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上汽通用汽车凯迪拉克工厂车身数字化车间
推动数字化转型,对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时期是上海推动城市整体迈入数字时代,全面构筑未来城市新形态、战略新优势的关键阶段。为进一步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海市于近期印发了《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建设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00个,建成物联感知终端数超过1亿个。
2025年全面重塑城市数字化转型局面
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是面向未来塑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举,是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上海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
首先,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全国领先。截至2020年年底,全市基本实现千兆固定宽带家庭全覆盖,平均可用下载速率超过50Mbps,累计建设5G室外基站3.2万个,室内小站5.2万个。
其次,数据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年底,累计开放数据集超过4000项,推动多个产业共11个公共数据开放应用试点项目建设。
再次,数字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势头。产业数字化能级不断提升,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突破16亿,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集聚核心企业1000余家,在线新经济快速发展。
最后,数字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数字赋能城市治理成效显著。
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上海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对标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数字化标杆城市,基本构建起以底座、中枢、平台互联互通的城市数基,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三位一体”的城市数体,政府、市场、社会“多元共治”的城市数治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数字化总体架构,初步实现生产生活全局转变,数据要素全域赋能,理念规则全面重塑的城市数字化转型局面,国际数字之都建设形成基本框架,为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规划》还包括四方面16项具体指标。
在经济数字化转型领域,提出构建高端引领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到80%,建设标杆性智能工厂200家。
在生活数字化转型领域,提出打造融合普惠的数字生活应用场景,打造生活数字化转型标杆场景100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医院50个。
在治理数字化转型领域,提出强化精细高效的数字治理综合能力,“一网通办”平台实际办件网办比例达到80%,“高效办成一件事”“高效处置一件事”标杆场景数量分别达到50个和35个。
在数字化转型基础方面,提出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支撑,建成物联感知终端数超过1亿个,开放公共数据规模超过15亿条。
构筑城市数字化转型“新底座”
根据《规划》,上海将面向数字时代的城市功能定位,加强软硬协同的数字化公共供给,加快推动城市形态向数字孪生演进,逐步实现城市可视化、可验证、可诊断、可预测、可学习、可决策、可交互的“七可”能力,构筑城市数字化转型“新底座”。
完善城市AIoT基础设施。集成发展新一代感知、网络、算力等数字基础设施,研究建设城市资源标识解析系统,提供城市资源全面AIoT化(人工智能+物联网)的统一规范,加快实现城市“物联、数联、智联”。具体工作包括构建完善“城市神经元系统”,部署全域智能感知终端。以5G、千兆光纤、卫星互联网等建设为基础,加快构建天地一体化覆盖的数字城市信息网络体系,持续提升“双千兆”网络能力。全面推进5G网络深度覆盖,增强用户感知水平。持续提升千兆光纤网络服务能级,加快实现万兆到楼、千兆到户的光网全市覆盖。加快卫星互联网地面设施建设。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大中型数据中心和边缘数据中心组合的高性能协同计算生态。推动数据中心存算一体集约化布局,加快打造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的上海枢纽节点。实施计算增效计划,构建高性能计算体系,构建人工智能加速器体系,打造全球数据中心。面向城市更新需求,推动传统设施智化提升。
构建城市数据中枢体系。以“分布式建设、协议互联、协同运营”为原则,构建分布式、多中心的城市数据中枢体系,实现跨行业、跨层级、跨系统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形成数字城市建设的系统合力。一是支持建设行业数据综合运营中心。围绕行业数据汇聚整合,推动建设行业数据综合运营中心,制定行业数据标准,规范行业数据治理,强化对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数据赋能。二是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平台。深化建设“1+16”市、区统筹的大数据资源平台体系,实现数据横向协同、纵向赋能。三是构建社会数据流通服务基础设施。面向数据确权、登记、流通、交易等全链条服务,构建以数据交易所为核心的新型数据服务基础设施体系。
打造城市共性技术赋能平台。围绕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需求,以标准化、组件化、平台化方式,提供各类自主调用、灵活配置的公共应用工具和公共技术工具,强化基本共性技术支撑。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将多措并举强化数字城市公共技术供给:面向数字城市不同场景的应用功能开发,集约提供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通用技术组件,降低技术开发成本;搭建城市智算公共平台,强化公共算力调度保障,提升人工智能相关技术供给能力;构建区块链开放生态,支持区块链底层平台建设部署,打造一批区块链开放服务平台;建设城市数字孪生平台,集成提供城市全要素数字化表达、动态三维呈现、智能决策支持、模拟仿真推演等。
推进“20个新”转型 赋能三大领域
经济数字化是新供给、新动能,为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提供新产品、新服务;生活数字化是新需求、新体验,激发广大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治理数字化是新环境、新能力,为经济和生活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支撑。为此,《规划》强调,要统筹经济、生活、治理领域数字化转型相互促进、相互赋能,推进“20个新”的转型。
一是经济数字化转型“七新”,建设科创新生态、金融新科技、商务新业态、航运新枢纽、在线新经济、制造新模式、农业新面貌,打造一批标杆企业。
例如,在深化制造新模式方面,以数字化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服务业和制造业更广范围、更深程度融合,推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工赋上海”行动,建设数字孪生企业,打造“100+”示范工厂,促进产业链供应链数字化增智,实现精准固链补链强链。促进平台生态数字化增能,加强龙头企业牵引,建设20个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标杆平台,增强工业大数据、知识图谱和智能算法的供给水平,打造10个新型工业电商平台,10个供应链金融示范。深化实施“一业一策”,促进电子信息、汽车、生命健康、先进材料、高端装备、时尚消费品等行业深度转型。
在培育在线新经济方面,以数字化赋能“五型经济”发展壮大,推动品牌、载体、业态“三位一体”融合创新。打响在线新经济服务品牌,重点发展数字文创、新零售、在线设计,加速发展短视频、网络直播等在线文娱,打造“100+”美誉度高、创新性强的在线新经济品牌。培育“100+”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创新企业。推动流量型业态创新,发展多种平台经济,培育“100+”具有行业领先地位、国际竞争力的在线产品和服务。
二是生活数字化转型“八新”,比如健康新服务将推动智能院内导航、智能健康随访、智能分诊等应用,成长新空间将构建数字孪生校园、虚拟走班、个性作业、沉浸式家校互动等场景,出行新方式将实现停车预约“一张图”、公交出行“一块屏”、三码整合“一秒过”等“六个一”,此外还将推动打造居住新家园、文旅新风尚、消费新体验、扶助新模式、数字无障碍新环境。
例如,聚焦就医、公共卫生、体育运动等健康服务,以数字化助力打造更有温度的健康上海。紧扣“数字家园”主题,围绕人在社区的各类需求,打造人人与共、人人参与的数字化城市基础单元。围绕市民高效便捷出行需求,构建数字交通新生态、新格局。推进出行即服务(MaaS),以数据衔接出行需求和服务资源,融合地图服务、公交到站、一键扬招、一码通行等既有出行服务系统,实现行前、行中、行后等出行环节的全流程覆盖。围绕“上海购物”品牌的数字化提升,推动传统商业服务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
三是治理数字化转型“五新”,围绕政务服务新体系、城市运行新韧性、经济监管新能效、社会治理新成效、智慧政法新应用,加快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例如,以“一网通办”总门户、“随申办”超级应用为总入口,实现与群众和企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全覆盖。推进12345城市运行市民感知系统,一体化智慧应急管理平台,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重点系统建设。探索推行远程监管、移动监管等灵活管理模式,加强食品安全、计量、检验检测、特种设备、网络商品交易、广告等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提升监管效能。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