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打造新能源产业"硬实力"谋划零碳城市"新未来"

原标题:张掖:打造新能源产业“硬实力” 谋划零碳城市“新未来”

张掖日报融媒体记者 乔伟

日前,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有限公司甘州南滩330千伏汇集储能电站在甘州区南滩光电产业园开工,该电站主要承接甘州南滩地区“十四五”期间规划新增光伏100万千瓦的送出消纳,年发电量约18亿千瓦时。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甘州南滩百万千瓦级光电产业园区发电送出问题,为园区落户新能源企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服务,为全市加快构建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的新能源开发建设格局奠定坚实基础。

330千伏汇集储能电站的建设,解决了南滩光伏产业园15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送出消纳问题,也进一步彰显了我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禀赋和产业选择——我市能源资源丰富,尤其是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丰富,开发基础条件优越,日照时间长,全市可用于开发风光电项目的区域2542平方公里,仅南滩光伏产业园地区年日照数就达3100小时左右,太阳能可利用天数大于280天。至2020年底,全市电力装机规模达254万千瓦,其中火电65万千瓦、水电90万千瓦、风电10万千瓦、光伏发电87.5万千瓦、生物质能1.2万千瓦。

近年来,我市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抢抓河西走廊新能源基地建设重大机遇,立足资源禀赋,按照“大型化、基地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思路,把壮大清洁能源产业作为主攻点,前端一手抓本地企业培育、一手抓大型企业引进,后端一手抓电力外送、一手抓就地消纳,着力打造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努力将新能源产业打造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牵引和支撑。

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推动新能源开发“集成化”

按照省上风、光、水、火、氢、醇多能互补,发、输、储、用、造一体发展要求,我市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配置规模,出台《张掖市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实施方案》《张掖市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办法(试行)》,对参与新能源开发的企业,采取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方式,严格准入标准,积极组织参与能源开发的头部企业或发电企业+制造企业、发电企业+其它实体企业组成联合体,以头部企业带动形成1+X产业综合联动效应,坚持“以资源带产业,以基地项目大规模来协同大产业配套落地”原则,择优选择综合实力强、经营业绩好、技术水平高、社会贡献大、诚信记录优、具备产业带动效应的头部企业,配置风电、光伏发电项目规模。

统筹产业布局 推动产业体系“特色化”

按照突出特色、协同发展、错位发展的思路,我市重点围绕甘州平山湖、临泽平川、高台北部滩3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甘州南滩、临泽板桥平川、高台高崖子滩、山丹东乐滩、民乐三墩滩、肃南柳古墩滩6个百万千瓦光电基地规模化整体发展,通过产业集群、龙头集中、技术集成、要素集聚、保障集合,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明确、专业分工合理、差异发展鲜明的产业功能区、产业生态圈。同时,精准细化产业细分领域,绘制产业链全景图、产业生态发展路径图、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招商名录表“两图一表”,在张掖经开区以“飞地”形式布局落地全市风光电装备制造业和“光伏+氢”全产业链项目;借助高台县区位优势和风力资源丰富特点,布局大型风电项目;在山丹县建立光伏制氢+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制氢、储氢、运氢、用氢和装备制造示范园与应用场景,示范引领光伏产业发展,推动产业集群集聚、成链发展,形成一个产业区功能区就是一个区域增长点的发展格局,努力将资源优势最大限度转化为产业优势。

强化园区支撑 构建产业发展“新平台”

高质量提供标准化厂房、创业中心以及人员招聘、技能培训、财税办理、投融资等专业服务,同步开展园区数字化建设,加快要素向园区集聚、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群,产业园区龙头带动作用充分发挥……随着中能集团光储氢热产业化示范园等产业园区项目开工建设,各类园区已经成为我市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承载平台。

在张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我市探索推行张掖经开区托管联办县级园区模式和“飞地经济”模式,对新能源装备制造等产业,集中到1至2个园区集中发展,投资、产值、税收相关县区进行合理分成;推行“一张蓝图+区域评估”和“标准地”供地模式,有效提升政府要素保障效率。按照产业链图谱和项目图谱,实施精准招商和产业链招商,推动产业链重组和项目重组,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建立激励机制,对建设进度快、成效好的新能源项目和县区加大奖励,在资源要素安排上优先考虑,形成“大干大支持、快干快支持”的鲜明导向。

积极推行“五专”模式 打造转型升级“加油站”

积极推行专家、专图、专责、专资、专策“五专”模式,力促企业拉开架势、快速成势。精选有实操能力的专家,咨询指导产业发展,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绘制产业链图谱、项目图谱、企业图谱,明晰资源开发链条、具体产业项目和行业龙头企业名录,招引头部企业发展高端产业产品;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市上综合抓、县区主责抓、部门定责抓的格局;整合政府资金、银团贷款、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集中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制定可操作、能落地的综合性政策方案,助推产业加快发展。同时,加大人才和科技创新支持,强化各类要素服务保障,帮助协调解决审批、用地、融资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地企协作、互利共赢,推动能源产业全方位、多元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