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时已有天然气管道?专家:此国宝文物可以证明,网友:脑洞太大

作者:M·辰

#陶宝篇-28#

亲爱的小伙伴们,感谢您一路支持、跟随“走遍世界博物馆”从文明古国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腊墨西哥伊朗、中国一直走到欧洲系列的俄罗斯以及亚洲系列的土耳其等。现在,世界博物馆陶器瑰宝系列——陶宝篇正在进行中……速度围观啦!

(盐场画像砖,东汉)

今天,咱们要说的陶宝是一块汉代的砖,名曰“盐场画像砖”。

画像砖,指在砖的表面绘有或雕有纹饰图案的砖,多用于古人在墓室墙壁上的一种装饰,内容主要涉及墓主人生平事迹、生前喜好以及对来世的祝福等。从某种意义上说画像砖属于陪葬品,故为明器。

盐场画像砖,国宝级文物,专家们通过此画像砖提取到了大量有关汉代盐农制盐的工艺信息。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被惊到:汉代人打井、制盐的手段竟如此先进……

本期,我们将一起走进汉代盐场,去“实地”看看汉代盐场的生态环境、制盐工艺以及外运方式。Go!

(本文图片由M·辰、色影拍摄,版权所有

1952年7月,宝成铁路在成都破土动工,施工队在成都驷马桥附近的羊子山意外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经专家鉴定其为西周遗址。之后,羊子山又发现了多处古代遗址,其中的东汉墓中出土了大量汉代画像砖。这些画像砖每砖一画,分别描绘了不同的生活场景,如车马出行、宴乐舞戏、采桑渔猎、播种收割等,对研究当时社会的人文、经济等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本文中的这块“盐场画像砖”便是其中之一。

盐场画像砖描绘了东汉时期蜀地的自然生态以及井盐的制作过程。该图案的上半部分展现了盐井所处的自然环境(上图红线之上):该地带群山高耸,植被繁茂,飞禽走兽穿梭其间,猎人猎物奔跑追逐……蜀地盐场日常的工作与生活情景跃然砖面。

画作的下半部分展现了井盐的开采与制作场景:左下方是高矗的井架,右下方是煮盐的灶台,煮好的盐由两名运盐者背负外出。具体细节请看下图:

盐场画像砖右上部画面:群山之间茂密的森林与奔跑追逐的猎人猎物。

画像砖左上部画面::连绵的群山以及山间的各种动植物。

画像砖左下部画面:高矗的井架与作业的盐工。此井架为两层结构,每层上各有二名工人正在用滑轮与吊桶从地下的盐井中取卤。另一处,山道上有两名运盐工正背负盐袋沿山路上行。

从上图局部放大的画面可见,盐架上的四名盐工中右侧的两人正拽着滑轮绳索在做下拉动作,而左侧的两人在做上提动作。可知彼时人们已采用滑轮机械与吊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深井取卤。

汉代制盐业非常发达,当时盐的种类主要有海盐、井盐、池盐和岩盐等。其中井盐主要产于川滇地区,尤以蜀地所产井盐最为出名,闻名全国。当时蜀地的盐场皆坐落于山峦重叠的山峪中,且盐井都较深,因此出现了高大的盐井架以及先进省力的定滑轮装置,工人通过上提下拉绳索而提取盐卤。

画像砖右下部画面:此处有一长条灶,灶上有五釜(锅),灶旁有一人正在烧火熬盐。非常有趣的是盐井中打上来的卤液是通过一根长长的枧筒传送至灶台的,古人真是聪明啊!(枧,音同“简”,指引水用的木槽)

盐井架与灶台之间运输盐卤的枧筒(上图)。

作为生活必需品,盐业关系到黎民百姓的基本生活保障,同时也是汉廷三大重要税赋收入之一。因此,产、销盐业归属政府专有、专卖,不允许私人制、销。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汉和帝时期,政府才放开了盐业专卖政策,将采卖权利让于豪强大姓,于是蜀地出现了经营盐场的私家盐商。这种变相的“专卖”制度使得一批豪强大户更加强大。本“盐场画像砖”的墓主人应该就是此类盐业专卖大户之一,他用这块写实的画像砖来记录、展示、炫耀自己的辉煌人生,也期待这样的生活能随之去往下一世。

有意思的是,关于当时人们煮盐时所用的燃料专家们有着不同的见解:有学者认为是柴烧法,依据是灶前有一人正在添薪加柴;另有专家认为是燃烧天然气法,理由是灶下方的灶口内有四根燃气管道深入灶膛中……这脑洞太大。

据资料显示,川地的地理构造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且在汉代或已发现天然气,但正式使用天然气却是在晋代。

那么问题来了:汉代煮盐时到底使用的是天然气还是柴烧?小伙伴们觉得灶中的那四根管子到底是个神马东东?

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大风号“走遍世界博物馆”,跟M·辰一起走遍世界博物馆。谢谢!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