4.7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3万。重点打造新金融总部办公区、基金孵化加速及协同创新区(科创金融大厦)、会议交流区及产业商务配套区四大功能区,建成投资服务中心、路演中心、省级双创空间、投资人俱乐部、多功能会议中心、机构办公区、配套高端精品酒店等,完成投资近5亿元。聚集IDG资本、中金资本、中国风险投资、交子产业基金等相关金融机构650多家,管理社会资金总规模达6000亿元,已备案基金规模达1300亿元,入驻机构纳税近4亿,成为全国第二、西部最大基金特色小镇。
温江三医特色小镇。规划面积4.95平方公里,已投资240多亿元,规划有医学医疗创新组团、健康生活配套组团和创新服务中心,建有功能完善的创新载体149万平方米,吸引70余个研发项目落地,聚集高层次人才140名,在研药械品种840多个。
绵阳游仙电梯智造特色小镇。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以“电梯智能制造”为主导产业,着力打造“中国西部最大的电梯整机和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省市著名商标13个,1—11月实现电梯及配套产业总产值62.8亿元、从业人员2300多人。
青神竹编特色小镇。以竹产业为支撑,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形成竹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商务会展、文化健康于一体的竹全产业链,与美国梦工厂、爱马仕等知名品牌合作,龙头企业“斑布”竹纸远销海内外,建成“竹里巷子”“竹里书屋”等文旅项目以及国际竹文化中心、国际竹编艺术博览馆等设施,1—11月实现竹产业产值53亿元,带动5000人就业。
汉源康养食品特色小镇。规划面积4.4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6万。以花椒加工为主导产业,聚集深加工企业30余家,成功获批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1—11月实现工业产值14.6亿元。以阳光康养旅游、特色果蔬和现代商贸物流为重要支撑,获批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成为央视农业频道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采集点。以花海果乡、花椒主题博览园、特色民宿为载体,聚集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企业上100家,1—11月小镇接待游客312.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83亿元。
七、希望新闻媒体如何开展特色小镇宣传报道工作?
答:希望新闻媒体与各有关部门(单位)、社会各界一起,发挥好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作用,共同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
一是希望更多宣传特色小镇建设成功经验,树立正面先进典型。近年来,不少新闻媒体报道了一些好案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对各方面对标先进、学习典型、借鉴经验产生了积极引导。近日,我们也将联合四川发布、四川广播电视台在《“镇”在行动》《魅力城乡·镇青春》以及省发展改革委官微等平台上积极宣传推广我省特色小镇。
二是希望确保客观准确报道,防止不实报道和炒作。近年来,媒体对发现特色小镇问题、促进规范纠偏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媒体特别是网络自媒体的不实炒作。希望有关媒体正确把握特色小镇概念内涵,客观看待特色小镇成长过程,防止将一些文旅、商业、农业等项目“张冠李戴”到特色小镇头上,合力营造客观良好的特色小镇舆论氛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