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秀里的符号文化、商业与科技

作者|咸鱼鱼

           监制|吴怼怼

无人机表演秀正在变得日常。

还记得六年前,汪峰用一架白色无人机载着一颗9.15克拉的钻戒向章子怡求婚吗?彼时,整个极客圈都为了那一架悬停在低空中的白色飞行器而神往。

售价几何,生产厂家是谁,产品型号是什么……

相关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而好奇心的涟漪荡来荡去,荡开了一个崭新的赛道:一个以大疆创新、零度智控、亿航智能等为代表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自此进入了普通人的视角。

但时至2021,无人机不再神秘。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统计,中国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已由2016年的42亿元增至2019年的22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73.7%,时至2021年,预计民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可达401亿元。

当世界观众还在为东京奥运和墨西哥亡灵节上的无人机秀而惊叹时,居住在城市地标的中国居民们已经无比适应无人机灯光秀在日常生活里的出席。

事实上,不仅是无比适应,如今,就连城市低空悬飞上千架无人机进行编队表演,也已经不再是新鲜事了。

在北京密云,司马台长城脚下,只要是没有雨水的日子,游客们经常能观赏到无人机孔明灯秀;在上海外滩,黄浦江沿岸,每隔一段时间,就挤满了来看无人机应援的粉丝。更甚至,在各地大学的迎新晚会上、校庆上以及开学典礼上,都频频上演着无人机灯光秀。

不知不觉中,无人机旋翼转动,令狭窄的城市空间也攀援出了新的景观。而很大程度上,这些闪回在城市上空的无人机表演秀,在留影消费文化和节日记忆的同时,也折射着一个时代的科技之光。

01 

流动的城市夜景

「城市里亮起的每一束灯光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这是《航拍中国》对上海城市夜景的一个描述,如今将之放在无人机灯光秀上也同样贴切。

上海东方明珠塔为锚点,在这里,几乎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上演大型灯光秀,而最近这两年,除了城市建筑体本身,无人机表演秀也加入了这个灯光系统。

今年4月,上海外滩上演了一场无人机表演秀,这是手游《公主连结Re:Dive》为庆祝游戏周年而定制的无人机剧情表演。

在高耸的楼宇间,15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黄浦江上组合排列,构建出一副流动画幅。那些闪烁的光点,先是组合出游戏角色,接着在空中打起了BOSS。到了最后结束时,这些盘旋在空中的无人机,甚至组合出了一个可以扫描的二维码。

彼时,这场表演的相关图文和视频一经发出,便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引发传播,激起讨论。在外网,有人感慨这是「展开的智子」,也有人惊叹这是赛博时代的提前到来。

但对于日常活动在黄浦江沿岸的居民们来说,这种量级的无人机灯光秀,已经成为外滩城市灯光造景的一部分。

无独有偶,在与上海相隔一千四百多公里的珠江沿岸,也上演着类似剧情。

10月17日,距离珠江南岸不足百米的广州塔上空,也上演了一场无人机灯光秀。当晚,上千架无人机在空中编队飞行,图案变换,色彩流转,令夜空如幕布,被这些斑斓的小小飞行器缀满。而这,不过是一场专为电商大促而策划的预热活动。

事实上,不仅仅是外滩与广州,无人机灯光秀正在密集进驻中国城市的低空领域。

如今,在城市地标、大型商业广场和各类网红景区,都能看到由无人机灯光秀所构成的流动霓虹图景。而主题由头,则各不相同,大到官方大型节日纪念,小到明星爱豆生日应援,再到普通人求婚、品牌官宣代言人、新商业体开业等,都应有尽有。

甚至,得益于无人机灯光秀的大面积普及和应用,无人机细分领域内一度涌现了不少诸如「空中媒体、空域造景、天空流量营销」等看上去科技感十足的新兴热词。

而实际上,从目前的数据和投资动态来看,这些热词或者说模式,似乎的确有了跑出的可能。

02 

飞旋的商业构想

就在两个月以前,一家名为「穿越千机」的无人机表演公司,拿下了一笔近亿元的融资。

而在此之前,无人机表演秀这种细分需求甚至一度是业内诸多消费级无人机企业的支柱业务。比如亿航智能,这家在美股上市,且有着「资本市场第一股」之称的公司,就曾是无人机表演秀的受益者。

这家公司成立于2014年,曾和大疆一样专攻消费级无人机,但囿于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的领先地位,亿航智能不得不避其锋芒,另寻新的增长点。于是这期间,以无人机表演秀为形式的业务模式成了新的救命药。

至于这颗救命药的份量有多重,我们可以从此前的招股书中一窥究竟。

在招股书中,亿航智能将主营业务收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空中交通解决方案(应用无人机销售及物流运输)、智慧城市管理解决方案(设计及开发智慧城市管控系统及相关设施)、空中媒体解决方案(无人机表演)以及其他业务(消费级无人机及相关配件销售)。

这其中,以2017年为例,该年度公司收入主要由空中媒体解决方案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组成,而这两项收入,占总收入比例高达96.1%,金额接近两千万。而在2018年,以无人机表演为核心的空中媒体解决方案,占总收入比为47%,金额则高达3100多万。

这里可补充一条曾真实发生过的细节,以佐证无人机表演秀是如何在关键时刻为艰难摸索转型的企业们雪中送炭的。

事情要从2018年西安城墙南门的一次无人机表演秀说起。

当年四月,西安城墙上空,举行了一场刷新吉尼斯世界「最多无人机同时飞行」记录的表演,但这场表演,虽然破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却出现了飞行意外——无人机在飞行编阵途中掉落,1374架无人机并没有成功组成完整图案,并因此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媒体报道。

而这场失败的表演秀,背后操盘方正是亿航,同时也是因为表演失败,有媒体扒出了亿航该次表演的成交公告。

彼时,新京报是这么报道的:一份来自采购招标网的《关于春舞大西安城墙千架无人机光影盛典活动无人机表演项目成交公告》显示,此次成交供应商为广东亿航白鹭传媒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亿航白鹭),表演项目的成交金额为1050万元。

1050万,这意味着在2018年,无人机灯光秀的表演报价可以达到1架无人机一万元,而再结合亿航招股书中的收入数据,便可发现,在2018年,无人机表演秀领域,用表演一次吃一年来形容毫不为过。

而事实上,就连其CEO也曾为无人机表演所带来的巨大利润而意外。

彼时,其CEO胡华志曾面向媒体坦承,飞行编队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公司预期,本来只是打算拿无人机表演给大家一点空中造景的喜气感觉,同时做一些资金上的回收,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无人机秀甚至扭转了亿航消费级无人机不盈利的颓势。

03 

低空起舞的隐忧

不过,虽然亿航真切感受了一把无人机表演秀崛起所带来的红利,但却并没有就此沉溺其中。

在被一再夸大无人机表演秀的吸金潜力时,亿航却调转航向,往应用型无人机的生产及制造领域驶去。但是,行至此时,在无人机表演秀的行业脚本里,可以「一夜暴富」的脚注已经写下,玩家也一个接一个的入场。

于是,在短短几年间,无人机表演秀这一市场,一头扎入了大量新入局者,而无人机表演秀的价格,也从2018年的万元每架,降至如今的千元甚至不足千元每架。

故事似乎开始向着似曾相识的角度发展,无人机表演秀难道也迎来了一个由蓝向红的时刻?

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据行业媒体「无人机网」显示,现如今,全国约有500多家单位在生产无人机,而目前,一套无人机系统的生产成本大致从几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这也使得不少民营企业也开始介入该市场。

并且,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虽然无人机行业本身是一个天花板足够高,且壁垒并不低的业务,但无人机表演秀却不是。

这里有一个巨大前提在,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无人能绕过大疆这座大山,以亿航、零度智控、极飞等为代表的一代目玩家们,早年在与大疆正面交锋后,无一不走向转型之路,而以无人机秀为代表的细分领域,恰恰是处于上升阶段的大疆所不会选择的「费劲的事情」。

所以,很大程度上来说,拯救了亿航与零度智控们的无人机编队表演,并不是一个被挖掘出来的、有着很强进入壁垒的新兴领域,而是一个硬核玩家暂时不屑深挖的场景。

一个微妙的信号是,当大疆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越来越接近天花板的时候,寻找新的增长空间就显得很必要了。

事实上,业内已经有「卷」起来的声音了,无人机演出的成本并不便宜,但城市可飞空间不仅有限,还很珍贵。再则,重资产运营的模式,往往意味着,一个很轻的刹车,都会带来很重的痕迹。

而且,这一细分领域内已经涌现了拥有「通吃」能力的玩家。在今年8月获得亿元融资的穿越千机,在短短时间内就拿下了全国二十余座城市和地区的核心地标空域飞行权,而在其展望的蓝图中,在百城千景以外,吃下文旅产业也势在必行。

这种渗透程度,又怎么可能不让入局者焦虑呢?

04 

不要看此刻的红利

仿佛是被互联网独角兽层出不穷的路演锁定了一样,现如今我们一见到新的商业应用,就习惯从风口角度解析——总之,商机特别多,融资和一夜暴富的神话更是随时有可能发生。

但现实是,融资潮会褪去,商业模式会被复制。

而更残酷的现实是,不仅是互联网行业,硬件领域也没有什么存量了,所有的公司都在找第二曲线,找创新业务,找现金流,比拼人效,比拼创意,无人机编队表演也不例外。

当然,以上种种,并不意味着这个行业就不存在更大的空间了。

事实上,从全球范围来看,无人机灯光秀这档生意仍然有着很强的说服力。首先,与烟花表演相比,灯光秀不会产生任何烟雾、空气和噪音污染。其次,它们确实在千禧一代中非常受欢迎,不管是来自消费品牌的投放预算,还是文娱产业的宣发需求,亦或是城市造景和景区宣传都还存在着想象空间。

但还是要回到前面所说的,不要看此刻的红利,就忽略了这个行业本质的东西。

无人机表演秀领域的竞争确实已经走入了颗粒度更细的层面,而这也意味着,留给入局者的时间将会更少了。很大程度上,未来行业竞争不仅要看城市覆盖速度,渗透程度,甚至还包括更加精细的PR方式。

这也是无人机秀表演者们亟需想清楚的,毕竟,力道用在刀刃上,才更容易破局。

近期文章

近期视频

吴怼怼工作室原创出品

吴怼怼,左手科技互联网、右手文娱与消费。领英2020年度行家,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17年度作者,新榜2018年度商业观察者,DONEWS2019年度十大专栏作者,NEWMEDIA2019年度科技新媒体,天极网2019年度影响力自媒体。

腾讯全媒派荣誉导师,虎嗅、36氪、钛媒体、数英等专栏作者。

转载、商务、以及加读者群,请联系个人微信号「wuduidui728」,备注个人信息,公司—职务—姓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吴怼怼。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