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J煤炭周报(2021002—20211008)

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1002-20211008).pdf


热点聚焦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公开招聘

  

  10月8日,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央研究院)发布招聘公告,本次招聘共涉及研究生院、内蒙古研究院以及宁夏研究院。具体岗位为研究生教育管理岗、学科建设岗、项目协调管理岗、项目信息管理岗、项目实施管理岗等。报名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29日17:00。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中国煤科中央研究院)(以下简称煤科总院)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核心研究机构。煤科总院以实现煤炭安全智能绿色开发、清洁高效低碳利用为己任,研究重大基础理论,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研制大型智能装备,建设先进示范工程,发展高端技术装备产业。近年来积极寻求在矿山/井5G、智能感知、井下位置服务系统、透明矿井、矿山机器人、矿山无人驾驶、煤炭工业互联网、矿山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深部开采、矿区生态修复、新型煤化工、地下空间利用、应急科学等方面取得突破,打造绿色矿山、智慧矿山、安全矿山建设的一体化解决方案,践行“引领煤炭科技,推动行业进步,提升企业价值,创造绿色未来”的使命担当。(点击标题查看招聘详情)

  

120岁的诺奖越来越青睐“跨界”

  

  诺贝尔奖从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以来,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奖,它几乎囊括了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最具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正是由于它的颁发与现代科技发展相伴而行,人们可以从中管窥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并回答一个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如何促进诺贝尔奖级别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出。

  

  国内外学者对于诺贝尔奖的研究有个一致的发现,诺奖级的创新,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门学科的接合处,那里的知识更容易扩散,研究的兴奋度最为强烈。诺贝尔奖正在不断强化它的跨界色彩。

  

基础探索 

  

二次剔除误匹配点 研究提出高精度巷道图像拼接方法

  

  9月30日,煤科总院矿山大数据研究院程健研究员团队联合矿大科研人员联合在《煤炭科学技术》发表题为《基于有向线段误匹配剔除的煤矿巷道复杂场景图像拼接方法》,通过建立图像特征点的有向线段模型,使用有向线段的固有属性剔除误匹配点,有效剔除场景相似性高但几何位置完全不同的图像匹配点和特征点。之后建立图像网格模型,再结合利用得到的精匹配结果计算局部单应矩阵和全局相似变换矩阵,约束网格变形,最终得到观感和效果更好的全景拼接图。(点击标题下载全文)

  

研究建立可直接应用的煤矿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双层优化模型

  

  煤炭资源开采中,通常伴随乏风、矿井涌水、低浓度瓦斯等衍生的废弃资源产生。这些衍生能源蕴含大量可回收利用的能量,具有巨大的脱碳潜力。近日,中国矿业大学梁睿教授团队联合国网常州供电公司科研人员,联合在《电网技术》发表《计及碳约束下的煤矿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配置双层优化》研究成果,黄宏旭博士为第一作者。研究提出了煤矿综合能源系统配置-运行多目标双层优化模型及多种群协作的NSGA-Ⅱ算法,在双层优化框架下进行规划-日内调度的两阶段滚动优化,生成煤矿综合能源系统的多目标配置方案Pareto 解集,通过在山西太原某真实煤矿实际应用,验证了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

  

余学义团队构建孟巴矿强含水层下厚煤层分层协调开采模式

  

  孟加拉国Barapukuria 煤矿(简称“孟巴矿”)是我国在孟加拉国承建的第一个煤矿,也是目前唯一的井工开采煤矿,矿井生产能力1.0Mt/a,为立井单水平下山开拓。为了降低或减轻灾害强度,实现矿井安全开采,西安科技大学余学义教授团队联合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的科研人员,提出了厚煤层分层协调减灾开采理论,构建了孟巴矿厚煤层分层协调减灾开采模式和顶板水害上保下疏,冲击地压动静转移和自燃火灾时空适配的多灾源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孟巴矿厚煤层多分层安全开采。研究成果以《孟加拉国Barapukuria 矿厚煤层分层协调减灾开采模式》为题于9月24日在《煤炭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点击标题下载全文)

  

建立大数据驱动的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智能预警系统

  

  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伴生的数据信息具有显著的海量或巨量特点,从海量数据信息中及时、准确、高效获取灾害演化状态和特征,实现矿井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预警系统的深度智能化还需攻克许多理论和技术难题。近日,湖南科技大学施式亮教授团队从大数据驱动的角度阐释了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风险识别及预警过程中的数据特点和功能,搭建大数据驱动的瓦斯智能监控系统和煤自燃智能监控系统 相融合的共生灾害智能化预警系统应用架构,并分析共生灾害智能化预警系统的大数据获取、集成、分析应用和预警等关键技术。成果以《大数据下瓦斯与煤自燃共生灾害智能预警系统:数据特征、应用架构、关键技术》为题发表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21年第9期。

  

技术刷新 

  

中国煤科西安研究院主导制定的煤层气排采技术国家标准发布

  

  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2021年第1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西安研究院主导制定的《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GB/T 19559-2021)、《煤层气井排采工程设计规范》(GB/T 40546-2021)、《煤层气井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技术规范》(GB/T 40548-2021)3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并将于2022年3月1日开始实施。其中,《煤层气井排采工程设计规范》《煤层气井分层控压合层排采技术规范》为国内首批排采技术标准,《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为第二次修订。

  

平煤神马集团首套深井矿用全断面岩石掘进机始发启用

  

  9月29日,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首套深井矿用全断面岩石掘进机(TBM)“平宝号”始发启用。据悉,“平宝号”由平宝公司与中铁装备集团共同研制。该机截割刀盘半径4.3米,装机总功率1850千瓦,在5G信号支撑下运行,具备智能化远程集中操控的特性,主要用于平宝公司已15-17煤层底板瓦斯治理工程,为实现瓦斯超前治理,精准治理提供保障。

  

准东露天矿副矿长高金龙:5G+卡车无人驾驶技术方案

  

  近日,准东露天矿副矿长高金龙在《露天采矿技术》撰文,详细介绍了准东露天矿5G+卡车无人驾驶技术方案,包括卡车线控化改造,无人驾驶调度中心建设,5G网络环境建设,车端无人驾驶系统建设等方面。在下一步的规划和目标中,研究指出了3大主要方向,包括:在准东露天矿搭建矿山无人驾驶场景,实现单编组无人驾驶车队的连续稳定运行;构建无人驾驶数据对接平台,实现对地测数据、气象数据、视频数据、采剥计划数据等的对接;用双编组连续作业,对工艺参数进行迭代优化,形成相关的标准。(点击标题下载原文)

  

企业巡礼 

  

中国煤科承建的云南以礼河电站复建工程出线竖井顺利完工

  

  10月6日,随着出线兼交通竖井最后一个段高的锚喷支护完成,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中煤承建的云南以礼河四级电站复建工程出线兼交通竖井顺利完工。云南以礼河四级电站复建工程出线兼交通竖井开挖深度为282.5m,成井直径达10.0m,施工过程中先后采用了定向钻机钻进导孔、反井钻机钻进导井、竖井掘进机掘进、正井法刷大支护四种井筒掘进工艺,堪称竖井井筒建设工艺“博览会”。其中,竖井掘进机掘进工艺利用的是中国煤科北京中煤自主研发的“金沙江1号”竖井掘进机,其施工的Φ5.8m导井是国内首条利用竖井掘进机施工的井筒,从开始钻进到顺利贯通,总计施工用时89天。纯钻进时间为36天,平均进尺达到7.8m/天,最大日进尺达到10.9m。

  

国家能源集团党组专题部署加强能源保供

  

  9月29日,国家能源集团召开党组会,学习传达国家发改委东北地区电力保供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国资委电力保供有关会议精神,专题研究能源保供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能源供应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坚决守住能源保供底线,全力保障民生用能安全。王祥喜强调,面对当前极其严峻的能源保供形势,集团公司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安全新战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工作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能源供应稳定器和压舱石作用,坚决守住能源保供底线,全力保障民生用能安全。

  

铁法能源公司主要领导调整

  

  9月30日,铁法能源召开干部大会,宣布铁法能源集团党委对公司主要领导的调整决定。会上,铁法能源集团党委组织部部长刘海英宣读了能源集团党委关于调整铁法能源公司主要领导干部的决定:陈荣德同志任辽宁省能源产业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顾问,协助郭洪波同志负责专项工作,不再担任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常委、委员、董事长、董事职务。佟大光同志主持辽宁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和行政全面工作。

  

政策管理 

  

山东省印发《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若干措施》

  

  9月30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在整合已有政策基础上制定六方面措施,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若干措施》明确了“两高”项目范围界限,将“六大高耗能行业”中的煤电、炼化、焦化、钢铁、水泥等16个行业上游初加工、高耗能高排放环节投资项目作为“两高”项目。

  

河南下达专项奖补资金2.6亿支持煤企化解过剩产能

  

  9月28日,河南省财政下达2021年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2.6亿元,主要用于煤矿关闭企业职工安置,解决煤炭企业化解过剩产能职工安置费用,积极稳妥推进煤矿关闭退出。据统计,2016年以来,河南省财政累计下达资金67.2亿元,支持开展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共关闭退出煤矿242对,核减产能煤矿11对,化解过剩产能合计6820万吨,为河南省煤炭企业去产能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河南省煤炭行业由2015-2016年亏损227.8亿元到2017-2020年盈利168.8亿元。

  

内蒙古发布紧急通知 要求72处煤矿可临时按照拟核增后产能生产

  

  10月8日,针对网上流传的关于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释放部分煤矿产能的紧急通知》(简称《通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确实发布了上述通知,但只是向煤炭销售企业发布,尚未公开发布该通知。《通知》要求,相关部门立即通知列入国家具备核增潜力名单的72处煤矿,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从即日起,可临时按照拟核增后的产能组织生产。该文件要求相关部门通知列入国家具备核增潜力名单的72处煤矿,可临时按照拟核增后的产能组织生产,共计核增产能9835万吨。(点击标题查看72处煤矿详情)

  

观点智库 

  

借鉴德国“后采矿”经验 王家臣团队提出关闭矿区可持续发展思路

  

  随着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煤炭开采从原来的分散式开采向精细化、集中化和精准化发展,矿井数量大幅度减少,大量资源枯竭及落后产能矿井面临关闭或废弃。这一转变将使中国现阶段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将面临与德国相似的“ 后采矿” 时代。近日,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王家臣教授团队联合德国波鸿工程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人员在借鉴德国“后采矿”案例及战略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关闭矿区可持续发展思路。成果以《关闭煤炭矿区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为题于9月30日在《矿业科学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

  

前沿观察|一场全球能源危机正在到来

  

  Oil Price 网 10月6日报道,欧洲的天然气价格目前正一次又一次打破记录。英国正面临的能源供应短缺让人想起20世纪70年代末的冬天。中国工厂因电力短缺而被迫关闭,前景堪忧,这可能是大规模能源短缺危机到来的开端。


报道指出,认为清洁能源转型政策导致了能源价格暴涨是完全准确和公平的。正是这些政策阻碍了对新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生产的投资,导致了煤炭站和核电站的关闭,从而降低了发电能力,因为风能和太阳能不能持续发电,因此发电需求达到兆瓦的级别时,风能或太阳能根本无力替代这些不环保的发电手段。而正是这些政策,在欧洲、中国、北美和其他地方的落实导致了如今的能源危机,除非修改政策,否则将导致数十亿人面临停电、能源短缺和高电价等问题。

  

“30·60目标”

  

倪维斗院士:生物质能的碳中和能力是不是被低估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原副校长倪维斗一直专注于能源战略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初,倪维斗院士便开始关注生物质能源领域,并且对生物质能源行业的发展可能对各相关方所造成的影响十分感兴趣。近年来,倪维斗院士基于对生物质能多年的研究以及对照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的资料,在研究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方案的碳中和路径时,产生了疑问:生物质能的碳中和能力是不是被低估了?

  

  倪维斗院士认为:顺应地球生态规律,把先进技术应用于恢复和扩大森林生态体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汇集到地表,是更高效的应对气候变化路径;以提高森林生态功能为导向,提高森林年生长量,将增量部分用以替代化石能源,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更高效的减排方案。

  

王金南院士: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十大关键技术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在9月26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上提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十大关键技术:一是下一代气候模式和碳循环模拟预测技术;二是清洁能源和智慧储能关键技术;三是碳捕集和封存规模化关键技术;四是近零排放建筑关键技术;五是绿色低碳交通关键技术;六是现代农业与粮食减碳关键技术;七是工业行业零碳工艺变革关键技术;八是气候观测与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关键技术;九是生态固碳增汇关键工程技术;十是气候弹性和适应机制关键技术。

  

第一家“碳中和”合成煤油工厂在德国揭幕

  

  当地时间10月4日,第一家“碳中和”合成煤油生产工厂在德国下萨克森州埃姆斯兰地区维尔特县揭幕。据悉,汉莎航空将是该工厂的首批客户之一。工厂运营商阿特摩斯菲尔公司表示,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工业规模生产合成煤油,在正常运营之后,该工厂2022年的产能将为每天一吨原料煤油。

  

  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时表示:“为了实现到2030年年产20万吨绿色煤油的目标,我们需要大幅提高产能。”新工厂将利用周边地区的风力涡轮机提供的水和电生产合成煤油,此外还将使用沼气厂食物残渣和环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数据荟萃 

  

  我国碳中和目标提出路径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实现“净零”排放或“碳中和”目标时间

  

  碳中和全景图

  

(数据来源:安永碳中和课题组《一本书读懂碳中和》)


拓展阅读:

往期CCAJ煤炭周报


  责任编辑:宫在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