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科学研判、主动作为、高质量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研判:三个方面客观认识

第一,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区域特征来看,要客观认识成渝地区的内陆区位”“内陆开放内需潜力

一是成渝地处我国西部内陆地区。从区位上看,成渝地区位于我国西南东西结合、南北交汇处,是承接华南华中,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汇点和交通走廊,有利于在更大范围上配置市场要素。具体而言,成渝地区以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为中心,沿长江可与长三角地区直接联系,往西南方向可连接东南亚、南亚,是连接中欧、打通孟中印缅通道的重要支撑区域,这些区位优势有利于在更大空间范围上配置资源要素和开拓市场。

二是成渝地区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成渝地区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南向,成渝城市群是我国距离东南亚和南亚地区最近的最大经济体,通过深化与滇中区域合作,可以积极打造中国、印度、缅甸、孟加拉经济走廊,最终抵达孟加拉湾,打通我国又一个出海国际大通道。北向西向,可以依托中欧班列通道,推进成渝城市群与中亚、欧洲等地的经济联系,建设沟通境内外、连接东中西的运输通道。

三是成渝地区极具内需扩大的潜力。成都与重庆的关系是互相辐射、互为市场,重庆也会影响成都,成都也会影响重庆,二者合起来会影响更多的城市,成渝地区拥有将近1亿人口,对应6万亿元的GDP,这样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同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所能辐射范围包括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各大城市,所能影响的人口规模更大,其中的市场空间潜力无限。

第二,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竞合关系来看,要客观认识成渝合作中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

一是经济圈内各城市之间的经贸往来密切。成渝地区作为西部经济腹地和战略后方,以全国1.9%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6.9%的常住人口,创造了全国6.3%的经济总量。统计显示,近年来川企入渝投资、渝企入川投资分别占两省市引进国内省外资金总额的16%19%

二是成渝之间明确了统筹协调重点。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即完成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增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体制创新,强化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七项重点任务,明确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整体政策框架和战略安排。

三是成渝民间交往频繁、文化认同度高。成渝同属巴蜀文化,文化习俗相似,语言接近,民间血缘相通,成渝合作有深厚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第三,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中心城市来看,要客观认识成渝双城城市同级”“功能同构产业同质

一是成渝双城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处于同一层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将成渝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将重庆定位为西部开放开发重要支撑,将成都定位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将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北部湾港、洋浦港),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二是成渝双城具有类似的城市功能结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对于成都和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有明确功能定位。提出成都要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成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加快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提升参与国际合作竞争层次;重庆要围绕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强化重庆大都市区西部开发开放战略支撑和长江经济带西部中心枢纽载体功能,充分发挥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航运中心的作用,加快两江新区建设,全面增强集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

三是成渝双城产业同质化程度较高。目前,成渝两地在电子信息、汽车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金融业等产业领域存在趋同现象,一方面会造成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但另一方面也为形成大的产业集群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共享公共资源,吸引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具有区域带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超级产业集群。

建议: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推进成渝地区统筹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强化重庆和成都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助推高质量发展。

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成渝两地可考虑在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发力:

第一,着眼良序竞合发展,进一步构建双城良序竞合关系。

一是强化城际间产业链分工。整合成渝共有优势的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资源,深化产业链、产品链合作,形成水平型的产业分工格局。发挥重庆配套产业体系全的优势,打造成渝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体系;发挥成都研发创新能力强的优势,打造成渝汽车产业研发中心,构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城际产业链。推进联合研发和配套协作,提升信息设备终端产品在全球的市场地位,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着眼于大区域发展,合力打造世界级的汽车产业集群、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体现国家水平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共同构建大产业集群优势。

二是建立城市群国际分工优势。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现代产业走廊建设,面向整个长江流域优化产业格局、产业链延伸和要素流动,推动制造业外向化发展,形成长江经济带构建世界级现代产业基地的重要支撑。联合打造一批创新型园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进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培育电子核心部件、新材料、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成都、重庆为中心,打造现代物流、现代金融、商贸服务、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沿江铁路和高速公路,以及渝新欧、蓉欧快铁、中欧班列,培育内陆地区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贸易大通道,整体参与全球产业合作与竞争。

第二,着眼成渝相向发展,进一步提升双城经济圈的整体效率。

一是强化核心城市的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双核城市经济规模和质量,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要素集聚、科技创新、高端服务能力。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加快国家级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在成渝两地建成若干开放程度较高的城市空间,提升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层次,增强双核城市的引擎带动和支撑作用。

二是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加快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万州、黔江、绵阳、泸州、宜宾等地级城市成为次级增长极,分担成渝双核的部分职能,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做强中小城市,加强产业和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引导,建设一批重要节点城市,发挥其在城镇体系中的支撑和支点作用。此外,增强小城镇服务功能,发挥其在统筹城乡、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承载作用。

第三,着眼区域一体发展,进一步创新区域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一是主动营造蛋糕做大的合作契机。在规划对接、交通互联、信息互通、产业互补、生态共治、平台共建、市场共享等领域,共同策划区域合作重大项目库,并积极争取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化项目、生态环保项目纳入川渝省级和国家重点项目库。

二是着力构建各取所需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跨区域产业协作平台和企业家联盟,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支持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促进跨区域项目联合推动,深化园区合作共建,鼓励飞地经济发展,研究建立存量不动+增量分成利益分享机制。

三是加快完善各得其所的结果保障机制。建立清单化考核机制,将区域合作行动计划、年度重点工作方案、协议重点合作事项纳入成渝目标总盘子统一管理,开展绩效考评、阶段检查、专项督办。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