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宁王”市值突破1.5万亿关口后,仍然没有停下上涨的脚步,先后将国有四大行抛在身后,成为A股市值“二当家”,与宇宙行展开激烈的拉锯战并对茅台(600519)至尊地位发起挑战,前方是距离一步之遥的巅峰时刻,还是拨开迷雾后走向下坡的反转?
文/万点研究
作者/二月
1799年,伏特把一块锌板和一块银板浸在盐水里,第一款电池诞生1860年,法国人普朗泰发明出用铅做电极的电池,第一款蓄电池问世。如今,电池家族越来越大,从最早的铅蓄电池,铅晶蓄电池,到铁镍蓄电池以及银锌蓄电池,发展到铅酸蓄电池以及锂电池等等。
“小电池”蕴含“大生意”。如果问当前A股市场哪些上市公司市值最高,大家第一反应可能都是茅台、银行股。截至12月7日收盘,宁德时代(300750,股吧)股价657元,PE为153倍,总市值达到1.53万亿,超过了招行、平安等老牌巨头,仅次于贵州茅台(600519,股吧)、工商银行(601398,股吧),A股排名第三。
“宁王”是如何让A股投资者如痴如狂的?谁又在宁德时代身上赚到了最大利益?突破1.5万亿关口后到底还有多大潜力,宁德时代股票该何时卖出?
这是本篇文章试图解答的问题。
“宁王”造富
回顾宁德时代的成长史,或许能用“爆炸”这个词来形容。2011年成立,2013年打入宝马供应链,一战成名,2017年坐稳全球动力电池第一宝座,2018年手握大笔订单的宁德时代创下了24天闪电过会的上市记录,现在宁德时代已经成为了无可争议的世界动力电池领导者,被冠以“宁王”之名。
称王之路从伯乐宝马开始。得益于此前母公司ATL供货苹果的光环,以及华晨宝马CEO与公司创始人曾毓群的个人友谊,2012年宁德时代成为宝马集团在大中华地区唯一的电池供应商。
现在,新能源电动车已然成为特斯拉、比亚迪(002594,股吧)新兴厂商的天下,但是宝马曾是世界汽车集团巨头中对新能源汽车布局最早的。在2011年宝马曾推出主打新能源的“i”系列汽车品牌,2013年i3和i8车型成为当时市场上最受瞩目的新能源量产车型。
有了宝马的背书,宁德在动力电池领域一路攻城略地,最终在2020年拿下了新能源汽车领域“一哥”特斯拉的订单,跻身松下、LG等国际一级动力电池供应商。现在公司已为除比亚迪以外的几乎所有主流新能源汽车厂商供货,并进一步与上汽、广汽、一汽、东风、吉利等厂商设立合资企业,占了国内一半市场。
同时,为了坐稳动力电池行业龙头的位置,宁德通过直接或间接持股的方式绑定了多家上游材料厂,覆盖正极材料、电芯、电池PACK等多个环节,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电池制造到运营服务再到电池回收的产业链闭环,深度绑定产业链上下游所有环节的供应商,在利于工艺提升的同时也保障了公司原材料的价与量的高度可控。
在下游客户和上游供应商的双重助力下,上市以来“宁王”股价节节攀升,成为名副其实的造富机器。当前股价是上市(2018年6月)时的22倍,创始人成为最大赢家。根据胡润研究院发布《2021年胡润百富榜》,宁德时代的董事长曾毓群以3200亿元身家首次进入百富榜前三。宁德时代副董事长黄世霖,跻身百富榜第24名,副董事长李位列第86名。
十年封神:国运加持下无往不利
复盘宁德时代的崛起,归根结底,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产业政策的强势助攻
宁德时代成立之时正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爆发的前夜。2010年中国首批5个城市开始实施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同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新能源汽车一下子被提到国家战略高度,大量支持政策密集出台,比如补贴力度、积分制度、税费减免、牌照优先等。政策的扶持和优厚的补贴让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行业迎来了第一波爆炸性扩张,乘着政策带来的第一缕春风,宁德时代完成了初始资本积累。
地利:技术线路切换下的浪潮
第一波政策的“天时”虽然让动力电池行业快速爆发,但是企业良莠不齐、国际巨头虎视眈眈等问题也随之出现。此时“乱象倒逼监管”的“地利”又为公司送上了助力。
2016年9月8日,财政部对外通报了2016年初对90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专项检查结果,共涉及2013年至2015年已获得和已申报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的新能源汽车40.1万辆,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5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意图骗补国家财政补贴超10亿元。为此针对新能源汽车与动力电池的监管开始趋严,补贴政策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开始有所要求,同时动力电池“白名单”政策宁德时代、国轩高科(002074,股吧)等,但也将三星、LG、松下等日韩巨头无一入围拒于国门之外。
2016年以来补贴政策向高能量密度倾斜的改变,让市场上大量技术水平滥竽充数的动力电池企业退出竞争舞台,也让主攻磷酸铁锂路线的比亚迪走下出货量第一的宝座,而此时主攻三元锂电池路线的宁德时代则反超登顶乘机收割市场空间,坐上了出货量第一的龙头宝座。
人和:赌神曾毓群押对国运
企业家才能让各项要素汇聚成合力。董事长曾毓群先是在日本企业TDK做工程师,后决定创业创立ATL公司,并发展成为消费锂电池巨头。之后,曾毓群再次创业并成立宁德时代。曾毓群曾说:“光拼是不够的,那是体力活;赌才是脑力活。”“赌性坚强”的曾毓群多次放手一搏,依靠丰富的锂电池从业经验及上天眷顾,准确把握了时代风口,包括看好新能源汽车由消费电池进军动力电池领域,主攻三元锂电池路线等。事后看来这些决定貌似和赌沾不上关系,都是稳稳能够赚大钱的事情,但是如果考虑曾总做决定的时间点的话这两项决定毫无疑问都是一场豪赌:2011年消费电子如日中天,新能源汽车则鲜有落地;三元锂电则是安全性、成本全面输给磷酸铁锂,性能也仅仅与磷酸铁锂打平。
1.5万亿关口后还有多大潜力?
站在市值1.5万亿关口,宁德时代表面风光无限,但也存在诸多隐忧。
1、市场主要由头部企业瓜分,市场份额虽第一却倍感压力
宁德时代虽然一路高歌猛进,但竞争者也没闲着。全球第二大动力电池企业LG大有赶超之势,让其压力山大。2021年上半年,宁德时代的市占率为25.60%,位列全球第一,LG化学的市占率为24.05%,位列全球第二且近年来二者份额呈不断缩小。
LG正向第一宝座发起挑战。LG走的软包三元路线,软包电池全球市占率大约16%,在正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领域均有布局,客户囊括海外一线车企巨头,比如大众、戴姆勒、通用、现代起亚等。根据其规划,到2025年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430GWh,其中美国的产能为155GWh、欧洲为145GWh、其他130GWh产能将在中国、韩国及和现代汽车印度尼西亚的合资企业。
2、811电池的痛还在持续
811电池是指正极配方中镍锰钴比例为8:1:1,是公司主打高端(续航500公里以上)的明星产品,目前占出货量的20%以上。从各项技术指标看,811电池各项技术指标堪称优秀。但是,此前的多起汽车自燃事件一度将811电池推上风口浪尖,让消费者对安全性存在一定疑虑(当然厂商的回复永远是“产品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标准”)。高镍化是三元锂电池的趋势,公司多次声明不会自废武功,放弃811。但是,在松下4680电池(高镍,但圆柱的安全性更容易控制)、lg高镍四元锂电池等即将量产面世的背景下,宁德时代不断改进后的811电池还能保持多少竞争优势需要打个问号。
3、产能疯狂扩张的隐患
宁德时代大手笔扩充产能的底气源自动力电池市场的快速增长。但是大规模产能扩张的背后也存在隐患:第一,船大难掉头,规模效应也能变成规模陷阱。一旦公司技术研发落后或路线选择失败,产能越大负担越大,从云端到地面的距离很近。第二,供应链将承压。目前锂、钴、铜等动力电池原材料金属价格都已在天上。上游原材料的紧张和价格上涨可能将持续,对企业的供应链稳定和盈利能力带来新的挑战,尽管公司在产业链上游积极布局,但就目前来看可能还是难以支持如此快速的扩张。第三,国内市场是公司基本盘,2017-2020年宁德时代的国内动力电池系统的市占率已从29%升至50%,未来市占率的继续提升难度将会很大。让一家供应商保持在一定份额内更符合整车厂商利益。例如,广汽埃安、小鹏、长城都是宁德时代的重要客户,但从2020年下半年开始,广汽埃安选择中航锂电大规模供货;小鹏则引入亿纬锂能(300014,股吧);长城汽车(601633,股吧)则扶持蜂巢电池。
从产品数量来看,根据公司主要厂区的产能规划,公司2025年产能可能在600Gwh左右,约为当前产能的8-9倍,年均复合增速50%、60%左右。从产品利润来看,公司毛利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公司毛利率从2015年的38.64%下滑至2021年前三季度的27.51%,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未来毛利率继续下降是大概率事件。
综合来看,如果根据产能规划估算未来产量的潜在增幅,再考虑毛利率下滑趋势,公司未来的盈利预期想要支撑当前市值再大幅跃升难度较大。纵向看,公司估值具有一定前瞻性,但伴随基数增大公司营收、利润的2025年前的年均复合增速难以保持当前100%以上的水平。横向看,LG新能源正启动上市流程,作为全球第二体量相近具有较高参考性。而根据韩媒报道,LG新能源估值或达100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733亿元)。宁德时代市值接近其三倍。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宁德时代是所在领域的优秀企业,发展前景广阔,但145倍的PE估值的确不低,如果未来难以维持100%以上的业绩增速,并且在原材料成本、竞争压力等因素影响下增速再进一步降低,那我们只能说: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面对当前时点的宁德时代,我想,我需要静静。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文由万点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需转载、内容爆料请联系邮箱:923794458@qq.com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万点研究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万点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