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皖北煤电集团下属的智能公司与华电集团北京燃料物流公司安徽分公司签订了50万吨电煤采购合同,有力保障了安徽省电厂的煤炭供应。
为了打好电煤保供“攻坚战”,皖北煤电集团合理安排生产、调整销售流向、多方筹集货源,打出保供“组合拳”。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该集团电煤产量同比增加72%,履行省内电厂中长期合同发运量285.45万吨,合同兑现率达99%。
开足马力 量质齐升
近期,皖北煤电集团成立了电煤保供领导小组,针对自身电煤资源不足的情况,制定“自产煤+外购煤”保供方案,由集团下属销售公司、国贸公司负责落实。
该集团自产煤矿坚持“一矿一策、一面一策”,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推动各矿精准开采,努力提升产能利用率。为避开断层带来的影响,各矿从源头上优化工作面设计,实现了安全、高效推进,同时实施“分采、分运、分提、分选”,尽可能减少矸石量,提高有效出煤量。
日前,该集团成立专项督导组驻矿、蹲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生产技术部副部长夏必培先后到朱集西煤矿、麻地梁煤矿督导,累计蹲点40天,有效解决了工作面过破碎带、工作面过氧化水解带安全回采等问题,保证了生产快速有序推进。
过去,矿井每隔一段时间会进行集中停产检修。在电煤保供关键时刻,皖北煤电集团创新采用“化整为零择机检修”的方式,合理调整检修时段,最大限度减少检修对生产的影响,增加了正常生产天数。
皖北煤电集团全力推进智能化建设,进一步安全高效释放优质产能。麻地梁煤矿已初步打造为全国智能化先进示范煤矿。今年9月,该矿年产能由500万吨核增至800万吨,为四季度煤炭产能释放创造了有利条件。近期,该矿将发运50万吨电煤保供安徽电厂,发运40万吨电煤保供东北三省冬季用煤。
精准调度 多拉快跑
10月初,国能宿州热电公司发来“告急函”,皖北煤电集团支援1.2万吨煤炭;9月上旬,淮北国安电力公司库存告急,皖北煤电集团优先供应共计3万吨煤炭。紧急支援已成为该集团近期的工作常态。今年,皖北煤电集团果断舍弃利润较高的非电煤业务,优先保障重点热电企业需求。
今年7月以来,皖北煤电集团启动了应急保供工作预案,统筹施策,精准调度。皖北煤电集团销售公司经理李杰表示,该公司对内掌握各生产矿井仓储和井下生产信息,督促各矿提高装运效率;对外主动对接重点电厂用户,动态掌握日接(卸)煤情况,科学灵活调整电煤发运计划,做到“有需必供”。同时从煤炭装车发运到进厂卸车实行全流程跟踪,确保高效无缝对接。
该集团下属销售公司、国贸公司加强与港口、海事、船舶公司的信息交流,准确把握各方面的疫情防控动态以及装卸计划,积极组织资源与运力搭配。
“全天候在现场调度,尽力缩短装船时间,提高中转效率,确保做到‘海进江、江进厂’的高效无缝衔接。”该集团下属国贸公司业务六部副部长马荣鑫说。
据马荣鑫介绍,该公司每次电煤发运都做到“三个把控”:严格把控煤炭指标,严格把控煤炭数量,严格把控船运风险。业务人员为每艘江船安装摄像头,进行实时监控,并购买货物运输保险,确保把水运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保质保量地将煤炭安全运达电厂。
“电煤运输时间紧、任务重、涉及环节多,哪一块没做到位都可能影响发运,必须未雨绸缪。”皖北煤电集团分管销售工作的负责人说,今年下半年,沿海沿江地区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频发,中转运输受限,为此,皖北煤电集团结合实际,不断优化运输,千方百计保证电煤“装得出、运得走、卸得下”。
筹集货源 补充缺口
受产能“天花板”的制约,当前,安徽省内煤矿企业自产电煤供应量离省内电厂的实际需求量仍有一定缺口。为此,皖北煤电集团大力拓展贸易资源采购渠道,积极通过贸易协同做好集成保供,确保重点热电企业需求。
“越是困难越要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国贸公司总经理李闯说。今年以来,该公司安排大量业务人员深入煤炭主产地,频繁走访煤矿、选煤厂以及众多港口,寻求性价比较高的煤源并对接安徽省的重点热电企业。
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煤炭运至安徽运输路线长、需多次转运。面对这些不利因素,该公司设计出“汽运+铁路运输直达”和“汽运+铁路运输+海运到厂”的“水陆并进”综合运输方式,运输中在站台、港口都安排人员协调、看守。该公司业务人员还先后辗转扬州海昌、泰州杨湾等大小近10个码头,摸清各港口现有煤炭供应商以及煤炭种类、价格等情况,对于靠泊能力、堆场条件等进行充分了解,确保煤炭采购和发运效率。
为提高煤炭保供的转、储能力,国贸公司还利用已废弃的百善煤矿的铁路运输和储煤场地,创建百善物流基地,将陕西、新疆等地的煤炭资源经该基地转运到周边电厂。目前,百善物流基地每月可保供安徽省内电厂数万吨煤炭。
今年以来,皖北煤电集团通过组织采购省外70多万吨电煤,保供省内重点热电企业,补充了电煤需求缺口,解了电厂的“燃煤之急”。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