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仪器仪表技术赋能节粮减损

  【仪表网 仪表深度】11月4日, 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冬明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情况。农业农村部表示,今年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夏粮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我国的粮食不仅保持了连年丰收,还长期保持着充足的库存,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充裕,处于历史高位。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超过70%,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
 
  当下虽然我国的粮食看上去很是充足,但是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粮食损失浪费的现象仍然存在。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估算,我国每年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损失量在700亿斤以上,粮食全产业链总损耗率约为12%。
 
  《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决策部署,不断加大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工作力度,取得积极成效,但浪费问题仍不容忽视,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的任务繁重。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的部署要求,推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粮食节约行动方案》(以下称《方案》)。
 
  《方案》提出,大力推进节粮减损科技创新,推进储运减损关键技术提质升级。发展安全低温高效节能储粮智能化技术,推广粮食安全储藏新仓型,推进横向通风储粮技术等应用。
 
  科技赋能“大国粮仓”
 
  储为国计,备为民生,粮安天下。我国是世界产粮大国,也是粮食消费大国,做好粮食储藏工作意义重大,关系军需民食,也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
 
  粮食在存储期间,由于环境、气候和通风条件等因素的变化,粮仓内的温度或湿度会发生异常,这极易造成粮食的腐烂或发生虫害。同时粮仓中粮食储存质量还受到粮仓中气体、微生物以及虫害等因素的影响。
 
  为保证粮食储藏期间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四川成都“天府粮仓”采用了低温储粮技术。粮仓中的传感器可以让粮食保管员们更好的掌握粮食储藏期间虫害、粮温、仓温、气体的实时数据,同时粮仓的智能通风、环流熏蒸等储粮技术手段也保证了粮食储藏安全。
 
  在广州市花都区的中央储备粮广州直属库有限公司一现代化粮仓内6000多个传感器和监控探头,粮食颗粒清晰可见,可随时“感知”每一个角落的细微温度变化,发热、生霉等异常粮情的几率显著减少。
 
  除了现代化的存储技术和异常监控技术,每一批粮食在入库前都经过了层层检测“大考”。“天府粮仓”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配备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全自动凯氏定氮仪、大米食味计、面筋测定系统等仪器设备,能开展稻谷、玉米、小麦、大豆、植物油、大米等品类的质量、重金属、农残残留、真菌毒素等项目检测,保证入库粮食的品质。
 
  我国是人口大国,是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也是粮食储备大国,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先后启动了“粮安工程”、“放心粮油”、“智慧粮食”、“优质粮食工程”等项目,使我国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不断完善。在保障粮食产量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检测和存储技术,减少粮食在存储环节的损失,让中国人的饭碗在科技的支撑下端的更稳、更牢。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