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存量:社融存量同比增速10%,人民币贷款增速12%。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08.05万亿元,同比增长10%,低于前值(10.3%),主要因为人民币贷款(同比12%,前值12.2%)、未贴现票据(同比-15.9%,前值-12.5%)、信托贷款(同比-26.9%,前值-25.2%)和政府债券(同比13.5%,前值14.3%)增速持续回落。
增量:企业中长期贷款环比多增1733亿。
2021年9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6万亿元。
其中,住户贷款增加7886亿元,环比多增2131亿元,同比少增1721亿元。其中,短期住户贷款增量为3219亿元,环比多增1723亿元,同比少增175亿元。中长期住户贷款增量为4667亿元,环比多增408亿元,同比少增1695亿元。
对公贷款增加9803亿元,环比多增2840亿元,同比多增345亿元。其中,短期对公贷款增加1826亿元,环比多增2975亿元,同比多增552亿元。中长期对公贷款增量为6948亿元,环比多增1733亿元,同比少增373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353亿元,环比少增1460亿元,同比多增3985亿元。
非银金融机构贷款减少880亿元,环比多减199亿元,同比多减679亿元。
展望:结构性阵痛仍未消失。
虽然人民币贷款环比多增,但是信贷增速的结构背景尚未消失
首先,我们在《八月社融数据点评》中指出,目前政策下,银行对房地产企业贷款明显收缩,但房地产贷款单均额度远大于小微企业贷款,实际业务中流程繁琐程度大致相同,小微企业贷款增量难以抵补房地产贷款的收缩,造成贷款总量同比减少。我们认为这个逻辑短期内不会改变。
其次,近日房地产松动谣言再起,但是(1)在9月29日央行和银保监会的房地产和金融座谈会上,明确强调——围绕“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目标,准确把握和执行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坚持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2)此外,早在8月份,住建部就《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防止过度房地产化的大拆大建,将会进一步堵截城市更新项目中的房地产贷款擦边球问题,平台公司经济指标达不到,贷款意愿减退。银行家问卷调研显示贷款总体需求指数较弱
根据央行在10月8日公布的银行家问卷调研,贷款总体需求指数为68.3%,比上季度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2.2和5.2个百分点。制造业、基建、批发零售、房地产行业的贷款需求指数比上季度分别下降1.3、2、1.6、2.8个百分点。
小微企业贷款增速有望持续
9月23日,央行电视会议推动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落实,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人民银行对银行小微贷款有明确考核,
我们认为小微企业贷款将维持高速增长。
货币政策:宽松仍然是大概率。
9月末,M2余额234.2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M1余额62.46万亿元,同比增长3.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5个和4.4个百分点。
基于以下理由,我们认为降准仍然是迫切选项:
从国内看,(1)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很大。投资和消费增速不见好转,同时,社融同比增速下行是先行指标,一般领先于投资增速一个季度左右。(2)PPI难以传导至CPI,历史上PPI上行向下传导的情况,都是由经济过热、需求强劲拉动的,因此下游消费不足的时候,上游产业盲目扩张会导致产能过剩。但是,本次PPI主要是供给受限导致,而非经济过热。因此,PPI可能高位震荡,却无法在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速下行的时候,向下传导,拉动CPI上行。因此,PPI不应该成为阻碍四季度货币宽松的理由。(3)从利率角度看,近几日国内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明显上行,但短端利率平稳,期限利差扩大,很显然包含了通胀上行预期。
从国际看,美元指数处于上升通道,叠加美联储Taper在即,美元指数的回升将会引致人民币贬值预期和资本外流。只有宏观经济增速稳定,才能在债券市场交易滞涨之后,仍然对长端利率形成支撑,从而避免中美利差大幅收缩。从工具看,政策组合顺序应该是(1)MLF放量;(2)定向降准;
(3)降低MLF利率。
首先,正确区分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9月28日,易纲行长发布《中国的利率体系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文中“中国将尽可能地延长实施正常货币政策的时间,目前不需要实施资产购买操作”常被用来作为短期货币政策方向的论据,但是,常规和非常规货币政策有着特定的区分:常规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短端政策利率的调整来维护收益率曲线,前提是短端利率向长端利率传导通畅,但危机产生时,这种传导将会遭受非线性破坏,从而购买国债成为非常规的手段来降低整个收益率曲线。
其次,我国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不如美国金融市场那么通畅,这种背景下,央行采用了MLF来调节中期利率,从而维护收益率曲线平稳。MLF的量和利率的操作,以及降准都是正常货币政策的范围。
投资建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