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政发〔2021〕4号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产业高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功能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直属单位,省属以上驻泰各单位:

  《泰安市产业高地建设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泰安市人民政府

2021年8月4日


泰安市产业高地建设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具有泰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产业高地,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的有关要求,深入实施“产业兴市”战略,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壮大市场主体、强化项目支撑、加强要素保障,进一步推动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打造一批千亿级支柱产业、百亿级优势产业,为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市注入强大动力。


  二、发展目标

  “十四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迈上新台阶,实现GDP年均增长5.5%左右;实体经济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工业占GDP比重提高到28%;农业基础更加稳固;服务业迈向更高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明显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高端装备和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化工等支柱产业竞争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文化旅游、医养健康、纺织服装、建筑安装、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优势产业规模效益持续扩大,形成一批百亿级企业,打造一批五百亿级、千亿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质效大幅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淘汰低效落后动能。

  深入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格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淘汰落后动能的有关要求,聚焦钢铁、煤电、水泥、煤炭等行业,健全完善环保、安全、技术、能耗、效益标准,分类组织实施转移、压减、整合关停等任务,依法依规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坚决遏制低效落后产能盲目扩张,为新产能发展腾出空间。(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市国资委、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市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发挥全市制造业基础优势,推动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纺织服装、建筑等产业向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1.打造装备制造业集群。立足产业发展基础,抢抓外部机遇,推动输变电设备、矿山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向高附加值产品领域拓展;顺应新科技革命发展趋势,积极引导增材制造、智能家居、智能可穿戴设备等高潜力新兴领域产业发展,推动装备产品由低档向高档、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由制造单机向制造单元和成套设备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打造鲁中高端化工现代产业集群。聚焦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重点领域,持续推进化工企业进园区,通过采取升级生产技术、拓展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等措施加速产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和经济效益双轮驱动,构建煤化工、精细化工全产业链体系,不断提高化工新材料产业占比。(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3.打造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立足全市棉纺、毛纺、麻纺、印染、服装等现有产业基础,通过智能升级、原材料创新、创意人才和平台培育、品牌建设、数字化赋能等手段,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创意设计、技术创新水平,着力推动纺织企业提档升级、全产业链发展。(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打造建筑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吸引有实力的建筑企业到园区设立总部或区域总部。支持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权置换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中小企业在细分领域向单项冠军、隐形冠军企业发展。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开拓外部市场。顺应现代工业与建筑技术融合发展趋势,大力发展装配式、被动式等新兴建筑业,构建现代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打造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三)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瞄准国际前沿产业发展趋势,着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统筹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和产品链、品牌链、资金链多链持续提升,推动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做大做强。

  1.打造新材料产业集群。发挥新材料产业基础优势,以高性能纤维材料、新能源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材料、非织造先进材料等领域为重点,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产品及模式升级,壮大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新材料之乡。(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打造山东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巩固提高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电网和新能源输变电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新能源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产品,培育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于一体的氢能产业链。积极发展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垃圾焚烧发电,加快建设新泰采煤沉陷区光伏发电示范基地二期、肥城压缩空气储能调峰电站等新能源项目,打造国家级储能储气调峰产业基地。(牵头单位:市能源局)

  3.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泰山”品牌。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延伸产业价值链,创新业务模式,推进与优势行业应用融合,培育壮大超高清显示、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应用集成服务等产业。坚持内部孵化与外部产业导入并举,培育壮大下一代移动通信(5G)、软件及网络安全、工业互联网等产业。(牵头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发展壮大医养健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化学制药、医药器械等医药领域产业,打造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市的生态环境、文化旅游、医疗资源、交通区位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积极发展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智慧医疗、养生保健等新兴业态,建设以医疗康复、养老养生、休闲健身为主体功能的健康产业链,创建医养结合示范市,打造康养福地。(牵头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5.超前谋划未来产业。紧盯前沿科技、未来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及时开展战略研究及布局,适时制定未来产业政策体系,预留发展空间。主动衔接京津冀、长三角地区等优势平台和高端人才队伍,聚焦生命科学、量子科技、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创意经济。(“10+1”产业专班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顺应现代产业对新业态新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体系与城市优化提升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重点发展专业物流、多式联运、智慧物流,打造立足山东、服务周边、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完善商务楼宇、科研楼宇、城市综合体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商务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商务中介服务。加强泰山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会议场馆配套设施建设,打响泰山特色国际会展品牌。强化与驻泰金融机构战略合作,积极培育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推动驻泰银行设立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加快建设泰安金融商务区,着力构建现代化、普惠化、便利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加强检验检测机构能力建设,着力构建“能力完善、国际接轨、公正诚信”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市发展改革委、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2.丰富生活性服务业供给。鼓励发展数据消费、智能家居、消费电子、游戏电竞、直播电商等“智享产业”;优先发展医养健康、文化旅游、养老育幼、体育健身等“幸福产业”;加快发展教育培训、知识付费、能力拓展等“素质产业”;大力发展美妆医美、时装时尚、珠宝首饰等“美丽产业”;规范发展家政物业、房产中介、装饰装修等“居家产业”,扩大多层次、个性化供给。(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快文化旅游全域化发展。充分发挥泰山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的核心带动作用,全方位布局、多领域谋划,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与康养、工业、教育、体育等多业态高质量融合,促进文化旅游全域化发展。加快建设泰山·金谷、泰山新闻出版小镇、华录文化大数据产业城、泰山石敢当文化园、泰山冰雪文体中心、演艺秀都等,谋划实施一批标志性重大文旅项目。提升水浒文化旅游区、大汶口文化旅游区、九女峰乡村旅游度假区、徂徕山红色旅游区发展水平,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精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加快“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实现“一部手机游泰安”,全面提升游客满意度。举办旅游商品大赛,提升文创产品研发水平。充分挖掘夜间消费红利,积极培育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

  4.打造区域性服务中心城市。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积极搭建一批研发设计、知识产权、信息服务、金融、商贸、物流、会展等服务平台。推动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和营销服务两端延伸,鼓励发展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协同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支持企业和各类协会牵头或参与制修订服务业领域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推进生活性服务业职业化发展,提高家政、养老、健康、旅游等领域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做大做强平台经济,培育壮大创意经济,提升发展共享经济。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特色小镇,积极争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构建现代高效农业体系。

  全面推进农业“三链重构”,着力构建农业“四种业态”,打造全省生态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农业“新六产”发展样板、创新农业发展新高地和品牌农业建设先行区。

  1.推进粮油产业提质增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粮食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和优质粮食工程,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适度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种植面积。推进油料提质增效工程,建设国家级大宗油料生产基地。推进农作物“粮改饲”工程,将“粮改饲”范围扩大到各县(市、区),按照“以养定种”要求,稳步扩大饲用玉米、优质牧草等种植,大力推广“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畜牧兽医事业发展服务中心按职责分工负责)

  2.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培新育强。实施十大优势产业优化提升工程,推动泰山茶、泰山板栗、肥城桃、有机蔬菜、泰山大樱桃、苗木花卉、泰山西红柿、生态奶业、生猪、东平湖水产品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聚集、产业融合、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生产区。(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3.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农业全产业链培育计划,培育终端型农产品加工业、体验型乡村旅游业、智慧型农产品电子商务、循环型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实施农旅融合创建工程,探索“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推动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园区。实施康养产业培育提升工程,立足茶叶、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泰山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新泰良心谷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打造一批以生态种植、加工贸易、休闲旅游、文化展示、康养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园区。实施出口企业龙头培育工程,以有机蔬菜、板栗等产业为重点,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培育出口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推进农业园区一体联动。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打造一批发展思路清晰、主导产业突出、品牌效应显著、龙头带头强劲、技术研发高端、产业链条完善的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着力形成“串点连线、点线成片、连片成面、全面提升”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批具有泰安特色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创业园、田园综合体。(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四、保障措施

  加强规划引导,强化布局管控,推进企业梯次培育,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促进园区特色发展,形成优良的产业生态。

  (一)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按照一区多园、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推动工业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聚发展,培育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主导产业鲜明、产业链条健全、协作配套密切的工业发展体系。以增强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构建“一极、四带、四城”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农业基础优势,优化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功能区、油料作物生产功能区、林果生产功能区、水产品功能区、畜禽品功能区,构建生态高效的农业空间格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壮大市场主体。

  全面推行“链长制”,分行业绘制“产业链生态图谱”,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产业链完善、协作配套能力较强的专业化协作发展体系。完善企业梯次培育机制,以工业领军企业“50强”为重点,深化“赋能化技改”“技改+”工程,培育一批百亿级企业,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领军企业。聚焦科技创新“50强”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强化财政支持,培植一批具有核心产品和突破关键零部件技术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与制造业单项冠军。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壮大“四上”企业规模,提升企业竞争力。(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项目支撑。

  聚焦提升全市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强上下游配套产业招大引强,形成“项目向产业聚集、产业引项目落地”招商格局。推行“市县长”招引重大项目责任制,每年筛选实施不少于100个重大产业项目,带动全市项目建设提质提速提效,为产业高地建设提供强劲支撑。聚焦省市重点项目、重大技改项目、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水利设施、重点城建工程、各类开发区园区基础设施等,分行业分领域压实重大项目建设责任,推动项目建设全面加速。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全面展开,国家和省推进制造业振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机遇,超前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功能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要素保障。

  全面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和重大项目“绿卡”管理制度,推动重大项目顺利落地、加快实施。鼓励企业实施“零增地”技术改造,按有关规定享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减免政策。用好100亿元重点财源建设基金等政府性产业投资基金,加快组建功能性国资平台,发挥好政府资金撬动作用。精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加大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用地的整治力度。加强对上协调和政策宣传,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优惠政策。积极争取省对市产业改造升级项目要素支持。紧盯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点,加强分析研究,着力防范和化解金融、安全生产等重点领域风险。(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10+1”产业专班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相关解读:关于对《泰安市产业高地建设实施意见》的政策解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