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经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进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经济格局、全球价值链和全球治理体系都在加速重构。预计未来数年间,中美博弈将成为常态,逆全球化、地缘政治危机等因素带来不确定性加剧,同时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造成产业链供给危机,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陷入短暂低迷期,预计大概率未来数年全球将进入经济发展萎缩、滞胀的阶段性发展周期。
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新矛盾新挑战,面对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区域和国别发展不利因素,机遇与风险并存,中国走出去基建企业要加强综合分析和提前预判,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尽力规避潜在的风险,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把握阶段发展中的趋势热点:
01
强化国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自2020年提出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后,国内双循环格局为常年参与外循环的中国外经企业创造了发展国内业务、提振国际业务的条件。
一方面,国际工程承包企业与各地政府互利合作,为国内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丰富的国际融资机会、部分相对领先成熟的基础设施建设理念;
另一方面,抢先布局国内新业态,学习转换国内先进技术,吸引培养国内优秀人才,提升国际基础设施核心能力建设,实现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双向驱动。
国家“交通强国”战略指导下,《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出台,勾勒了一幅综合铁路、公路、航道、港口、机场等在内的新时期“交通建设规划”的宏伟蓝图。国家“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战略指导下,各大城市群的区域发展规划的出台,把未来建设重点聚焦在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建设、绿色能源、生态环保产业和智能信息基础设施。
02
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和区域经贸合作深入推进发展机遇。我国在较短时间内率先取得抗疫斗争的胜利,充分展示了综合国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同时我国积极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主动分享抗疫技术和经验,向国际社会提供了规模空前的抗疫援助,许多国家与我国合作的意愿增强,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与共建国家政策对接、产业对接、项目对接不断加强,政策合作内容逐渐细化,互联互通进程加快,为各国经济发展、货物和人员往来提供便利,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凸显。亚洲RECP签署、中欧投资协定进程加快、中非一带一路首个规划文件签署,及新近中国宣布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等表明,在全球区域间多边贸易体系加速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将更主动地参与全球治理,更高层次地对外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理念不会变,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望提速,生产要素的国内外双向流动和全球产业链跨国转移继续深化,将为后续“走出去”创造更大机遇。
03
各国刺激经济复苏计划带来新机遇。总结全球后疫情基建行业来看,公共卫生和民生工程、可再生能源、互联互通、工业化、新基建等领域的项目将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和潜力域,总体呈现如下的发展机会:
(1)公共卫生领域将有望快速发展。新冠疫情暴露了许多国家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未来随着国际多边金融机构用于支持疫情防控资金的落地,公共卫生行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在短期内快速增长。
(2)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深化进程加快,跨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成为区域经贸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交通工程和区域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一些国家发展的重点。
(3)各国扩大可再生能源建设规模。2020年的气候雄心峰会上,共有45个国家作出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新承诺,24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目标。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进一步优化完善电网建设。根据目前的发展规划,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东南亚国家等新增装机规模领先。
(4)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工业类项目投资增加。全球新冠疫情蔓延加速一些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多元化,各国普遍更加重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呈现完善和分散并行的趋势,工业建设和各类园区开发也将成为发展的关注重点,如东南亚、非洲等国家纷纷加大了工业类项目建设和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力度。
(5)新技术赋能传统基建。目前,不仅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加速,数字化、信息化技术赋能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潜力巨大,全球的特高压输电、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等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需求增加。
作者:郑培新,北大纵横高级合伙人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