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表网 仪表产业】近日,由国家文物局、四川省文物局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指导,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承办的“大三国志展”正式落下帷幕。
面对脆弱的文物,保护是首要目标。如今,便携式设备让实验室动了起来,实现了仪器设备直接对文物进行无损检测。文物修复保护人员可利用X射线荧光分析装置,10秒检测出试块颜料中所有的元素;利用
差热分析仪分析文物的材质;此外还可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系统对文物细节进行扫描、检测,科研人员从而获取文物材质、结构、病害特征、诱发病害的因素等,针对这些信息制定保护计划,做到有据可依,精准治疗。
不仅如此,也研究了适用于文物保护的专用仪器和装备,研发了空鼓病害灌浆、起甲病害回贴、酥碱病害脱盐加固技术等文物保护关键技术。在文物保护的质量控制方法和效果评价体系方面,研究人员则是根据修复材料的粘度、pH值、分子量、玻璃化温度、材料粘结性、材料渗透性等修复量化指标编制相关标准。
保护在前,预防紧跟。结合大数据、GIS地理信息等新兴技术,设立监测中心,均部署多类检测设备,包括气象、微环境、本体等监测仪器,对文物所在地的气象、风沙、水环境、内部温度、湿度等进行实时管控。这套预警装置通过对文物和建筑物长久的安全监测,及时感知风险因素,防患于未然。
随着高分辨率相机和采集工具问世,科研人员利用现代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观看细节,置身于玄幻奇妙的全景式文化观赏中。文化遗产在数字技术中传承文明,绽放光彩。需要摄影采集、图像处理、定位纠正、全景漫游、数据校验、数据存储六大步骤。
其中,摄影采集最为关键。首先科研人员应用扫描激光仪扫描文物内部、地面、崖壁、古建筑等进行了多方位激光测量,获得空中、中距、近距、微距等全貌3D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测量采集文物时,测绘时间、二氧化碳等需要严格控制,防止原始建筑、壁画受侵蚀。在科学仪器的助阵下,科研人员高保真、保存珍贵的文物资料,并利用计算机数据将文物类遗产记录下来,总结文物遗产数字化的内涵,将艺术、技术、学术于一体。
文物的科学保护和数字化呈现不仅让文化遗产保存地更长久,还有助于研究考古、历史等,甚至推翻旧日理论,同时也让更多的人开始近距离了解、享用文化遗产,这就是科学技术的可为之处。
资料来源:化工仪器网、封面新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