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肖文儒面对面,本报记者告诉你他这些化险为夷背后的故事

当本报记者邵卫卫再次见到肖文儒时,他拍拍记者的肩膀,像招呼老朋友一样微笑着请记者坐下。



肖文儒是应急管理系统的优秀代表,此前,本报曾多次报道这位专业敬业、勤业乐业的应急救援工程师。>>“能把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一切都值了”——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


平常的肖文儒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可一到救援现场,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不管对方职务多高、身份多权威,他都能坚持原则,说出自己的观点。”


一次次艰难救援遇到“卡脖子”问题时,他总能精准判断、力排众议,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


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这个“权威”是如何树立的?本报记者通过一个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奇迹故事,寻找答案……


爱党报国的杰出应急救援工程师

——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肖文儒


有人说,应急救援是九死一生的工作,但他逆向而行、赴汤蹈火,一干就是38年;有人说,事故现场是瞬息万变的战场,但他专业精湛、运筹帷幄,一再力挽狂澜;有人说,多病之躯可放慢奔跑的脚步,但他壮心不已、激情不减,一直冲锋在前……

他是肖文儒,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副主任兼总工程师,从事应急救援工作38年,参与700多起事故救援,助力救出1000余名被困人员。

在事故面前,他不抛弃、不放弃,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转化为科学救援、安全救援的实际行动。专业敬业、勤业乐业的他,以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过人的胆识魄力书写了一个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奇迹,谱写了一曲曲守护生命、守卫安全的赞歌,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和对事业的热爱。

肖文儒指导慰问新兴际华排涝抢险救援队

向险而奔、逆向而行

他是赴汤蹈火的“真勇士”

身履险地、出生入死,这是矿山救护队员最真实的工作写照。
1983年,从原山西省雁北地区煤矿学校毕业的肖文儒,被分配到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后,心里不是没打过退堂鼓。
几次救援经历,让他真切感受到应急救援“有时真不是人干的活”。
一次,原大同矿务局一煤矿采空区着火。身为技术员的肖文儒,冒着接近人体极限的高温,带着队员打密闭墙。井下热浪翻滚,所有人只能闭着眼睛作业。升井时,穿着被汗水浸透的衣服,吹着百米深井下阴冷的风,肖文儒感受到彻骨之寒。
队友牺牲,更让他意识到职业的危险性。
1987年11月30日,原大同矿务局一煤矿发生火灾。1名队友在打密闭墙的过程中,走错了方向。惊慌失措的队友在暗黑的巷道里狂奔,氧气呼吸器被撞掉,最终倒在井下。
一年后,肖文儒又遭遇家庭变故——身为刑警的四哥,因公牺牲,年仅29岁。经历丧子之痛,母亲坚决反对肖文儒从事这个“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职业。
工作很危险,家人不赞成,该不该坚守?肖文儒也曾犹豫过。而一次救援,让他坚定了“择一事、终一生”的初心。
那次,原大同矿务局雁崖矿突发井下中央变电站着火事故。身为矿山救护大队雁崖中队副中队长的肖文儒,立即带领队员深入井下救援,成功救出被困人员。升井后,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拦住他,向他下跪:“谢谢你们把我孩子救出来。”
彼时,肖文儒才20多岁。这一幕,让他深深认识到应急救援之伟大、拯救生命之光荣,也成为他坚守初心的营养剂、担当使命的动力源。
38年间,肖文儒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8年6月5日,辽宁省本溪龙新矿业有限公司思山岭铁矿措施井井口发生炸药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10人受伤。
事故发生后,根据应急管理部部署,肖文儒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当晚在井口附近参与指挥救援,对散落在废墟中的炸药、雷管没有丝毫察觉。直到天亮后救援人员清理现场,他才发现自己被“炸药包”包围。
这并非他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上世纪90年代,山西一煤矿发生煤粉自燃,肖文儒带队深入井下灭火。考虑到可能发生二次爆炸,肖文儒只带了2名队员靠近火场。从水枪里喷射而出的水柱,搅起更多的煤粉,导致井下发生二次爆炸。提前趴在地上的肖文儒,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手拿水枪继续灭火。“我知道氧气是有限的,一直打火就能控制火势。如果当时我停止灭火,可能就牺牲了。”
这样的井下二次爆炸,38年间他经历了4次。
“逃生是人的本能,但我们是向险而奔、逆向而行。越是险象环生,越需要我们深入其中。这是党和人民赋予‘守夜人’的职责。”肖文儒说,“每一起事故救援都很难,但人被救出来的那一刻,我们心中的欣慰和喜悦,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体会不到的。”
肖文儒在陕西省宝鸡市凤县“8•30”酒奠梁隧道坍塌事故救援现场

经多见广、专业敬业
他是运筹帷幄的“主心骨”

矿山事故救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工作,集专业性、业务性、技术性、实战性于一体。
“事故救援就像与死神赛跑,他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科学决策,是我们矿山救援的一张‘名片’。”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管理处副处长戴其浩,常年随肖文儒深入矿井救援。在他的眼里,肖文儒就是矿井中的一盏灯、黑暗深处的一束光。
1000多名救援人员,连续奋战14个昼夜,救出11名矿工。山东五彩龙投资有限公司栖霞市笏山金矿“1·10”重大爆炸事故救援,被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事故救援案例”。身处最前线的肖文儒,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起初,地方政府成立的现场救援指挥部决定布置4个钻孔进行施救。但因该矿岩层地质条件复杂,有构造破碎带,2号钻孔卡钻废弃。作为应急管理部工作组成员,肖文儒果断向指挥部建议——再增调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大地特勘队一台高性能钻机和专业操作团队赶赴现场救援。
事后证明,这是一子落而满盘活的关键举措。
原来,1月13日开钻的3号钻,孔钻至井下521米处时,井底偏移达7.4米。经专家组充分论证,决定由新调来的大地特勘队
对3号钻孔进行纠偏透巷。1月17日13时56分,这个“生命通道”终于打通。
救援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
由于3号钻孔涌水在巷道积聚,应急管理部工作组建议指挥部启用备用的4号钻孔代替3号钻孔,承担“生命通道”功能。为防止4号钻孔发生涌水,肖文儒建议“先堵水再透巷”,被指挥部采纳。后来,被困人员转至4号钻孔下方,生存环境大大改善,最终11人获救。
“肖文儒总比别人多想一层、先做一步,让救援有‘双保险’甚至‘三保险’。”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管理处处长张安琦说。
肖文儒为啥能想人所未想,见人所未见,为人所未为?答案是: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练,百练不如一战。
1983年到2000年,肖文儒在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工作时,正是煤矿事故“此起彼伏”的多发期。“小事故几乎天天有,常常与‘魔鬼’打交道,我很容易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肖文儒说。
从原大同矿务局矿山救护大队、原山西煤矿安全监察局大同办事处,到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矿山救援指挥中心、原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再到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肖文儒的工作单位在变,但有一个习惯从未改变——只要去事故现场救援,就要背着氧气呼吸器下井勘查情况。
危难从来不避,指挥必须前移。熟悉肖文儒的人都说,老肖的胆子真大,他虽是总工程师,但更像基层救护指战员。“他始终坚持只有下井勘查,掌握第一手情况,救援方案才更有针对性,救援行动才更有效。救援遇到困难时,他更是毫不犹豫地下井找出原因、指导救援。”应急管理部矿山救援中心综合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欧阳奇说。
8月1日,肖文儒到河南省新乡市某小区地下室排涝救灾现场,了解中煤榆林队排涝救灾情况

科学救援、安全救援
他是唯实求真的“践行者”

应急救援人员常常面临两难抉择——一方面必须争分夺秒营救被困人员,另一方面还得千方百计确保救援人员安全。
平常的肖文儒温文尔雅、和蔼可亲,可一到救援现场,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为确保科学救援、安全救援,不管对方职务多高、身份多权威,他都能坚持原则,说出自己的观点。”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二级巡视员孙国建说。
2013年3月29日,吉林省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发生瓦斯爆炸事故。肖文儒到达现场后,立即对气体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井下火区燃烧猛烈、实施封闭必将爆炸的结论。
对于肖文儒的建议,有人不以为然。
3月31日晚,地方政府成立的事故应急救援指挥部,召集多名专家开会研判。会上,有人提出安排200多人下井、彻底封闭火区的建议。通化矿业集团公司一位学历很高的领导,甚至拍胸脯作出不会出事的保证。
肖文儒坚持原则,敢说、敢做、敢当。他摆事实、讲数据,据理力争。最终,吉林省政府发布禁止人员下井作业的指令。
然而,4月1日,八宝煤业公司拒不执行该指令,擅自违规安排人员入井施工密闭,10时12分再次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7人死亡、8人受伤。
“如果我不反对,该矿可能安排200多人下井,伤亡会更大。”肖文儒说。
这样的精准判断、力排众议,出现在多次救援中。
2017年10月,辽宁阜新万达煤矿发生一起透水事故,83人被困。肖文儒受命赶往现场指导救援。到达现场后,他立即深入井下查看情况,提出调集专业排水队伍充实救援力量、调整优化救援方案的建议。
井下险象环生。当时,作业现场瓦斯浓度达到4%并继续上升,肖文儒凭借精湛的业务技术和多年救援积累的实战经验,果断提议采取调整通风系统、严格控制压风、加强瓦斯实时监测等措施,将作业现场瓦斯浓度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确保被困人员和救援队伍的安全。最终,83名矿工全部获救。
今年4月10日,新疆昌吉州呼图壁县丰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21人被困井下。4月11日1时,第一台水泵开始排水。4月16日3时,回风井井下原本平静的水面突然浪花翻涌。
肖文儒在新疆丰源煤矿“4·10”透水事故现场下井勘察险情后参加会商研判
地方政府成立的事故救援指挥部决定回风井全部停泵、人员全部撤出,并组织专家专题研究应对。会上,所有专家判定:井下出现新的透水点,建议立即终止排水。
但肖文儒不这么认为,他坚信这令所有人提心吊胆的现象,实际是透水事故中常见的涌气,是随着救援推进、水位下降、压缩气体逸出而导致的水面波动。肖文儒建议立即恢复排水作业,加快救援进度。随后他带领2名专家下井实地查看,果不其然,井下水位并未上涨。
肖文儒的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在一次次救援实践中得到有力印证,他是救援人员心中“权威”的代名词,是新时代科技人才的突出代表。
“应急救援是非常态化、非正常化的,光凭书本知识不行,还要依靠实战中积累的经验。”肖文儒说,“灾难现场瞬息万变,救援不能只凭一腔热血,否则不仅救不了被困人员,反而会导致伤亡扩大。”

推陈出新、敢为人先
他是干事创业的“拓荒牛”

探索永无止境,创新勇攀高峰。近年来,我国矿山安全生产和应急救援事业快速发展,肖文儒既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他一次次站在新起点,面对新挑战,开启“创业”新征程。
雷厉风行、敢闯敢干,肖文儒身上有很多事业开拓者共同的特质。
在救护大队那些年,肖文儒不断探索实践救援新技术,尝试“用技术防范风险”,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先后完成矿用石膏、救护通信设备、计算机在矿山救护中的应用,正压氧气呼吸器的实验、推广、应用等,确立了“技术服务救援、技术指导救援、技术先行”的原则。
为理顺救援与安全的关系,他组织制定技术管理责任制、技术操作规程、紧急出动安全措施等,使救护大队日常训练和抢险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提高了应急处置能力。
为实现更加科学、安全的救援,他38年来不断总结应急救援经验,组织起草《矿山救护队资质认定管理规定》《矿山救护培训管理规定》,参与《矿山救护规程》制定和修订,主编出版了《矿山事故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及处置要点》等,用制度织密救援人员的“安全网”。
为持续发展壮大应急救援力量,他一次次到基层调研,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特别是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建设倾注了心血、贡献了力量。
“他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与创新实践相结合,对国家矿山应急救援队相关方案制定、装备配备、功能定位等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有关负责同志说。
如今,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这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先进、实战能力强的专业力量,拉到国际上也是一流的。近年来,这支救援力量不仅担当着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事故救援工作,还在地震、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处置及建筑物垮塌处置方面大显身手。”肖文儒说。
在这支救援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肖文儒尽心竭力,对其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随着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这支救援力量将面临转型问题。今后,还应提高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服务于城市救援、综合救援。”
科技是应急救援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人才是薪火相传的切实保障。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招录了不少年轻人,但他们往往有理论、没实践。肖文儒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他知道“好苗子”更要在实战中历练方能成才。他将“传帮带”当作头等大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前往事故现场救援时都会带上年轻人。
乔天楷是2019年从部队转业到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的年轻干部。为了让他尽快熟悉业务、成长进步,肖文儒带他经历第一次下井、第一次写煤矿事故救援材料……在他的指导帮带下,如今的乔天楷已不再是煤矿救援的“门外汉”。
救人,他勇往直前以赴之;育才,他瘅精瘁力以成之。他心怀“国之大者”,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应急救援事业“追随者”。
2018年8月,肖文儒在寿光洪涝灾害现场指导矿山救援队伍

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他是竭诚为民的“守夜人”

已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的肖文儒,早在7年前就做过心脏支架手术,他把自己最精彩的人生华年都献给了矿山救援事业。明年就到了退休年龄,在常人看来,他可以作为单位的“重点保护对象”,放慢脚步歇一歇了。
与肖文儒共事十几年的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综合部副主任、二级巡视员黄坤福却不这么认为。他眼中的老肖,即使年纪大了、身体病了,但玩命干工作、拼命去救人的心永远年轻。
2017年6月24日,四川茂县突发山体垮塌。肖文儒带领工作组携边坡雷达赶赴现场,保障救援环境安全。他沉着冷静、精准研判,带领工作组和当地政府部门人员进入作业区。很多人并不知道,由于过度疲劳,加之烈日暴晒,他出现血压升高、头晕等症状,就着凉水服下药片,才勉强撑了下去。在当天中央电视台的直播画面上,肖文儒冒着风险坚定逆行的背影感人至深。
在救援现场,肖文儒往往一呆就是几十天,风餐露宿、风吹日晒是常态。最长的一次,他在现场工作了35天。
新疆丰源煤矿透水事故发生后,肖文儒于4月11日到达现场。新疆的初春,早上春寒料峭,中午烈日炎炎,晚上冰雹大雪,一天经历四季、尝遍冷暖。住的是帐篷,吃的是盒饭,直到5月15日,肖文儒才从救援现场撤离。作为救援“主心骨”,肖文儒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凌晨才休息,刚睡一会儿就又要起来指导救援。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对于肖文儒的家人来说,是最温馨的时刻,也是最热切的期盼。
肖文儒的儿子上小学时,一次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了一篇作文。文中,他把对爸爸的思念凝于笔端——“我很少能看到我的爸爸,因为每天早晨我还没起床,爸爸已经离开了家;我晚上都睡着了,爸爸都还没回来。”
把危险留给自己,安全留给别人,牵挂留给家人。为了不让家人担心,肖文儒总是将前往现场救援说成去地方出差、调研几天。做完心脏手术不久,肖文儒又冲到一线。在电视上看到他憔悴疲惫的面孔,他姐姐第一时间拨通他的电话,近乎咆哮地问“:你不要命啦?”生死救援的战场上,肖文儒是一位披荆斩棘、智勇无双的“将军”。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他又不显山不露水。“人累死得少,但气死得多。”经历生死、看多离合的他,不计较得与失,不看重名与利。母亲“看贼挨打,不看贼吃饭”的教诲,时刻警醒他“油水不沾、油糕不吃”。
肖文儒说,自己没有什么私事求别人办,也帮别人办不了什么事。来北京后,他的同学曾打来电话,希望肖文儒能给其硕士毕业的儿子介绍工作,钱不是问题。肖文儒一口回绝:“对不起,我没有那个能力。”
2019年,肖文儒获评“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有人问孙国建:“肖文儒有这么好吗?”面对别人简单直接的询问,孙国建的回答是:“他不一样。”
哪里不一样?“他是一个把职务看‘淡’,把专业做‘精’,把人写‘大’的人。”这就是孙国建的答案。


记者:邵卫卫 通讯员:李辉、潘文峥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责任编辑:赵莲

中国应急管理报 新媒体中心 编辑:张维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