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数字化赋能下的银行“危”与“机”

普惠金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战场。

近年来,银行纷纷开启数字化转型。在业内看来,数字化转型其内涵比金融科技更为深刻,和银行业务结合得更加紧密,战略层次更高。但对银行业来说,当千军万马都投入这场“军备”竞赛中,这场转型痛点何在?去向何方?

11月3日下午,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十六届21世纪亚洲金融年会” 金融科技主题论坛上,民生银行(600016,股吧)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屠其俊、腾讯企业微信银行业高级总监薛青、富民银行智能数据部副总经理黄鹏、北京佳格天地科技(600582,股吧)有限公司CMO张文鹏与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齐聚 “全面数字化赋能下的银行‘危’与‘机’”圆桌对话,共议当前银行业正经历的数字化转型变革。

银行数字化进程中的挑战

富民银行智能数据部副总经理黄鹏指出,银行业数字化实现的典型路径分为业务数据化、数据资产化、资产服务化、服务业务化以及业务智能化五大阶段。而经过几年沉淀,银行业务目前已基本实现线上化,整个银行业现处于业务数据化和数据资产化的中后期,未来的方向是实现数据服务化以及智能化。

而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随之而来的挑战亦有许多。

民生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副总经理屠其俊谈及商业银行数字化难点时指出,从近几年商业银行数字化实践来看,顶层设计的缺失是数字化进程当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多是某些节点上数字化业务领域的推进。

因此,民生银行内部提出来,不但要在业务和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同时要打造一个更加强大的中台,包含决策、管理乃至运维。

“如果只是业务和数据上数字化了,而决策、管理和运维不能达到统一,银行的整个数字化进程推进到一定程度就会触及天花板。”屠其俊说道。

此外,屠其俊指出还面临着如何挖掘数据价值和可持续的挑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利差收窄,互联网公司强势进入消费金融、财富管理领域,与银行争夺中间收入,银行利润率在下降;另一方面,数字化需要大量资金成本的持续投入,这对银行是一个新的挑战。”屠其俊具体阐释道。

微众银行科技创新产品部负责人姚辉亚则指出,数字化进程中面临着数据处理能力和数据治理两大挑战。他指出,以微众为例,客户量达到亿级后,数据量达到PB级,想在规定的时效内完成业务处理难度很大。此外,在大数据领域,银行有大量业务需要做实时决策,比如反欺诈、多维数据分析等。因此微众银行推出了自主可控的一套大数据平台,并在过去两年持续优化框架,不断提升其效率,并引入相关框架支持反欺诈和多维分析,使基于数据的决策更敏捷。、

关于数据治理,姚辉亚表示,当银行数据越来越多,隐私保护越来越严格,怎么保护数据安全,怎样管控数据质量?微众做了大量尝试,并建立了专门的对于数据治理的一套治理架构来确保流程和工具管控好数据质量与安全。数据治理在业内的探讨刚刚开始,未来会投入更多力量构建一套可持续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支持业务增长。

黄鹏还提出了银行面临的关于意识思维层面的挑战。他指出,数字化转型是将传统的静态分析思维转向实时动态运营的思路。以往金融业的数据应用更多是“偏向于静态的统计性分析,比如报表,监管的报送”,而在数字化场景下,要求银行具备以客户为中心的运营思路,这是与过去迥乎不同的“数据逻辑回归模型”,即从数据中得出业务的趋势和假设,然后在过程中实时验证和迭代优化的模式。这对从业者的思维转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也是实现数字化的一大难点。

此外,黄鹏表示,数据安全合规方面和应用层面“懂金融、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缺失的挑战也很大。

普惠金融迎来下沉机遇卫星遥感需求井喷

无疑,普惠金融是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战场。

屠其俊指出,从普惠金融字面意思理解,“普”是互联网银行可能能够快速地做到的,因为金额比较小。“惠”则是国有大行更具备优势。但数字化为普惠金融的深度推广带来新机遇,从银行角度来讲,过去依靠传统手段做普惠成本过高。所以必须要依靠于数字化,才能做到“普”。而随着数字化带来的成本降低,银行可以更多把“惠”普及到大众

而随着普惠金融业务的不断下沉和数字化转型深入,也带来了银行业对金融科技技术本身的大量需求。

北京佳格天地科技有限公司CMO张文鹏指出,五年前的金融机构对于卫星遥感影像技术还属于试探性的需求,但疫情暴发以来,基于卫星遥感的影像技术在农业信贷领域的使用日益普遍,需求井喷,似乎令新型金融产品从诞生到行业通用的孵化时间进一步缩短。

张文鹏对此表示,这背后,是传统业务模式中,由于普惠金融服务群体普遍存在信用状况评估难、缺乏有效抵押物、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导致银行在发展普惠金融时往往面临业务量难提升、不良率偏高等问题,且展业过程存在较高的服务成本,这些问题在农业信贷领域表现尤甚。

“这项金融科技技术比较新,因此某些金融机构对此的认识程度还不是很高。未来,如何让这些新金融科技应用更好地接地气,更好地实现场景化适应性,以及通过标准化的嵌套服务融入普惠金融产品里,都是金融科技机构需要解决的新挑战。”张文鹏坦言。未来,无论是数据应用,还是科技应用,都与金融业务发展呈现相互交替演进的过程,希望下一个金融科技的迭代升级时间,能够少于五年。

从封闭到开放 数字转型下银行加速生态共建

银行业当前的数字化转型,某种程度来说并非主动,而是源自整个产业经济数字化趋势下的倒逼。从这一视角出发,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并不比互联网和其他产业更有优势。

正如黄鹏所言,互联网是一种模式,或者说是一种工具,核心还要回到金融本身,只有将金融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出数字化的能量。

因此,一贯保守、封闭的银行业正逐渐变得开放,正与互联网与产业巨头一起,寻求共建生态,甚至会在互联网生态的影响下,重塑银行原有的业务流程,这本身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而谈及银行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企业微信是近年来颇具代表性、且发展迅猛的成功案例之一。

腾讯企业微信银行业高级总监薛青介绍,截至2020年底,真实使用企业微信的机构数达到550万家,在企业微信服务的客户数量达到4亿,头部银行的覆盖率。从企业微信的生态下观察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发现机构存在严重的触点缺失问题。

薛青具体指出,传统金融本身就相对缺乏与客户之间的触点,金融需求的频次和社交频次相差甚远,作为低频次使用的APP和平台,如何增加与客户的触达,企业微信无疑是极大的补充。

此外,即便掌银、公众号,或者其他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各种网上流量入口会给银行带来很多外部流量,但银行与用户长期有效的高频次沟通管道依然是缺失的。如果通过手机电话,或者短信的方式,触达效果的劣化会比较明显。银行希望激活存量客户,同时不断获得新的客户。当缺少与存量客户粘性触点的情况下,银行就需要不断通过大量成本去互联网公司或合作方去获取流量,从而对外部流量依赖性较强,长期来看对银行业自身的发展有所阻碍。

薛青进一步指出,之所以企业微信在金融机构中开始受到更多重视,因为企业微信的出现引发了私域经营的概念,可以通过服务把外部流量真正留存和沉淀下来反复触达,变成机构的客户群体。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微信可以说是低成本乃至零成本的服务方式。

关于在微信生态内部,如微信官方公众号与企业微信之间如何协同帮助金融机构展业?薛青表示,目前几乎所有银行都在微信中有自己的公众号阵地,并且会鼓励用户在公众号上绑卡,进而可以收取相关的动账、业务办理通知等一系列信息。当然,微信生态其中还有很多组件,包括小程序、视频号、视频号直播、微信支付、企业微信等等,这些组件的使用场景本身有不同的侧重,也是希望机构可以有机组合这些组件,发挥整体的优势。

而微信公众号在微信生态中承担着官方门户的作用,用户可以在上面寻求服务,承担了部分业务功能。有些银行出于轻量化自己APP的思路,希望在微信生态中更快捷地让用户打开应用,也会应用小程序。但除了上述两种自助化的方式,银行和用户之间还需要有一个触点,可以实现人与人的沟通,满足专业化、个性化、有温度服务的需求,此时企业微信就发挥了巨大作用。

薛青指出,整体来说,企业微信提供的解决方案是在企业和客户之间的连接属性上进行数字化的转变,通过企业微信的连接,银行可以帮助员工与客户更进一步,客户可以更容易的向企业寻求服务,最终实现机构与用户间更有温度的沟通和服务。

当然,在银行逐步走向开放,拥抱互联网与数字化的进程中,机构与用户谁也不知道终点在哪。正如黄鹏在讨论中所言,广义上的数字化是一个进行时,甚至没有终态。随着数字化发展,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将会紧密结合,甚至于虚拟大于现实,彼时的金融模式会是什么样?这将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更迭交替的过程,从这一角度来说,数字化是一个永远进行中的方向。

(作者:侯潇怡 编辑:李伊琳)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