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从科技:超强的自我包装能力披着“AI”外衣的系统集成商

本文由【万点研究】原创

作者/银杏

曾经肆无忌惮的乐观鼓励着政府机构和企业将资金投入到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上。然而,受限于规模的商业落地,人工智能仍然像是“太虚幻境”,以一种不透明和神秘的方式进行着推理。

虽然经过训练的AI会有一些惊人表现,但也常在人类很难犯错的简单任务上翻车,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如何避免走向“人工智障”?如何摆脱“不靠谱”的骗子印象,谁又披着智能外衣进行吸金操作?

01

AI:算力增长下的数学游戏

1956年夏天,一群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占领了达特茅斯学院数学系所在大楼的顶层。在大约八周的时间里,他们想象着一个新研究领域的可能性。

当时达特茅斯大学的一名年轻教授,约翰-麦卡锡(JohnMcCarthy)在为研讨会写提案时激动地写下了「人工智能」一词,并且表示接下来的探索一切基于这样的假设:

「(人类)学习的每一个方面或智能的任何其他特征原则上都可以被精确描述,以至于可以用机器来模拟它。」

在那次传奇性的会议上,催生了第一个有关人工智能研究的阵营「符号主义者」,并大致勾勒出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人工智能。

在会议之后的几年里,出现了「连接主义者」、「行为主义者]阵营。三方派系在人工智能领域苦苦钻研,每一方都认为自己在通往人工通用智能的道路上。

直到最近几年,人工智能在一些以前被认为是机器无法战胜的游戏中击败了人类冠军,包括棋盘游戏围棋和策略游戏星际争霸,自此AI热度高烧不退,一二级资金被肆无忌惮的投入到有关人工智能的科技企业中去。

我们或许会觉得人工智能(AI)无所不能:它们会下棋,会开车,会聊天,会写诗,会看病,似乎下一步就是取代人类了。

作为普通投资人,我们该如何理解AI?为什么人工智能会突然火起来?这背后是超级计算机带来的算力的突飞猛进,让一些程序能够在可接受时间内实现运行。

AlphaGou的设计者是无法打败柯洁的,但是他设计的程序却可以,他利用了计算机的算力进行“作弊”。在笔者看来,短期内的AI,就是一门算力不断提升下的数学游戏。

无论是图像识别,还是各种AI应用,其本质就是设计好算法(很多都是一些数学里的统计模型),利用现有的计算能力去实现,这个和我们早期利用电脑打出“output:helloworld”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大家程序中利用的算法不同而已。

不过,即便如此,对人工智能的责难一直没有停止过,现阶段的AI并不是升级打怪的“英雄”,只是装备应用,更多在视频识别、语义识别、辅助驾驶等领域有所体现。然而,语音泛滥成灾,音箱、耳机、晾衣架等产品添加的语音功能看起来高端智能,实则鸡肋,可穿戴设备往往脱离使用场景下堆砌的无用功能;

根据知名咨询机构Gartner的预测,AI市场处于进化状态,很大比例的AI创新出现在上升型的技术萌芽期(InnovationTrigger),这表明最终用户寻求的特定技术能力常常超出了目前AI工具所具备的能力,而且很多技术实现需要十年以上维度的时间。

02

云从科技:亏损的、披着AI外衣的系统集成商

风口那些年,AI充当了资本“吸金术”。

提到人工智能,不得不提中国“AI四小龙”(商汤,云从,依图和旷视)。他们都是带着光环诞生的,创始人无一不是拿出来“亮瞎眼”的高精尖人才。不过在笔者看来,不管是哈佛还是MIT,学历只是读书阶段的经历,我们还是要看看公司现在做的怎么样。

“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如何和AI沾边的?

先来看看公司招股说明书业务描述。“一方面凭借着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了人机协同操作系统,通过对业务数据、硬件设备和软件应用的全面连接,把握人工智能生态的核心入口,为客户提供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人工智能服务;另一方面,公司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赋能智慧金融、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应用场景,为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行业解决方案。”读完之后,笔者真想联系一下投行人员,请问上交所的指示精神,你们熟读了没有?写这么一大段话把人绕的云里雾里。

不要着急,描述很绕口,我们就继续往下看:

从业务构成来看,3成卖系统,7成卖方案。那么问题来了,这个系统和方案,是软件还是硬件?

好在招股书里披露了订单情况,根据项目订单描述,原来这个操作系统主要卖软件,解决方案主要卖集成了软件的硬件。

读到这里,熟悉行业的读者可能心里有数了,这个软硬件产品到底是什么啊?

笔者又详细找到了招股书对产品相关的解释,软件层面,其实就是一些操作系统和接口,你可以联想成电脑和手机传统意义上的操作系传统(比如我们熟悉的Windows、Android)。

硬件层面,就是你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刷脸设备、安防设备等(图太多,笔者截了一部分)。

云从科技是从安防领域人脸识别公司变成人工智能公司的,这样来看提供的产品就是一些披着AI外衣的设备集成。这些设备通过“识别”,改变了工作方式,用人脸识别替代高铁安检员,用人脸识别打卡机替代过去的纸质打卡机,安防摄像头替代过去的巡逻队。这些安防摄像头确实帮助警察提高罪犯识别率,但是这些设备,一是烂大街,二是并没有突破性的应用。

为什么要强调突破性应用?虽然AI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97%到99%准确率之间的飞跃,但背后需要的是几百亿的真金白银投入。举个例子,现有摄像头对人脸识别的准确率是95%,我请一万个研发人员,花费100亿,把准确率提到99.99%,但说实话对于笔者这类老百姓(603883,股吧)来说,感知其实真的不是很大。

而现有的人工智能企业大部分操作是优化现有应用,而无法研发新功能的应用。也就是说,云从科技提供的产品应用实际上很普通。

业务普通没有关系,做方便面也很赚钱啊。云从科技产品赚钱能力如何?业务构成毛利率水平上来看还是很不错的。软件为主的操作系统,毛利高达70%以上!!系统集成就差些,20%左右,和行平均水平接近。

有读者可能要说了,那简单啊,多卖操作系统,硬件随便做做好了。梦想是美好的,现实往往是残酷的。2020年,操作系统的收入和硬件占比分别为55.30%、44.70%,且近两年增速一般。

目前看下来,云从科技就是一个披着AI外衣的系统集成商。那它为什么亏损这么严重呢?

部分员工的高薪让股民买单?

从上一小节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云从的产品虽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突破,毛利率水平还是不错的。但是看到报表的净利润,让人大跌眼镜:2018年至2020年,云从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4.84亿元、8.07亿元、7.5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1亿元、-17.08亿元、-6.90亿元,三年内亏损达到25.79亿元。毛利那么高的业务,净利润为什么亏损这么多?

这个问题很容易找到答案,公司的管理费用(包含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畸高吞噬了利润。以2020年为例,营业收入7.55亿,成本4.27亿,理论上公司应该有3亿多的毛利。但是公司2020年亏损了近7亿,这一来一去10个亿去哪里了?仔细一看,销售费用2.7个亿,管理费用及研发费用8亿多,笔者不禁陷入了沉思。

我们再细细看看这几项费用占收入的比例,竟然随着收入的提升越来越高(2018年69%,2019年265%,2020年141%)。

我们从员工构成可以看出,由于员工人数增长较快,所以费用增长较快。但是员工人数增长了,费用增长了,收入却没有成比例增长(我们可以关注下图的人均创收情况),是储备员工准备上市后业绩大爆发么?会不会陷入继续招人,然后人均创收还是很低的怪圈呢?

好奇心驱使下,要好好看看,究竟是什么要花去比收入多的多的费用?

既然云从宣称自己是人工智能科技企业,我们自然要先关注研发费用。

云从科技在2020年末,公司总人数为1,799人,其中研发人员为997人,占员工总比例为55.42%,其中391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水平。

将近1000人的研发团队,研发费用花了将近3亿,研究生学历为主的团队平均每人30万。扣掉五险一金及个税,笔者怀疑这些“研发人员”还能不能存下钱来。

只是,云从能和人均薪酬超过80万的腾讯去拼“AI”技术么?笔者陷入了怀疑。

仔细看研发费用,还有个大头是第三方服务费,这又是什么?一挖掘,是委外开发。1000人的自有研发团队,还需要拿一个亿去技术外包,实际上是研发人员负责给委外开发的人提需求?外包的工作内容有多少科技含量,大家心里都有数的吧。

这样的研发费用水平整体数值大,但是研发团队人数多,平均后也不算高,更是坚定了前文的判断,这个企业偏系统集成。

研发还有空间,我们来看销售费用。2020年,销售人员592人,薪酬近2亿,人均将近34万。还有2000万的差旅费,1000多万的业务招待费,我们就不去深究销售人员有没有“赚差价”行为。可以看出这家AI企业,销售人员明面上工资比研发人员要高,企业到底如何,读者自己思考吧。不过销售人员毕竟帮公司把产品卖出去了,这人均薪酬也不算高的离谱,还是可以接受的。

上面两项费用都还好,那管理费用如何呢?

管理费用2020年7300多万,但是没有人数,我们也很难去计算平均薪酬了。

但是高层的薪酬是披露的,我们来看一看。周曦,1981年出生,2010年8月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2011年11月至2015年5月担任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智能多媒体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副所长.2015年3月创立云从科技,现任云从科技董事长兼总经理,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2020年周总才拿了140万薪酬,对于这样的人才来说,也不算高啊。

奇怪了,几种人员薪酬都还算合理,那么公司到底钱花哪里去了?

我们发现一个2019年数值很高的科目,股份支付。

2019年9月,公司通过释天投资、大昊创业、高丛创业、和德创业和吕申创业五家员工持股平台间接授予高级管理人员、核心员工等88人股权用作股权激励,并分别与被授予员工签订《广州云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股权激励授予协议》,相关员工平均间接入股价格为8.36元/注册资本。

2019年9月,发行人外部投资者入股价格为107.88元/注册资本,对应公司整体投前估值为1,295,774.43万元,公司以该价格作为股份支付相关权益工具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

如果读者不能理解这个股份支付,可以简单理解为公司给员工低价股权,和当时的股价的公允价格(其实这个所谓的公允价格,可能大幅低于他们未来套现时的价格)的差,就是股份支付金额。相当于公司给你少发工资,给你低价股份去补偿。很多互联网企业都喜欢使用这种方式,在如今货币泛滥的时代,公司少发了工资,做高了利润,以后员工套现的时候股价可能比公司给你的时候更高,让股民去给员工薪酬买单,何乐而不为?稍微专业点说,就是公司现金流量表非但没有流出,反而还有这些员工低价买股的现金流入,但是公司稀释了一点股权,然后就是利润表出现巨额亏损,因为这些隐形地费用都要真实体现在利润表里,神奇的财务技巧吧。

这13个亿的股份支付,即使按“平均”计算,88个幸运儿也潜在获得每人1500万的“薪酬”,以后套现的时候,谁去买单?如果上市后,股价远远高于107.88元,那么“韭菜们”可不止贡献13亿。

总结一下云从的报表亏损:一是因为人均创收太低,人均创收还没有薪酬高,企业怎么赢利呢;二是部分高管的股权太低价了,产生了大量的股份支付,套现之时还需要股民买单。

03

AI乱象:看不见突破性的应用

在前几年的AI狂热,靠个PPT就能融到资的时代过去之后,如今的AI行业似乎就即将进入深谷之中。

遗憾的是,几乎中国所有互联网巨头将资金涌向AI的时候,百度仍旧无法阻挡被新秀赶超的局势;字节跳动没法规避Feed流中后期内容的同质化;腾讯仍旧无法回避游戏充钱的风险;甚至连外卖行业,也被笼罩在外卖员困于系统中的阴影之下。

各大巨头各有难言之隐,AI好像并不能为其做些什么。读者可以回想一下,除了让你们讨厌的算法推送,AI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便捷了吗?

“AI四小龙”的产品,基本都是2B业务,为什么?因为一般只有企业才会出钱去做一些“锦上添花”的事情。说到这里,估计很多读者又联想到“十万元识别坏纸箱,其实只用一个电风扇”的梗。诚然,我们承认这些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但是它们的经济性、突破性在哪里呢?AI四小龙的老板们那么聪明,不会不知道这个事实。他们是做不出来,还是不愿意做,还是硬件不支持他们好产品的想法呢?欢迎有想法的读者给我们留言。

根据某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领域共融资1311亿元,增长率超过100%。但凡具有一定研究水平和资金的企业无不将其视为“可能到来的最新的科技革命”而紧紧追随。

而根据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发布的《北京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白皮书(2018)》,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人工智能企业4040家,拿到风险投资的公司仅有30%。而剩下的70%,已经难以逃脱被埋在土里的窘境。

从100%的增长到大半企业折戟沉沙,仅仅一年,资本就已眼见的速度消失殆尽。如果说一个产业需要资本做出这样的牺牲,尚可感叹资本的伟大(呸,就是不负责任的某些人拿着投资人的钱乱投资,你让他用自有资金投资试试?)。

笔者有的时候都在想:写文章这么累,不如去搞搞AI产业吧?AI智能写作,AI跑步数据统计,AI小学生作业辅助机,骗点钱,再等下一个风口,做个“持续创业者”不挺好?(算了,良心痛)。

曾经有个大厂的产品经理说过一句话:“好的技术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更好地辅助人类”。笔者深度同意这句话,好的AI应该是能够很好地帮助我们工作生活,但是连PDF转WORD文字识别准确率都不高的今天,我们还是不要有过高的期待吧。

04

结语:请不要利用时代割韭菜

云从科技7月20日IPO申请获得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委会议审议通过,8月4日就已经提交证监会注册,只不过迟迟还没有结果。

科技兴国,上交所设立科创板的初衷就是鼓励科技企业发展。但是笔者认为有几点是云从科技应该注意的:

一、提高自身效率。近几年,科创企业众多,由于无人监管,贪腐及高薪低能现象频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企业喜欢去境外上市,因为境内监管严格,很多公司无法经过严格地监管,并不是境内包容性差这种借口。云从人均创收如此低,是员工招多了,还是效率提升太慢?很多初创企业陷入了一个怪圈,喜欢标榜自己的亏损,仿佛亏损越厉害,自己研发越强。亏损可以,但是一旦上市,会有众多普通投资人成为你的股东,这个时候再不提升效率,可能不合适,因为A股可不是VC碰运气的一级市场。

二、适度进行员工激励。股权激励价格太高了,确实对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作用有限。但是太低了,上市后员工一夜暴富,还能安心工作么?1000多人的企业,激励10%的员工,这个激励作用有多大,是不是真正激励到给公司创造财富的员工,企业也要深思。更何况,云从这种股权激励,企业并没有出钱发工资,而是指望上市之后股票和股权激励价格巨大的差额来实现。二级市场减持来造富核心员工,股民家的米也是有限的啊!

三、要如实、易懂地披露。市场期待云从科技能够做出一些真正高科技的产品,真正利用计算机技术去辅助工作生活,毕竟目前的产品和毛利看起来都比较平庸-偏系统集成。但是不管产品科技含量如何,企业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能利用一些概念去包装自己,应该把自己充分披露,让投资人看到你真实的一幕,不能利用这个科创时代,去割股民的韭菜。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本文由万点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需转载、内容爆料请联系邮箱:923794458@qq.com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万点研究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万点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泓杨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