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的解读

东平湖作为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关键节点,深入推进湖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确保黄河长久安澜、保障南水北调东线水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省自然资源厅和泰安市反复修改论证,编制形成《东平湖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2020-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报经省政府批复后印发。现将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和过程

2019年5月,省委书记刘家义到东平湖调研,要求“高水平搞好湖区规划”;11月再次作出批示,要求“按照总书记关于水利工作、生态文明思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等重要指示,整体谋划,一体推进”。2020年5月,家义书记、干杰省长在东平湖调研并召开会议,专题听取《规划》汇报,对下步工作作出部署。按照会议精神,省自然资源厅会同泰安市和省有关部门,对《规划》作了进一步深化完善。9月12日,省政府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会后,征求了国家有关部委意见建议,并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作了衔接。2020年11月,《规划》经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12月经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2021年2月获省政府批复。

二、主要内容

《规划》分为三部分,共11章。第一部分为总体要求和战略目标;第二部分包括8项规划策略;第三部分是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战略目标和定位

规划战略目标为:把东平湖区域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明确了五大定位:1.黄河流域唯一的重要蓄滞洪区;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通道;3.山东省生态安全的重要节点;4.山水圣人文化体验地;5.绿色发展的样板区。

(二)规划策略

1.强化区域和流域统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高区域生态涵养能力。协调区域防洪,统一调度指挥黄河防汛与大汶河防汛工作。协调大汶河流域综合治理,建立生态流量调度制度,加强水质监测断面考核。

2.全力保障防洪安全。落实防洪任务和蓄滞洪区运用方式,注重防洪安全建设,严格实施洪水影响评价制度。积极争取国家实施二级湖堤及金山坝加高培厚工程、黄河分洪入湖通道工程,提升金山坝以西地区防洪安全。加强退水通道建设,提高南北通道退水能力。制订大汶河超标准洪水防洪预案,确保大汶河防洪安全。

3.科学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建设引黄补湖工程,协调引黄生态补水量,统筹解决东平湖来水不足的问题。协调济南(莱芜、钢城)、泰安、济宁,完善大汶河生态流量试点控制方案,解决戴村坝下游严重断流问题。通过定期清淤、菹草综合整治、生态渔业等措施,提升水环境质量。

4.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明确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乡村发展区、城镇发展区5大分区及管控措施。蓄滞洪区内的乡村发展区,在符合洪水影响评价的前提下,可适当建设临时景观、休闲和文体设施。整合自然保护地体系,解决交叉重叠问题。

5.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构建“一湖、一洼、两带、多山、多链”的湖区生态安全格局,统筹推进湿地、山体修复,开展稻屯洼水库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建设沿黄、环湖、滨河生态廊道,提升湖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6.优化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逐村甄别村庄类型,优化村庄布局,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黄河滩区、蓄滞洪区内受汛期洪水淹没威胁的村庄,在充分尊重民意前提下,引导向县城和重点镇区集聚。近期不实施搬迁的村庄,修建和改善撤退道路。构建“一主两副多点,城湖联动发展”的城镇总体格局。

7.推动湖区产业绿色发展。做精做优特色农渔业,培育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工业。升级文化旅游产业,协同打造“山水圣人”线等区域文化旅游线路,重点面向省会经济圈游客群体,提供多元旅游产品。

8.提升湖区人居环境品质。增强湖区交通通达性,实施湖区干线公路升级改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市政保障水平。保护州城古镇和浮粮店等传统村落以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塑造“一廊、两带、四区、多点”的特色景观风貌。

(三)实施保障

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衔接、实现制度创新、提升空间治理水平等4个方面的保障措施。确立了16项生态保护类和19项高质量发展类项目,分级分类实施。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