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这个“优等生”要做苏州的城市新中心

苏州工业园区,作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要合作项目,于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启航27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已由一片苏州城东的低洼水荡,快速成长为一座国际化、现代化、引领性的新城,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7亿元,这个经济体量放到全国百强县榜单中去比拼,仅次于昆山和江阴,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

这个不断进击的“弄潮儿”,究竟做对了什么?当下又正在思考和探索什么?

近日,来自上海12家主流媒体的20多位记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近距离感受园区发展的热血澎湃。

当下的苏州工业园区,已进入“经开区+高新区+自贸区”三区叠加的新发展阶段,正在全力发展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并从始至今践行着“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成为苏州主城东部的新城区。正所谓,“金鸡湖畔谈经济、独墅湖畔好读书、阳澄湖畔宜养生”。

9月底召开的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赋予了苏州工业园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一流自贸试验区,成为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和愿景目标,园区人简称为“双一流、新中心”的发展定位。

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沈觅表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就是要进一步聚焦创新,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打造开放合作的科技创新高地、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高地、接轨国际的制度创新高地;加快建设一流自贸试验区,就是要进一步聚焦开放,对标国际最高水平经贸规则,建设制度创新最活跃、开放底色最鲜明、产业优势最突出、创新动能最强劲、营商环境最优越的自贸试验区。

而加快建设面向未来的苏州城市新中心,就是要进一步聚焦城市,主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沪苏同城化,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完善科创策源、现代服务、品质消费、文化交流等核心功能,做强中心硬核,使产业更有“厚度”、民生更有“温度”、城市更有“品位”、生活更有“品质”。

产业支撑:三大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增幅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苏州工业园区依然成绩瞩目,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7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77.3亿元,进出口总额941.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9.7亿美元。

同时,苏州工业园区在国家经开区综合考评中实现了“五连冠”,国家高新区排名中跃居第四位,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4.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

这背后,离不开产业发展的“硬核”支撑。2020年,园区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保持年均20%以上增幅,实现总产值达2494亿元,增长22.9%。

尤其是生物医药,作为苏州工业园区“一号产业”,目前已集聚企业1800多家,产值突破千亿。同时,创新型龙头企业数量、创新型人才规模、获批生物创新药临床批件数量、生物大分子药物总产能、企业融资总额五项指标均占全国20%以上,产业竞争力和人才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

其中,发轫于2011年,上市于2018年的信达生物,正是在苏州工业园区崛起和成长起来的生物医药明星企业。

还有,以第三代半导体为代表的纳米技术应用产业加速发展,中国半导体MEMS十强企业中,有一半在苏州工业园区,园区也跃居“2020传感器十大园区”第一名。

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新材料集群,入选了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被誉为全球八大微纳制造领域最具代表性区域之一。

事实上,强产业铸就的背后,离不开营商环境的保障和支撑。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成为全国首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地区,并成立了江苏省内首家国家级开发区行政审批局。

通过持续落实优化营商环境1+N、一件事、证照分离等举措,苏州工业园区加速探索人工智能审批、互联网+监管等模式,剑指“1220”目标(企业 1 个工作日内完成企业开办,2 个工作日内完成不动产登记,20 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效率达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排名前列水平,创造了行政审批的“园区速度”。

专业司法力量加持一流营商环境,2020年11月,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在苏州工业园区揭牌启动,这是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在地方法院设立的首个国际商事法庭,将集中管辖苏州全市范围内的涉外商事案件。

作为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专门审判机构,苏州国际商事法庭具体管辖苏州市辖区内诉讼标的额不满人民币50亿元的第一审涉外民商事案件,当事人不服苏州工业园区人民法院作出的涉外民商事案件判决、裁定提起上诉的案件,由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其他具有涉外因素或与开放型经济相关的案件等。

据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苏州国际商事法庭设立后,将为中外当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准的司法服务,为中外市场主体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

创新尖兵:敢为人先,园区历来就是改革创新“试验田”

事实上,“全国首个”、“全省首个”等头衔,对于苏州工业园区来说并不新鲜。毕竟,苏州工业园区可谓一出生就自带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基因。

尤其是苏州自贸片区挂牌设立两年来,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已经累计形成“海管家”“电子劳动合同”“苏州国际商事法庭”等100余项首创案例,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25项在江苏全省示范推广,47项在19个联动创新区进行了推广。

记者在苏州海管家物流科技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打造出领先的国际物流 SAAS云协作服务平台,融合运用 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研发完成物流领域多个变革性产品,为港口、船公司、货代企业、船代企业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和数据对接服务,在无纸化码头系统领域有丰富的项目经验。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以前货物出口,需要通过货代、订舱代理、船代公司、海关等多重环节,层层手工传递信息,效率低、成本高。而依托海管家的系统,舱单发送成本从传统的10-30美元/票降低到3-7美元/票,时效从1天压缩到几分钟,准确率达99%以上。系统每月处理单量达到十万票,为企业节省了数百万美元单证费用。

知识产权证券化,则满足了园区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需求,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成本高的痛点。

简单而言,知识产权证券化就是创新型企业将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或其衍生债权,移转到特设载体,再由此特设载体以该等资产作为担保,经过信用评级和信用增强后,发行在市场上可流通的证券,实现为创新型企业进行融资。

记者从苏州工业园区了解到,第一期知识产权证券化的底层资产,已经为苏州片区内8家生物医药企业的67项知识产权授权了专利。

数据显示,2020年,苏州自贸片区以占全国自贸区2.78%的面积,贡献了全国自贸区约4%的实际利用外资、10%的进出口总额。2021年上半年,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投资额等指标,占江苏自贸区(包括南京、苏州、连云港三个片区)的80%以上。

沈觅表示,苏州自贸片区将持续以制度创新为“支点”,努力打造制度型开放的高地、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具体而言,比如从研发能力提升、临床资源优化、审批监管创新、发展要素保障等环节,推进生物医药全产业链开放创新;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1+N”转型(由制造向制造+研发+营销+服务);坚持在全球范围配置创新资源,构建以大院大所、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协同创新网络;注重“用户思维”“客户体验”,加强法治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推动“就近办、网上办、掌上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等。

苏州工业园区的产业崛起和创新实践,也在“多点开花”。自2006年起,苏宿工业园区(2006年)、苏通科技产业园(2009年)、苏滁现代产业园(2012年),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2018年)等一个个以园区为模板的项目先后投入建设。

苏州人引以为傲的“园区经验”成功走出苏州,走向全国,走向海外,成为苏州奉献给全国的发展智慧。

融沪高地:上海多了个金鸡湖,苏州也有了陆家嘴

苏州工业园区向西是苏州古城,向东则是苏州昆山、上海。长期以来,苏州人一直用“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来形容上海和苏州的关系。9月底结束的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更加积极主动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沪苏同城化’取得重大进展”,这是对沪苏关系更为紧密和交融的期盼和目标。

沪苏同城,苏州工业园区是当之无愧的先锋。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也加快了对接上海、融入上海的步伐,而这也为苏州工业园区带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沈觅介绍称,从苏州园区站坐动车到上海站,最快只要23分钟,有许多园区人工作就在上海,每天上演着“双城记”。

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举办了第四届进博会“进博进园区”、“上海时装周”园区首发首秀、“沪苏同城”基金合伙人沙龙等活动;今年6月,园区在新建成的独墅湖医院设立了“长三角高级专家诊疗中心”,聘请了上海中山、长海等医院的院士和专家,园区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上海的优服务。

沪苏同城化后,某种意义上讲,相当于上海多了一个金鸡湖和阳澄湖,园区多了一个陆家嘴和外滩,双方都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得益。

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是苏州工业园区直属国有企业,正积极参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际会展之都的重要承载区构建。

比如,有效利用上海的外溢效应,积极引入区域产业匹配、市场化程度高的展览,今年以来已成功引入全球自有品牌展、SME 机床展等11个来自上海的会展项目。

同时,公司营销部还与中青旅(上海)国际会议展览有限公司、悦展酒店管理公司等第三方合作,签署会议团队代理服务协议,鼓励长三角地区的会议项目落地到园区。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虹桥会展融合发展,苏州国际博览中心还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为拓展苏沪会展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沈觅表示,下一步,园区将坚持“大树底下种好碧螺春”,致力当好上海的“金相邻”,积极承接上海的溢出效应,实现与上海的错位互补发展。比如在科创方面,上海更多的是做“0到1”,园区则可以多做“1到10”“10到100”的转化。全球“灯塔工厂”共69家,园区就有两家(博世、强生),沈觅表示,这说明园区的制造业基础强,有成本上的优势,完全可以形成“上海研发+园区制造”的协作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和上海的联动,也已经进入国家战略中。据今年年初印发的《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苏州工业园区是“北向拓展带”上的重要节点。“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重点任务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有近40项是由苏州工业园区负责或参与推进。

沈觅对记者表示,园区将以项目合作为抓手,一是开放协同,加快从资源要素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全力构筑最优营商环境、最强比较优势,争创国家开放创新综合示范区。二是产业协同,在生物医药、半导体芯片、智能制造等领域,通过共建平台、共设基金、共同探索产业标准,联手打造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三是治理协同,与上海的“一网通办”“一网通管”等平台对接,共同探索政务协同新路径。四是服务协同,开展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对接及服务协同探索。

同时,在互联互通方面,苏州工业园区还将争取上海机场、上海港等口岸向苏州工业园区前移,共建“城市航站楼”、数字货站等,探索人才、数据、科技成果等要素在两地的资质互认和流动便利,实现共建共享共赢。

目前,经过苏州工业园区、连接沪苏两市的轨道交通S1号线,也正在建设中。未来,园区和上海之间将形成高铁、城际、轨交等多层次的连接。

曾有专家谈到,所谓沪苏同城化,最理想、最直观的效果就是,让人到了苏州,并没有觉得出了上海。

这正是苏州工业园区正在逐渐清晰的现实图景。

新城标杆:一张蓝图绘到底,产城融合绘就古城新风景

事实上,苏州工业园区虽名为“工业区”,但自诞生之日起就秉承“产城融合”的理念,先规划后建设,一张蓝图绘到底。

记者在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看到了一张1994年编制园区总体规划时由设计师手绘的金鸡湖远景图。

和现在建成的苏州工业园区实景图相比,规划图和实景图的相似度高达90%,体现了苏州工业园区长远考虑、系统规划、分布实施、绝不偏离的建设思路。

这一思路,完全摒弃了遭人诟病的“边开发边规划”、“先开发后补规划”以及“领导一换就调规划”的做法。

同时,苏州工业园区按照“需求未到,基础设施先行”的思路,适度超前建设重要的基础设施,比如大规模集中建设“九通一平”,即对园区的市政道路、供电线路架、供水管网、燃气管网、供热管网、排水管网、排污管网、电信管网、有线电视光缆铺设同步建设,而不是只顾眼前,建到哪儿算哪儿,后续再缝缝补补。

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还荣获过“李光耀世界城市奖”。

也正是有了苏州工业园区这座现代化新城的崛起,千年苏州,摆脱了单一的古城形象。正是有了园区等新城区的崛起,苏州成功塑造了古今交融的“双面绣”风格:一面是精致秀美、粉墙黛瓦、深厚积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另一面,则是繁华时尚、多元融合的现代都市。

一个开发区同时拥有芭蕾舞团和交响乐团,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9月底召开的苏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对苏州工业园区赋予了建设“苏州城市新中心”的定位和任务。

也就是说,从前是,没到过苏州古城,就没到过苏州;而现在,没看过苏州工业园区,也算是没见过苏州最靓丽的一面。

在上海媒体记者即将结束园区之行离开之际,美丽的金鸡湖畔又传来好消息,上海机场集团正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启动苏州城市航站楼项目,“沪苏同城化”又扎扎实实地迈出一步。

变是永恒。如果说早期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一个以产业和科技为特长的“优等生”,那么现在的她,可以完全说已经长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科优等生”了。即将迈入而立之年苏州工业园区,正用她的不断蝶变,抒写着自己新的传奇,带来新的启示。我们期待着她新的蝶变……

原标题:苏州工业园区:这个“优等生”,要做苏州的城市新中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