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21年世界制造业大会如期在合肥开幕。大会将展示一批安徽制造创造新成果,并有望再签一批层次高、效益好、质量优的制造业重大项目。
安徽在制造业上的“硬核”力量和进阶之路,产业链蝶变的背后,离不开财政政策资金的添翼护航。
近年来,安徽财政坚持新发展理念,狠抓技术改造、智能制造、专精特新、安徽精品、工业设计、节能环保“五个一百”等一批特色品牌工作,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有规模、有速度、有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今年三季度,在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2%的背景下,安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制造业增长14%。
用政策为制造“护航”。谋划出台制造强省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构建形成了“三重一创”、制造强省、科技创新、技工大省,辅以中国声谷、数字经济、集成电路、机器人、5G、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4+N”的政策体系。“十三五”期间,省级统筹377.2亿元助力“三重一创”、制造强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新型省份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创新发展得到新提升。2021年出台《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若干政策》,推动制造业“三化”转型。
优化营商为制造“减负”。持续落实减税降费决策部署,编制全国首份财税优惠事项清单,省级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现清零。2016年-2018年累计减税降费2835.9亿元,2019年新增减税降费802.2亿元,2020年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681亿元。大力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扎实推进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在帮助企业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让企业感受到政府部门的担当和责任。
筑平台为制造“赋能”。“十三五”期间,累计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9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37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数1400余家,“皖企登云”企业数超1万家,累计建成5G基站2.9万个。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3万多台,培育认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570个。创建国家工业设计中心1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49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9户。已建成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创新平台,建成15个省实验室和17个省技术创新中心,涌现出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同时,制定系列人才政策,逐年加大财政资金保障力度,聚力引进高层次人才来皖创新创业。
引资本为制造“加力”。注重发挥财政政策资金引导撬动作用,累计拨付91.5亿元支持创新政银担合作机制,形成“安徽模式”,在全国推广。推动实施1000亿元制造业融资贴息政策。组建省融资再担保公司,顺利完成全省再担保业务和体系建设职能承接工作。通过财政资金统筹和国有资本经营收益返还等方式安排174亿元,补充国元集团、省投资集团、省国控集团等省属国有企业资本金,支持设立规模超1000亿元的省级政府性投资基金体系;对种子基金和风险基金项目投资给予奖励。2019年以来,安排资金3.12亿元,支持3120家企业在省级区域交易市场挂牌、股改。(杨赛君)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