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活水,润物至微;开市钟响,新章再启。
昨日,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征途迎来又一里程碑。阳光下,“北京证券交易所”七个烫金大字显得气派恢弘,折射出资本市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也映照着沪深北三个交易所市场共同服务实体经济、服务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
新生的北交所,其品牌标识别具一格。两个灵动活泼的几何图形交织环绕,既似螺旋融合,又如一个温暖的拥抱。北交所也正是如此,将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中宏大叙事与微观关切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所谓大者,在于北交所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扣上关键一环,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于进一步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证监会主席易会满的一番论述,清晰标注出北交所在资本市场改革画卷中的独有位置。
所谓微者,在于北交所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小单元”量身打造了“滴灌器”。北交所董事长徐明指出,北交所的生命力在于特色,形成特色的关键,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框架下,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不断提升市场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契合度和适配性。北交所紧紧围绕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这个宏伟目标,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服务体系。可以预见,伴随北交所未来的发展成长,覆盖中小企业全链条的金融服务体系将逐渐成型,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中国方案”的探索之路将不断推进。
蓝图到现实,74天,北交所制度框架拔地而起:从9月2日服贸会上的郑重宣布,到9月3日北交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再到10月30日各项基本规则渐次落地,北交所从无到有,水到渠成。“北交所速度”,举世惊艳。
速度之快,效率之高,源于任务之重要、需求之迫切。
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以及90%以上的新增就业。但由于企业规模、发展阶段等原因,金融市场在扩大中小企业服务覆盖面、缓解融资难等方面依然空间巨大。
如何让资本的“新鲜血液”流向经济肢端的“毛细血管”?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在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路上步履不停。如新三板自2013年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分层管理机制初步实现了对中小企业的梯度培育,吸引了一批“小而美”的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交易。
在此基础上,面向“更早、更小、更新”的北交所,为中小企业引来“资本活水”,并力图将这条“金融通渠”修得“更精、更密、更准”。
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创新风险大、不确定性高、周期长等特点,北交所优化上市条件,丰富创新评价维度,提高制度的包容度;针对创新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对骨干人才依赖度高等特点,持续优化长期资金入市机制、“小额、快速、灵活、多元”的发行融资制度、股权激励制度和差异化表决权制度等,促进形成发行人、管理层、技术人才、投资者和谐共赢生态,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力争为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脱颖而出提供优质的土壤。一系列创新的制度设计,都体现了北交所为中小企业贴身服务的初心。
与此同时,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门槛、30%的涨跌幅限制、4套上市标准并举、适度从严的监管规则……一系列灵活多元的规则设置,吸引“八方来客”。机构投资者积极布局,中小企业摩拳擦掌,新三板市场改革焕新、魅力凸显。
行之愈远,路之愈艰。新生市场的建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深化的历程。在实践探索中投石问路,在改革过程中逢山开路,北交所必将踏出一条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康庄大道”。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