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由革非编剧、王文杰执导的工业史诗剧《火红年华》,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热播。
这部电视剧改编自革非的长篇小说,以荧屏鲜少表现的国家“三线建设”为背景,从中国十九冶、攀枝花钢铁厂、攀枝花煤业等著名三线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取材,追溯了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在川南山高坡陡的弄弄坪,挑战工业技术极限,建设起一座300万吨级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的工业奇迹。
《火红年华》是一部视角独特、质感真实又与当下同频共振的工业剧。
它以“三线建设”为切口,打开了对新中国工业史荧屏重述的新方式。在将观众带回那场工业迁移大会战的同时,它还复现了从无到有的建设之难,张扬了敢字当头的理想之光,潜述了国家创业时期的形势之艰。站在当下回看,在西南茫茫深山中燃烧青春的三线建设者们又与“强国有我”的青年奋斗者们跨时空联结。
从《火红年华》收获的讨论来看,它不仅激活了亲历者们的记忆,还燃起了年轻观众对那段工业史的好奇心。尤其在经济双循环成为发展新格局的当下,“三线建设”作为一场客观上改善了生产力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的运动,也吸引着当代青年走进历史深处,扬弃过往、汲取养分。
青春:好人好马上三线
“三线建设”的历史虽然距今并不算遥远,但想要把观众带回到那个热火朝天的特殊年代,切实体味那种“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精神却并不容易。
在中国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节奏中,人们的情感模式、价值取舍与审美偏好也在不断流变。荧屏再现“三线建设”,僻壤深沟、工地席棚等视觉符号是起点。要想真正让观众沉浸,还要找到与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在日常生活、喜怒哀乐上的共情点,在价值追求、理想信念上的同鸣点。
在这方面,擅长小说创作的革非给电视剧《火红年华》带来了特殊优势。
影视艺术强调情节编织,小说创作更注重写人和人物关系。电视剧《火红年华》以一本85万字的现实主义小说为底本,在人物塑造和人物关系搭建上有坚实的基础。从荧屏呈现上来看,这部剧不仅是对西南地区三线工业企业建设史的描摹,也是各色青年建设者个人史的集合。
在青年群像塑造上,《火红年华》层次丰富、立体鲜活,让“三线建设者”从教科书上面目统一的特殊群体,变成了一组性格不同、志向各异又映照互补的生动人物。
其中,有像男主角夏方舟(林江国 饰)这样能力超群的理想主义者。他志向远大,坚持科学理性,也坚信个人理想实现与国家发展能够相统一。他在工作中始终实事求是,即便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下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曾退缩。
也有像季成刚(李帅 饰)这样心存投机心理的灰色人物。身为大学生的他追求上进和思想进步,但在教条主义导致的偏见和膨胀的好胜心驱使下,他与技术骨干夏方舟产生了分歧,也在工作中走了弯路。
还有像武本奇(蔡家明 饰)这样讨厌喊口号只佩服真才干的技校生。与大学生相比,他们身上保留了更多中国传统劳动者的气质。他们质朴、实干,有修炼一门好手艺的动力和决心。但在厌恶教条的同时,也对务虚工作关注不够。这让他们在工作生活中难免会有意气用事的时候。
另外,《火红年华》里还特别塑造了戚光复(刘子玄 饰)这样一个,背着手风琴参加三线建设的青年形象。由他组建文工团串起的文化宣传线索,将特殊时代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昂扬的革命豪情尽数张扬。
最后值得指出的是,在构建青年建设者群像之余,《火红年华》还在刻画三线建设者的传承关系上,下了大力气。没有识才、爱才的陈国民(朱宏嘉 饰)就没有夏方舟在川南钢铁施展拳脚的空间。没有宝鼎煤矿党委书记齐德成(郑晓宁 饰)鞠躬尽瘁,为钢铁厂打通能源命脉,也就没有后续的西南钢都传奇。而齐德成牺牲前在病床上所说的:“我可能不能继续为大三线做贡献了,可我的儿子和女儿还可以。”正是对三线精神最质朴、也最真挚地诠释。
在时代发展的大周期中,这些为三线建设奉献终生的青年虽然不能扭转历史走向,但却总能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火红年华》勾画的青春图谱,让观众很快地代入了那个激昂年代。
钢铁:克难之坚与工业之美
相比其他年代剧,工业史诗剧有其特殊性。宏观上讲,它要描绘国家发展的大历史,为工业进取找准定位;微观上讲,它要写工人群体的心灵史,为滚滚向前的工业巨轮找动力;中观上讲,它还极其注重专业性,戏剧矛盾设计、场景设置铺陈都要符合工业逻辑和技术真实。
其中,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坐标锚定很多创作者较为关注。但在中观层面,也就是对工业题材专业性和特殊美学的追求上,并不是每一部作品都能重视。
《火红年华》因为以真实三线企业为原型,原著创作期间又进行了超过600人次的采访,以及超过2000万字的史料搜集和吸收,因此在专业性把握上相对突出。导演王文杰在影像表达上,又着重张扬了工业与工人的力与美。两相加成,让《火红年华》成为了一众工业题材年代剧中的排头兵。
具体来说,《火红年华》在以下两方面的努力尤其值得称道。
一方面,是以紧扣工业发展逻辑的主线矛盾设计,突出了“三线建设”的克难之艰。
比如,《火红年华》的开篇便是一个围绕重型机械装卸操作的热开场。当时,还没毕业的夏方舟初次来到西南钢都,看到以陈国民为首的“四大金刚”用吨位不足的吊车装卸挖掘机。夏方舟坚持这样不符合技术规范,一定会出大事。陈国民则认为夏方舟不懂实际操作,纸上谈兵。
这是两人第一次交锋,但交代的却是西南钢都的建设之难。时间紧、任务重、作业环境受限,本该提前到位的起重设备进不来,建设者们不得不发挥实践智慧,用现有设备运进挖掘机,一边开路一边建设。
后续,每一次重大的情节转折都是围绕钢铁厂的建设展开。
从八千学生的安置与组织,到青年突击队的成立;从建设难点的技术攻关,到夏方舟发现图纸整体性错误要求全面停工引发风波……《火红年华》是一部正宗的工业题材剧,也保持了围绕工业发展设置主线矛盾的专业性。
另一方面,是对工业之美的多层次张扬。虽然在前十集时西南钢铁厂还没能完全建成,但工业之美并没有缺席。
当奔赴三线建设的学生刚到川南时,被安置在竹竿、草席搭成的临时棚屋里。镜头慢慢拉出,从悬挂的标语到泥泞的街道再到涌动的人头、散布的席棚,居所虽然简陋,但洋溢着工业建设的勃勃生机。
建设中段,因为图纸问题,冶建的技工们要把已建成的部分工程爆破拆除。这部分在攀钢老厂区里取景,走廊上纵深排开的管道、俯仰角取景下的空旷厂房、帮助镜头分割空间的混凝土框架……如此组合,勾画出工业建设的粗犷之美。
秦晓丹(孙宁 饰)跟随夏方舟到技术先进的江汉钢铁厂攻关图纸难题。在那里,耸立的高炉、火红的铁水、耀眼的钢花组成了她眼中最浪漫的图景。她坚信,这样的钢铁宏图也将在川南大地上铺展开来。
还有一种美,并没有反映在影像上,而是集中体现在以夏方舟为代表的建设者身上。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他们可以只要职责不要待遇;为了保障建设安全推进,宁愿冒着极大风险挑战权威。他们相信科学之力,追求理性之美,最终把现代工业建设的科学规律贯彻到了三线建设的实践中来。
尾声:国运与历史的回响
回到当下,还有一些由《火红年华》激起的思考想要一并聊聊。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发展,世界经济进入大萧条周期已经是大概率事件。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随着中美战略博弈进入新的阶段,对当下中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2020年4月以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已经自上而下,形成社会共识。
在双循环新格局的构建中,西部战略纵深大后方的意义又再次凸显。这与《火红年华》又形成了潜在呼应。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重回“三线建设”时代不可能也没必要。但在双循环新格局中推动新时代的西部大开发,对解决中等收入陷阱挑战,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却有重要意义。要在西部打开发展新格局,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就绝不能丢。
从这个角度来说,《火红年华》唤起的并不仅仅是历史回响,还为新时代的工业发展新征程蓄了力、添了柴。
【文/铁皮小鼓】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