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1月13日,为期两周的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6)落下帷幕,近200个国家共同签署了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格拉斯哥气候协定》。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与石油、天然气一样都是化石能源,但煤炭一直被视作“最肮脏的”,为了加速实现碳中和,“未来是否尽快淘汰煤炭”还被单独列出,成为这届会议讨论的焦点之一。《协定》达成,也意味着煤炭的命运已被决定,是“将死”还是继续“生存”?
11月14日的报道指出,在会议的最后时刻,各国对“未来是否应尽快淘汰煤炭”各执一词,迟迟没能达成一致,印度及时跳出来,提出将“逐步淘汰煤炭”改为“逐步减少”,获得各国认可,《协议》最终得以达成。
虽然欧盟相关人士、绿色和平组织人士等都对词汇的修改表示不满,认为逐步淘汰意味着时间不定,而时间越长,对环境、经济造成的影响就越大,但联合国以及印度等煤炭消费大国对此都十分满意,声称《协议》的达成,已经意味着煤炭的时代正走向终结。
需要一提的是,随着各国能源转型加快,近几年煤炭消费量已开始下滑,2019年为157.63EJ,2020年为151.42EJ,同比减少3.94%。
不过近期由于能源危机加剧,天然气供应紧张导致价格“高得离谱”,不少欧美企业都开始“开倒车”,大量购买煤炭,导致其需求提高了不少。但分析指出,随着天然气等能源的供应跟上,煤炭的需求将再次下滑。
至于印度为什么会提出修改词汇?或许与该国严重依赖煤炭有关。资料显示,煤炭发电是印度最主要的电力来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高达70%,这也导致该国碳排放量惊人。
而在减少碳排放上,印度似乎并不是十分上心,虽然环境部门的官员一直强调在“认真对待”,但相关报告却指出,印度已连续3年蝉联“世界最脏国家”,该国还有35个城市都是严重污染城市。可见,相关部门的“认真对待”并没有效果。
话说回来,无论是淘汰煤炭还是减少煤炭,对煤炭出口大国来说——印尼、澳大利亚、蒙古以及俄罗斯这“四大煤炭巨头”来说,都不算是个好消息。
以澳大利亚为例,作为“矿车上的国家”,该国煤炭出口量虽然不及印尼,但出口总值却位居全球第一;数据显示,2020年澳洲动力煤出口额高达113.67亿美元(平均汇率,约合人民币784亿元)。
此前,联合国官员曾发出警告,称澳洲大量产煤将危及经济长远发展,却遭到了澳大利亚资源部部长的回怼,后者表示,煤炭行业为澳洲创造了大约30万个工作岗位,以及数十亿甚至数百美元的出口,绝不能轻易放弃。
在气候大会上,澳代表也强调,考虑到2030年前,煤炭需求都可能继续增长,为了经济着想,该国未来几十年都将继续出口煤炭,“不会关闭煤矿。也不会关闭燃煤电厂”。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