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城记”提速背后:经济增长“第四极”呼之欲出

本报记者 庄灵辉 卢志坤 北京报道

带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如何建设?近期发布的规划文件给出了详尽答案。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范围、战略定位以及产业布局与分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与举措,为未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指明了方向。

2018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三个地区被部署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去年10月份,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纲要》时,除对成渝地区提出“两中心两地”的战略定位外,还强调成渝地区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对标上述三个地区,成渝地区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讨论也日益激烈。

多位专家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对成渝地区协调发展以及我国西部开发开放有着重要意义,在我国新发展格局中也占据着重要位置,应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放在全国的大局来看。

高水平的区域协作

国家发改委规划司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过多年发展,成渝地区形成了以“双核”为基本特点的发展格局,重庆主城、成都的经济总量占到成渝地区的50%以上,其他城市发展水平与两座中心城市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较为突出。

因此,“合力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成为《纲要》对双城经济圈提出的总体要求之一。在此要求下,《纲要》提出双城经济圈要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空间格局,指出了重庆、成都都市圈相向发展;渝东北、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川渝两省市全域发展等发展格局以及区域内不同城市的定位与发展路径。

“重庆主城、成都两座中心城市当前的带动作用已较为突出,地区内双核心驱动的特点明显,这也是成渝双城经济圈名称的涵义所在。而要唱好‘双城记’,两座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城市之间的协调发展尤为重要。”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董煜表示,为建好成渝双城经济圈,除要继续做强两座中心城市外,还要看到区域内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要格外重视怎样做好以大带小的文章。

董煜认为,要做好以大带小,双城经济圈要推动区域内重要的交通轴线、产业合作区建设,还要推动优质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在区域内合理布局,区域内的中小城市也要注重主动对接,在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方面做出自身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纲要》还提出支持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以及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地,探索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市场监管等经济管理权限与行政区范围适度分离。

由于相关探索多集中在川渝毗邻地区,多位专家认为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探索。

“川渝两地的很多毗邻区在地理位置上是一体的,但在行政区划上是分离的,相关探索有利于畅通上述区域的经济发展。”第一太平戴维斯重庆策略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徐幼婷表示,相比东部沿海地区的多个城市群,成渝地区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周边城市对两座中心城市的产业承接力不足,互动性不强,相关探索在带动成渝双核以外区域高效率发展,进而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董煜也认为,双城经济圈建设涉及到不少共建区域,相关探索淡化了这些区域的行政区划色彩,让相关区域的管理部门能够探索更好的经济管理模式与机制,为市场主体提供更高效的服务,会更有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然则认为,相关探索被普遍认为是打破行政区划障碍、推动市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激发各类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

新的动力源

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成渝地区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等产业基础优势明显。基于此,《纲要》鼓励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对于区域内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纲要》提出的重点是协同发展,提出要提升重庆、成都产业创新发展能力,推动都市圈外围地区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形成研发在中心、制造在周边、链式配套、梯度布局的都市圈产业分工体系。

“成渝两地将打造‘2+4’产业集群,即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两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消费品、材料、生物医药、工业互联网等四个国家级产业集群。”重庆前沿区域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勇表示,成渝双城经济圈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集聚区,因此区域内的电子信息与装备制造两个产业集群均被寄予厚望。

徐幼婷也认为,重庆及成都的汽车、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智能制造等产业优势明显,鼓励成渝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业集群,有利于发挥地区产业优势,助推我国制造业发展能级的提升。

实际上,成渝地区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这一定位,普遍认为是成渝地区对标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三个城市圈,向“第四极”发展的重要依据。

董煜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做活我国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同时由于成渝地区今后还有比较大的经济增长空间与潜力,在我国内循环格局中也将发挥较大作用。“无论是从开放格局还是从内需市场的格局来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都不仅是一个区域性的,而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性的枢纽建设。”董煜称。

但要注意的是,所谓的“增长极”不能仅看到“增长”方面,而要注重是高质量发展下实现的增长。

“与过去的高速增长模式要有所区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注重在质量提升同时实现规模的增长,即更加注重产业升级、高端要素集聚以及市场的拓展等方面,因此成渝地区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定位都要与高质量发展联系起来看。”董煜表示,也因此,《纲要》对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绿色转型发展路径均做出了具体部署。

通道建设提速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以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手棋,无论是对外开放格局,还是对成渝地区内部以及与国内其他地区的联通,成渝双城经济圈的通道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纲要》对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着墨较多,提出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共建并完善双城经济圈的轨道、公路体系、建设长江上游航运枢纽、提升客货运输服务水平等具体举措。

“通过‘通道带产业、产业带贸易’的方式促进对外开放。在产业多元化、稳定、成熟发展下,贸易和金融服务也将逐步提升,进而对西部及我国的对外开放起着积极作用。”民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民生实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产业转移等背景下,地处内陆腹地,成渝地区对外物流通道的畅通至关重要。

民生实业深耕成渝物流市场,在通道建设方面深度参与了长江航运、中欧班列和陆海新通道的建设。通过对新通道建设的参与,民生实业对相关市场也有更多的观察和理解。

“市场对通道的要求不仅是成本和时效,更重要的是通道发展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其中稳定性包括价格、时效、清关等服务方面的稳定,持续性包括通道的运行路线、服务产品、开行频次等。”上述负责人表示,通道体系建成后如何实现稳定、持续且高质量发展,助力内陆产业提档升级,这是成渝等内陆地区通道建设首需考虑的。

上述负责人表示,成渝地区既有物流模式和通道中,一定程度存在服务产品同质化竞争的现象,物流配套政策尚存不一致,长江航运通道也存在一定阻碍,因此需推动两地物流和通道融合、互补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