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速写
他们身穿带有夜光条的连体雨衣,防水面罩下,是一双聚精会神的眼睛。顶着巨大的水压,手持汽动电镐将管道裂缝紧紧对接住……自来水管网检修员们正在奋力抢修漏水点。
在管网检修员眼中,城市的运转有着两套系统。一个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另一个则深埋于地下:常人虽看不见,但正是这一庞大的地下管网系统,保障着济南的城市运转和居民生活。
地下管网的“健康”,要靠检修员来保护。他们的工作和医生给病人听诊类似,只不过对象不同。沿着地下管线巡查、通过仪器检查地下供水管网漏水在哪儿,然后及时维修好,这就是检修员的日常。
与其他工作不同的是,为了保障城市白天正常用水,检修员们多为夜间出工。
队员陈涛出发前准备需要携带的配件。
带上“四件套”走街串巷检修员都是“活地图”
11月28日凌晨,天桥区北坦北街,被机械挖开的泥土下,直径达50厘米的管道裸露在外,漏水点喷射出强大的水流。为了不影响居民用水,施工人员选择带水带压作业。这意味着,维修难度要远高于停水作业。现场,管道涌出水流达数米高,身着防水工作服、头戴面罩,两名工作人员顶着强大的水流冲击力奋力抢修。此时,夜间温度低于零下,冰冷的水流带着强大的压力直冲面部,让人躲闪不及。
手持铁锤敲掉管道上残留的泥土,再用工具对接紧漏水处,两位检修员合力将“哈夫节”的两部分环扣在管道上,用扳手用力拧紧螺栓。
此时,巨大的水柱消失,深夜恢复了宁静。
一个听漏仪、一根听音杆、一把汽动电镐、一支手电筒,这就是管网检修员的日常“四件套”。带着这些工具,检修员走街串巷,沿着地下管线巡查。抢修队里的骨干力量,都是地下管网的“活地图”,更是听诊故障的“妙手郎中”。
济南市管网抢修中心西站只有14名抢修队员,但他们要负责天桥区、槐荫区,西到长清大学城这一整片区域。
刚刚从上一个维修点赶回站点,队员陈涛的手机又叮咚作响。打开手机一看,新的工单已经派送而来。来不及喝口水歇歇,陈涛赶忙钻进狭窄的仓库,寻找相关维修配件。除了常备的“四件套”,他这次还要带上弯头哈夫节等配件。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诊”功夫非一日之功
主管道是“动脉”,分支管道则是“毛细血管”。城市的地下是整个循环系统,哪些管道正常、哪些异常,全靠检修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水的特性决定了它的走向不固定。“特别是在地下,哪里的土质疏松,水就会流向哪里。”陈涛驻足于一处自来水阀门处,将听漏杆抵在阀门上,轻微的“呲呲”声传入他的耳朵。同行工作人员再次拿出听漏仪,边听边摸索,渐渐靠近了漏水点……
“听诊”本领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陈涛介绍,“听”也要结合地下管线的走向、深度、材质,甚至使用年限。没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练不出这一技能。
做好标记,维修方案开始制定。为保证交通、用水和城市运转,自来水管道施工常常选择在夜间进行。
8月,槐荫区腊山路附近。这是一处直径600毫米的水泥管道,已经使用了40多年。由于附近道路施工,在机械振动下,管道出现多处老化裂缝。“我们发现,管道老化严重,修的同时不断出现新的断裂点。”检修人员前期在进行了充分的“诊断”后,制定了周密的维修方案:在修补旧管道的同时,在一侧新建一条新管道。“这样既不耽误周边居民用水,又更换了管道,避免了再次施工作业。”检修员秦勇介绍。
经十西路,检修队员正在更换闸门。
一路走,一路听做地下管网的健康守护者
由于工程量大,腊山路整个管网维修持续了4天,且全部在深夜进行。抢修队的队员们轮流值班、半夜守在施工现场。遇到周边有医院、大型住宅区时,维修人员需要带水带压作业,难度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检修员们一直坚持尽量带水带压作业,因为这样才不会影响居民用水。
夏天队员们的工装常常被汗水浸透,冬天极寒天气下冻得手直打哆嗦,而每年这两个节点都是检修员最忙碌的时候。眼下进入冬季,抢修中心站点的办公室里常常空无一人,所有队员都奔赴各个维修地点。他们中,有患心脏病的老队员,也有小婴儿的爸爸,但面对夜间抢修任务,没有一人退缩。
一路走,一路听。就这样,检修工对待管网,如同医生听诊患者一般,守护着城市“地下动脉”的健康。
原标题:如果说自来水是一个城市的血液,那么供水管网便是一个城市的地下动脉。当大多数人进入梦乡的时候,“管道医生”正在地下抢修故障管道—— 地下诊脉
值班主任:颜甲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