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发挥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特色和优势,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积极推进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强化应急救援社会协同能力。这些都为新时期交通运输应急工作发展指明了目标和方向。交通基础设施是社会交通体系的核心部分,其应急响应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应急抢险力量建设是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现实要求,也是服务交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
作为基础设施养护行业的“国家队”,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养护集团)在全产业链、专业人才、抢险设备、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应急抢险救援先发优势,曾参与青海玉树地震、青海玛多地震、河南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为灾区人民守住了交通运输生命线。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助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打造交通基础设施应急力量体系,进一步发挥中央企业在抗击灾害事故中的主力军作用,是中交养护集团一直深入思考和实践探索的课题。
机制立基 构建高效组织体系
受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形势等多因素影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抢险保通任务日趋繁重,应急处置难度不断增大,公路设施安全要求日益提高。突发事件发生后,反应迅速、专业过硬的应急抢险队伍,健全完善、集约高效的装备物资调配机制是进行应急抢险的基础和保障。对此,中交养护集团对标国内外交通基础设施应急抢险救援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内外联动”构建了“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
中交养护集团统筹公司内部和行业资源,成立以桥梁、隧道、道路及应急检测专业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为主的应急救援队伍,分为应急勘察设计组、应急检测监测组、结构物快速拆建组、桥隧抢险加固组、快速养护保通组,与地方交通部门应急保障队伍形成工作联动和优势互补,突出应急救援时的“一体化智慧、协同式作战”,构建能工能战的立体组织体系。
同时,中交养护集团与交通运输部建立长效沟通协调机制,依托分布于全国各地的专业技术子分公司和项目部,在北京、广州、武汉、银川、宜宾建立5个区域应急调度中心,赋予其区域应急资源管理、协调处置、应急演练等职能,配置了各类便携式应急检测设备及常用抢险装备,可在灾后2小时内快速响应。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震区多条国省干线公路震损严重,交通一度中断。中交养护集团依托青海分公司,第一时间组建抗震救灾工作组,主动请求参与救灾援建应急处置任务,当天便随同交通运输部专家组到达现场开展勘测工作。5月25日,受交通运输部、青海省交通运输厅紧急委托,中交养护集团迅速从各地项目部调集40多名检测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和60余台套检测监测设备驰援玛多,全面开展道路桥隧抢险检测工作,经过6天连续奋战,完成了震区421.9公里国省道路的检测评估、震后定损。这是中交养护集团践行“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应急救援工作机制的一个缩影。
专业支撑 推进一体化应急抢险模式
目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抢险应急专业力量较为单一,大多以施工力量为主,救援实施过程缺乏设计、检测等专业的一体化考量,与现场救援要求存在脱节;交通基础设施抢险时效性不高,往往只注重基本通行能力的快速恢复,对后期维护、保通关注较少,难以做到“永临结合”。中交养护集团在勘察设计、检测监测、结构物快拆加固、快速养护保通等方面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技术体系,可以统筹调度“检测监测、诊断评估、方案设计、抢修加固、运营养护”全产业链资源,快速形成应急处置力量,有效破解上述难题。
一方面,中交养护集团可以发挥“同步指挥、资源共享、融合联动”一体化优势。在2021年7月河南省新乡市卫辉市227省道快速抢修保通任务中,中交养护集团救援队伍由基本指挥部、现场指挥部、后方保障部编成,现场救援队伍按专业分批次进入,完成任务后迅速撤出。第一梯队从洛阳出发,整合工程机械资源,出动装载机、挖掘机、指挥车、运输车等20余台(辆),完成山区生命通道保通;第二梯队从北京出发,调集无人机团队进行桥梁隧道的损毁检测评估,为灾后交通恢复重建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梯队由设计人员和特种施工人员联合,对接地方交通、应急部门,具体实施灾后重建工作,9天内完成两条省道交通断点的抢修保通和12座桥隧的灾后评估监测,保障灾区43个建制村的交通恢复通畅,应急处置的一体化运作在抗汛救灾一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另一方面,中交养护集团着力打造“检测评估—加固设计—加固施工”一体化模式,实现规划、检测、设计、施工产业流程的全流程管理,集中应急抢险专业力量,提供集约化、集成式解决方案。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中交养护集团承担了抗震救灾物资运输通道G214及S308公路的保通任务,采用检测评估、加固设计、加固施工一体化服务模式,立即对全线大中桥梁进行试验检测,并对技术状况等级评定为三类、四类的桥梁,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确保抗震救灾物资运输通道的安全,实现了当地交通的快速恢复与后期维护、重建的有机结合,大大压缩了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资金投入。
“数智”赋能 加强先进技术装备应用
随着大数据、物联网、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正加快数字转型、智能升级,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应急抢险监测预警、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能力为大势所趋。中交养护集团依托道路养护、桥梁养护和隧道养护等技术研发中心,持续打造“自主、可控、实用”的核心技术及装备,全力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在应急救援领域的应用。
基于多年的设计、检测、监测、施工经验,结合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中交养护集团自主研发了“中交结构在线监测智能分析与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桥梁结构在突发事件中各阶段的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根据评价结果第一时间对桥梁安全进行预报警,而且能为现场应急处置提供24小时不间断监测数据,为应急抢险提供保障。自主研发的SPMT(基于自行式液压模块)智能移运快速拆除技术及装备,成功应用于上海S26公路北翟高架桥桥梁快速移除工程,耗时仅1小时,完成了世界单体最重(3050吨)的连续梁快速移除。该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创新了6—20米大净高跨线桥快速(≤6小时) 拆除方法及安全控制体系,较传统方法6小时—28天,提升了30倍以上,遇到突发险情,能够完成大型结构物快速拆除或提供技术支撑,具有很小的交通运输影响和良好的环保节能效益。
此外,中交养护集团与中科院无人机应用与管控中心开展密切合作,大力推广无人机超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在公路全生命周期应用,建设多位一体可视化巡检管理体系。在河南新乡应急救援中采用无人机全地形三维快速建模方式,对S227线12座桥隧开展水毁调查评估,深入灾情腹地获取病害的各项参数,快速、精准确定洪水的影响范围;应用专家远程诊断系统,分析桥隧水毁程度和原因,提出具有很强针对性、实用性、操控性的处治建议,为交通部门应急处置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惟实励新,行而不辍。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中交养护集团依托交通基础设施全产业链优势,强化自主技术创新,逐步探索形成了交通基础设施灾后应急抢险处置的“一揽子方案”。下一步,中交养护集团将继续完善应急抢险能力建设,紧跟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潮流,提升应急抢险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为推进交通运输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央企力量。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作者:中交基础设施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王晓东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