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争抢“AI四小龙第一股”的现状:理想与资本的博弈


2016年,任正非曾对华为人工智能团队提出“要求”——人工智能的研究最终目标是商业变现。

5年过去,国内人工智能(下称AI)产业发展迅猛。曾向华为麒麟提供NPU的寒武纪去年7月于A股成功上市,“AI四小龙”也已相继递交招股书走向上市、被称作“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11月23日已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


各AI企业努力冲击上市之时,营收数据逐年增长,AI技术的商业变现之路,似乎已成功达成了此前任正非就人工智能领域定下的目标。只不过,AI企业积极拓宽商业变现形式和扩大营收之时,盈利难题却始终是各AI企业最大的困境之一。


这一点,对于正在争抢“AI四小龙第一股”的商汤科技而言,似乎更为明显。


01元宇宙与AI,雷声大雨点小


AI曾被视作互联网行业前五年最大的风口,不过如今这一桂冠的所有者无疑是“元宇宙”。公开资料显示,自2021年9月1日起,“元宇宙”相关商标已被申请近3000件,国内元宇宙商标申请公司涉及400余家。


Facebook更名为Meta,同时扎克伯格也承认“元宇宙真正对公司业绩产生贡献,至少还要再等十年”。


曾借助AI风口有所成就的商汤科技,并没有放过这个“机遇”,开始押宝元宇宙。


据商汤科技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已构建用于赋能IoT设备及驱动元宇宙(Metaverse)的多层基础设施,以提升终端使用者体验。截至2021年6月30日,SenseME及SenseMARS累计赋能超过4.5亿部手机及200多款手机应用程序。”


同时商汤科技表示,此次上市募资所得资金,60%将用于增强研发能力。其中与元宇宙概念相关的投入占比达40%:25%用于增强其他人工智能研发能力,尤其是增强元宇宙平台SenseMARS及SenseAuto的功能;15.0%投入在新兴商业机会以及提高产品及服务在国内外各垂直行业及情景的采用率及渗透率,如元宇宙平台SenseMARS。

但在无数相关企业、单位追赶“元宇宙”风口时,也不能忘记曾被视作风口的人工智能赛道,现状远没有几年前的投资人和市场所预想的那么理想。


纷纷冲击上市的“AI四小龙”长期依靠资本输血维持,亏损问题始终被诟病,何时盈利至今未知。


其中,云从科技近三年亏损26亿,依图在两年半内亏损超60亿,今年9月过会的旷视则在三年亏损127亿元以上。营收处于“AI四小龙”之首的商汤科技,亏损亦为四家之首。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显示,商汤科技国内计算机视觉软件提供商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近三年营收总和超80亿。不过,高营收的代价是更为严重的企业经营亏损问题。2018年-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累计亏损金额共计约243亿,接近“AI四小龙”其余三家亏损总和。


目前国内AI产业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仍在于技术难以落地且无法形成规模化反响与行业发展高研发投入的矛盾。较长的盈利周期更导致众多资本和投资者已对AI企业丧失了足够的耐心和信任,这也是各AI企业纷纷争抢上市的核心原因之一,以“第一股”的称号,讲一个“好故事”。


或许AI和元宇宙都是未来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已乘上AI快车的商汤科技,自然不会错过“元宇宙”这个风口。但无论是元宇宙还是AI,迎接商汤科技的都将会是一场漫无边际的“长跑”,能否兼顾尚未可知,另一“发展难题——喜欢拓展和多元化”亦是商汤科技目前所面对的。


02难兼顾的点与面


在“频繁拓展业务”的道路上,商汤科技似乎越走越远。


通过港交所聆讯前一周,商汤科技曾公开表示已与一汽南京达成合作。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科技已与30余家汽车公司合作,在未来将向2000多万辆汽车供应相应产品。


招股书显示,商汤科技业务已覆盖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智慧汽车、交通、制造业、基础设施、移动设备及应用、医疗、汽车等十余个领域。


商汤方面就产业布局表示“商汤基于专有的人工智能基础设施SenseCore商汤AI大装置,集中量产人工智能模型,并通过软件平台实现AI模型的快速部署及商业化。”


不否认AI产业发展早期,由于技术突破当时工业需求,导致各AI企业对自身未来发展方向并不明晰,多行业、多方向尝试无疑是企业快速确定合适发展方向的最佳手段之一。


随着行业发展,由于人工智能产业的特殊性特别是AI企业主营B端客户的原因,AI企业的诸多项目无法同时满足多个用户的需要,兼容性较差,“广撒网”的布局策略需要承担较高经济成本压力。


尤其是涉足多个行业,需要面对诸多老牌企业和其他强有力竞争对手。如安防领域面临与海康、大华进行正面对抗,汽车领域则需直面特斯拉、“蔚小理”乃至小米华为等企业。


最为关键的是,政策层面的变动势必会对商汤科技的核心技术发展造成较大影响。


今年下半年起,多条针对个人隐私的政策法规相继发布,明确了滥用人脸识别技术出力人脸信息行为的性质和责任,并表示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


隐私数据特别是人脸识别技术监管趋严,对于早年依靠视觉算法起家同时互联网视觉业务又是其最为广泛业务的商汤科技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随着政策逐年收紧,越早上市,资本对于商汤科技的未来就越发看好。


且由于行业窗口的转移,近两年一级市场对于人工智能企业关注度已有所下降,2021年全年AI行业融资事件屈指可数,商汤科技选择上市提前为未来发展储备资金,未雨绸缪未尝不可。


03“学与资”的纠葛


公开资料显示,商汤科技创始团队源自2001年成立的港中大多媒体实验室,多个创始团队人员都在学术界颇有名气。


截至2021年6月30日,商汤科技有40名教授领导研发工作,有3,593名研发成员,其中约有三分之二持有或正在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包括超过250余名博士及博士学位候选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研发开支分别为人民币848.7百万元、人民币1,916.0百万元、人民币2,453.9百万元及人民币1,771.7百万元。


高昂研发投入下,商汤科技在学术领域成就颇丰。据沙利文数据显示,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商汤科技在CVPR、ICCV和ECCV上发表的论文数量排名第一。


以上种种也使得“学术派”成为了商汤科技确定的固定标签之一。


「财经新知」就企业相关问题咨询过商汤科技,商汤科技方面表示“为了延续这种学术上的优势,公司把领域内的所有顶尖科学家全部收入麾下,还储备了大量深度学习领域的人才,搭建起了从应届毕业生到技术专家的人才梯队”。


数据显示,2018年-2020年以及2021年上半年共计三年半时间内商汤科技累计获得政府补贴总金额便接近10亿,具体金额分别为2.07亿元、2.53亿元、3.53亿元和1.26亿元。


在商汤科技身上透露着一种学术人员特有的“理想主义”,在技术上的无限钻研,造就了产品的进步,在技术层面的实力毋庸置疑。

但是,资本市场远没有学术领域那般纯粹和理想。


截至2018年底、2019年底、2020年底和2021年6月30日,商汤科技贸易应收款余额分别为13.32亿元、26.25亿元,37.48亿元和39.26亿元,逐年增加。计提的坏账准备亦如此,与之相应的金额分别为1.02亿元、2.11亿元、6.1亿元和7.85亿元。


同时,应付期账期也逐渐增加,从2018年的92天增长至2020年的228天,虽然2021年上半年,这一数字下降至172天,但这也是主营客户为B端公共部门的劣势,企业话语权较弱。


对于企业而言,“公粮虽香,却不长久”。


04写在最后


走向上市之路,必然会为商汤科技提供足够资金扩大自身优势,但愈加收紧的政策变动和未来扑朔迷离的元宇宙也将会为这段“股市之旅”添加诸多不确定性。


同样,上市后商汤科技或将面临来自资本和投资人的多重压力,倘若未来长期仍旧“增收不增利”,难以交上一份满意的“财报数据答卷”。这份理想主义,或许终将随着时间逐渐消逝。


来源:财经新知Pro、钛媒体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