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威海市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综保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威海市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威海市人民政府        

                                                                                     2021年11月3日        

                                                                                  (此件公开发布)

威海市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方案

  为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工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发展活力的通知》(国发〔2021〕7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鲁政发〔2021〕11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统筹推进行政审批和商事制度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更多行业推动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建立简约高效、公正透明、宽进严管的行业准营规则,大幅度提升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可预期性。

  二、改革任务

(一)实施清单管理。

严格按照《威海市落实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版)》《威海市落实山东省地方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改革清单(2021版)》(以下统称“清单”,由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另行公布)有关规定,实行清单分级管理、动态调整,并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一律不限制企业(含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下同)进入相关行业或领域,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自主开展经营。对实施变相审批造成市场分割或者加重企业负担的行为,依法严肃追究责任。各审批部门要对照清单,及时做好行政许可事项的办事指南、政务服务公示事项的废止、修改工作。(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二)落实涉企经营许可分类管理。

1.直接取消审批。直接取消审批的事项,企业办理营业执照后即可开展相关经营活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行业组织不得要求企业提供相关许可证明。(责任部门: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2.审批改为备案。审批改为备案的事项,原则上实行事后备案制,企业取得营业执照即可开展经营;确需事前备案的,企业完成备案手续即可开展经营。防止以备案之名行审批之实,企业按规定提交备案材料的,当场办理备案手续,不得作出不予备案的决定。(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3.实行告知承诺。对实行告知承诺的事项,一次性告知企业可量化可操作、不含兜底条款的经营许可条件,明确监管规则和违反承诺后果。对因企业承诺可以减省的审批材料,不再要求企业提供;对可在企业领证后补交的审批材料,实行容缺办理、限期补交。对企业自愿作出承诺并按要求提交材料的,要当场作出审批决定。发现企业不符合许可条件的,要依法调查处理,并将失信违法行为记入企业信用记录,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将企业履行承诺情况纳入信用记录,并归集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4.优化审批服务。对优化审批服务的事项,采取下放审批权限、精简许可条件和审批材料、优化审批流程和压减审批时限、取消或者延长许可证件有效期限等措施,方便企业办事,减轻企业办事负担。对设定了许可数量限制的事项,要落实相关要求取消数量限制或者合理放宽数量限制,并定期公布总量控制条件、企业存量、申请排序等情况,鼓励企业有序竞争。(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三、配套措施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开展经营范围规范化登记工作,按照《经营范围登记规范表述目录(试行)》明确的经营范围条目及“证照分离”改革事项的对应关系,实现精准“双告知”,一次性告知企业所需办理的许可事项及主管部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协调监管平台—山东)推送企业登记信息。企业超经营范围开展非许可类经营活动的,市场监管部门不予处罚。有关主管部门不得以企业登记的经营范围为由,限制其办理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或者其他政务服务事项。(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直有关部门)

(二)推进电子证照归集应用。

在全面对接升级完善的省级企业开办“一窗通”系统、许可事项审批业务系统和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山东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山东)等业务系统的基础上,推进市级自建业务系统的电子证照建设应用工作,提升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推动电子证照信息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归集共享应用;实现各部门对电子证照互信互认和多场景应用。在政务服务、行政执法、社会化服务等领域推广企业电子亮照亮证,凡是通过电子证照可以获取的信息,一律不再要求企业提供相应材料。(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四、创新监管

(一)明确监管职责。

各级监管部门要厘清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规则和标准,落实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对于审管分离的许可事项,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加强审批与监管衔接,优化审管信息双向反馈机制,坚决杜绝监管真空。涉及多部门监管的事项,各监管部门要按照职责边界清单确定的职责依法监管。实行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的区市、开发区,相关审批和主管部门要支持配合综合执法部门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负责行政指导、行政检查、行政处理等日常监管,构成违法行为的依法予以立案查处。(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二)健全监管机制。

直接取消审批的,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掌握新设企业情况,纳入监管范围,依法实施监管。审批改为备案的,要督促有关企业按规定履行备案手续,对未按规定备案或者提交虚假备案材料的要依法调查处理。实行告知承诺的,要重点对企业履行承诺情况进行检查,发现违反承诺的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不整改或者整改后仍未履行承诺的要依法撤销相关许可,构成违法的要依法予以处罚。下放审批权限的,要同步调整优化监管层级,实现审批监管权责统一。(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

(三)完善监管方法。

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除法律法规对检查方式有明确规定外,各级各部门日常检查都要通过“双随机、一公开”的方式进行。深入推进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常态化,将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结果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结合,实施差异化精准监管。(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对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涉及公共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等重点领域,统筹做好信用监管和风险监管工作,严格按照现有规定实施重点监管。(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持续推进部门信息共享和涉企信息统一归集公示,对失信市场主体在政府采购、行政许可、银行信贷、授予荣誉称号等方面依法依规予以限制或禁入。(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区市政府、国家级开发区管委、南海新区管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强化监管信息应用。

深入推进“互联网+监管”,实现部门监管平台互联互通,推进监管数据归集共享。健全“互联网+监管”系统风险管理、风险预警、风险分析、联合监管等功能,运用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提高监管业务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市直有关部门)

  五、组织保障

(一)健全工作机制。

市政府对改革工作负总责,市行政审批服务局牵头负责统筹协调改革工作、制定落实方案、梳理事项清单、理清证照关系等,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司法局、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环境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业农村局、海洋发展局、商务局、文化和旅游局、卫生健康委、应急局、市场监管局、体育局、地方金融监管局、林业局、气象局、海事局、威海海关、荣成海关、人民银行、银保监分局、大数据中心、口岸事务中心、烟草公司、消防救援支队等部门、单位要强化职责,扎实推进改革落实。

(二)推进宣传培训。

市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督促落实,指导各区市、开发区优化调整业务

流程,修订完善材料规范和服务指南,改造升级信息系统,开展针对性培训,指导解决改革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狠抓工作落实。

各级各有关部门在实施中要严格遵守国务院、省政府确定的分类改革原则和要求,鼓励实施创新举措,不得降低标准。市政府将“证照分离”改革列为年度重点工作,加大督办考核力度,确保完成改革任务。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