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AJ煤炭周报(20210925—20211001)

附件:CCAJ煤炭周报(20210925—2021001).pdf


热点聚焦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发布202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

  


  煤科总院2022年度招收学术型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3年,毕业后择优留院工作,在京单位优先解决北京户口。考生参加复试均可报销往返车费(动车二等座、普通车硬座或硬卧)、住宿费。

  

  研究生就读期间,每月2000元奖学金;第一学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上课,单位承担学费、住宿费;申请知识产权、发表期刊论文产生的费用均由单位承担,享有餐补、差旅补、医疗补、生日补、年终科研补助,单位提供研究生公寓、办公室、电脑、日常办公用品,统一购买平安保险;煤科总院每年度评选优秀在校生、优秀毕业生、优秀班干部,孙越崎优秀学生奖、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点击标题查看详情)

  

《煤炭学报》2021第9期“低品质煤浮选过程强化”专题上线

  


  我国煤炭资源禀赋条件差,高含杂低品质煤资源储量丰富。低品质煤由于无法直接利用或得不到合理利用,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对其进行洁净化提质势在必行。目前以重介旋流器为代表的粗粒低品质煤分选提质技术日趋成熟,浮选作为细粒煤泥提质的最主要方法面临复杂界面作用与多相流体动力学问题,分选效率较低,难度大。具体表现为低阶/氧化煤等低品质煤颗粒-气泡矿化难,高灰易浮难选煤分选选择性差,严重制约着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提升和低品质煤泥大规模清洁高效利用,低品质煤泥浮选的基本作用原理与过程强化亟需研究。

  

  为此《煤炭学报》特别组织策划“低品质煤浮选过程强化”专题,专题自征稿发布以来,受到了煤炭科技界同仁的高度关注。专题共收到来稿50余篇,最终录用9篇,紧紧围绕以下几个学术方向展开:(1)低品质煤物性的全组分认知;(2)低品质煤浮选界面精准调控;(3)低品质煤浮选基础理论研究;(4)低品质煤浮选流体动力学强化(点击标题查看专题详情)

  

《工矿自动化》2021第9期“矿井智能通风与防灭火技术”专题上线

  

  2020年1月7日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指出“一通三防”工作薄弱问题亟待解决,要求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推进矿井智能化建设。2020年2月2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等八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将矿井通风与安全保障纳入煤矿智能化建设的重点。在矿井智能化高效生产体系升级过程中,采掘接替加快,内外因火灾风险提高,防灭火技术亟需创新发展。

  

  为交流共享矿井智能通风与防灭火技术在重大科学问题、关键技术装备、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的最新科技成果,推动矿井智能通风与防灭火技术体系的发展,保障矿山安全高效生产,《工矿自动化》编辑部特邀中国矿业大学秦波涛教授担任客座主编,仲晓星教授、王凯教授担任客座副主编,在2021年第9期组织出版“矿井智能通风与防灭火技术”专题。(点击标题查看专题详情)

  

《中国煤炭》2021第9期“矿山生态修复”专题上线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为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时代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也进入了新阶段。在目前“双碳”背景下,绿色发展已然成为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煤炭行业绿色发展的进程中,更好地修复煤矿区生态环境,让传统的煤矿焕发出更多绿色生机一直是我们的美好愿景。我国开展土地复垦和矿区生态修复的时间较长,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发展中还存在很多与行业加快绿色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为此, 《中国煤炭》杂志在2021年第9期推出“矿山生态修复”专题,旨在深入分析目前在煤矿区生态修复领域存在的现实问题及其难点、痛点,探索该领域科学发展的应对之策,研讨相关创新技术、展示已取得的创新成果,为煤炭行业的绿色发展贡献智慧力量。

  

基础探索 

  

薛东杰团队建立可靠且简介的采动应力分布逾渗模型

  

  近日,矿大(北京)薛东杰副教授团队联合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科研人员,以裂隙场描述参数连通概率密度为桥梁,通过平行杆模型引入逾渗理论求解采动应力分布,建立了逾渗模型,多个矿区的实测结果和逾渗模型预测值交叉验证,证实采动应力分布逾渗模型可靠且形式简洁。成果以《采动应力分布逾渗模型 》为题于9月26日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

  

何学秋团队总结提出煤层CO2安全封存4项关键技术

  

  9月29日,北京科技大学何学秋教授团队在《煤炭科学技术》以《煤层CO2安全封存研究进展与展望》为题首发科研成果,研究梳理了煤层CO2封存技术进展,分析了煤层储碳面临的安全问题,并总结提出了煤层CO2安全封存4项关键技术,包括:煤层安全储碳机理与主控因素、煤层碳封存风险探测与安全评价方法、煤层碳封存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预警技术、煤层碳封存风险应对与应急处置规范。

  

胡振琪: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9月27日,《中国煤炭》2021年第9期出版发行。本期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担任客座主编,组织“矿山生态修复”专题。胡振琪教授团队撰文《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在分析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研究发现,矿山生态修复的相关概念名词多样,但内涵具有趋同性,绿色发展是硬道理;受监管机制未落地、对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认识存在误区、新技术推广较难等因素影响,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旧账未还、新账又欠,且失败工程屡见不鲜;为推进我国矿山生态修复,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推动监管机制落地,在生产矿山推行边开采边修复等新技术。

  

建立山西平山煤矿防治钻孔煤粉着火评价模型

  

  为了明确煤矿钻孔煤粉着火影响因素,以及各个因素在火灾防治中的重要性,近日,河南理工大学王兆丰教授团队结合山西保利平山煤矿2次钻孔着火事故,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钻孔煤粉着火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了各个影响因素在钻孔着火防治中所占权重。成果以《煤矿钻孔煤粉着火因素分析及防治技术》为题于9月26日在《矿业安全与环保》进行了网络首发。

  

技术刷新 

  

国家能源集团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无人驾驶项目通过验收

  

  近日,极寒型复杂气候环境露天煤矿无人驾驶卡车编组安全示范工程在国家能源集团宝日希勒露天煤矿,通过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的工业性示范运行安全评审和科技成果鉴定、国家能源集团组织的项目验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期一年多的项目建设收获了圆满成效。截至2021年8月底,无人驾驶卡车累计编组运行5万余公里,土方运输量60余万立方米,运行速度达到业内最高的每小时40千米,超过有人驾驶规定的每小时30千米,无人驾驶系统可动率大于96.7%,无人驾驶运输综合效率不低于有人驾驶。

  

王学文团队提出AR/VR 融合驱动的综采工作面智能监控关键技术

  

  近日,太原理工大学王学文教授团队联合太重煤机科研人员以VR 监控技术及科研成果为基础,以AR技术在综采工作面智能监控中的应用为研究重心,以HoloLens2 为主要开发平台,从实际需求出发,构建了AR/VR 融合驱动的综采工作面智能监控技术架构,并提出了架构的三种关键技术。成果于9月23日以《AR/VR融合驱动的综采工作面智能监控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为题在《煤炭学报》进行了网络首发,谢嘉成副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在煤炭领域,AR 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与该技术在数字化工厂、医学、建筑学等领域的应用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将AR 技术引入煤矿智能化建设并与现有VR 技术相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可形成AR/VR 技术深度融合的透明化综采工作面智能监控体系。

  

研究提出河北118个关闭煤矿资源再利用途径


  近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物探地质队殷全增团队联合中国矿业大学的科研人员在河北省主要矿区关闭煤矿资源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河北省关闭煤矿资源再利用典型案例的总结,归纳了河北省关闭煤矿农林用地、建设用地、塌陷水域综合利用、矿山公园模式、关闭煤矿资源综合利用、矸石山利用、井下空间利用等7 类19 种资源再利用推荐模式。依据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问题类型及矿山区位差异,按照推荐模式选择原则,提出适合不同关闭煤矿山资源利用模式。综合考虑关闭煤矿背景条件和资源开发利用条件,对河北省主要矿区118 个关闭煤矿提出了资源再利用途径。

  

全国首套“一体移动式”智能集成供液系统落地布尔台煤矿

  

  日前,由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天玛公司自主研制开发的全国首套“一体移动式”630L/min、40MPa智能集成供液系统在国能集团神东公司进行地面联调,并落地布尔台煤矿。该系统通过突破“高负载推移支撑结构”和“大扭矩抗震”两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成套设备高度降低20%的设计目标,为矿方提供了“减少运顺巷道掘进量”“提高检修操作性”“扩大设备适应性”等技术便利,为大流量智能集成供液系统在薄煤层的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企业巡礼 

  

中国石化:华北地区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项目成功投产

  

  中国石化28日消息称,中国华北地区最大氢燃料电池供氢项目——中国石化天津石化燃料电池氢气项目近日成功投产,一次开车成功并顺利产出合格产品,氢气纯度达99.999%。该项目氢气年产能力达2250吨,可满足目前天津市全部加氢站的用氢需求,有效提高华北地区氢气生产和供应能力。该项目总投资近5000万元人民币,由设计规模为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氢气纯化单元,以及2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的氢气充装单元组成,于今年6月开工建设,9月初顺利中交。项目采用中国石化自主开发专利技术建设,具有占地面积小、动力消耗低等优点。项目一次开车成功,目前各单元稳定运行。

  

天玛公司承担的“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放煤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课题通过绩效评价

  

  近日,中国煤科天玛公司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综放工作面智能化放煤控制关键技术与装备》顺利通过课题绩效评价。专家组评议认为课题研发了“支-放”协调优化新方法和高效放煤随动新技术,通过研制高精度的放煤机构传感器,实现了放煤机构的精准控制;研发了综放工作面后部刮板输送机直线度检测与控制技术,开发了协同调速监控系统;构建了多源融合的智能放煤控制系统。课题创新性强,在塔山、同忻、金鸡滩等煤矿示范应用效果明显。

  

晋能控股集团:循环耦合制氢技术高效“变水为氢”

  

  9月23日,晋能控股集团山西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双创中心自主创新设计的多联产循环耦合煤制氢实验平台进入调试运行。该平台负责人高磊介绍,循环耦合煤制氢技术首创了直接以煤为能源、以水为原料、以金属氧化物作为供氧载体,制备高纯度氢。自主创新设计的流化床气体阻隔器使固体颗粒流通而气体不流通,实现了循环过程中气固自发分离。据介绍,目前,该平台正在进行载氧体还原系统、制氢反应系统以及载氧体氧化系统的调试。完成调试后,循环过程产生的氢气纯度大于96%,氢气产率达1标方每小时。

  

国家电投1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

  

  近日,国家电投天骄绿能1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并网发电,这是蒙西新能源公司本年度继达拉特二期10万千瓦光伏项目6月14日并网发电后,又一个并网发电的集中式光伏项目,也是伊金霍洛旗天骄绿能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光伏发电示范基地中首个并网发电的项目。该项目采用高桩基、双面双玻大容量光伏组件,采用光伏+采煤沉陷区生态治理的模式,在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光伏电站土地资源,不仅解决了资源开发开采与生态保护的问题,更解决了煤炭与光能有效利用的问题,起到生态治理、恢复植被作用。项目投运后,每年可提供绿色电能约18.9万MWh,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21万吨,节省标准煤约6.4万吨。

  

政策管理 

  

国家能源局等印发《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

  

  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八部委近日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到2025年,各地基本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地热能开发利用管理流程,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信息统计和监测体系基本完善,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比2020年增加50%,在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建设一批地热能发电示范项目,全国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比2020年翻一番;到2035年,地热能供暖(制冷)面积及地热能发电装机容量力争比2025年翻一番。

  

国家能源局印发《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

  

  国家能源局日前印发《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的通知,提出新建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必须遵循全生命周期理念,建立电池一致性管理和溯源系统,梯次利用电池均要取得相应资质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估报告。已建和新建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项目须建立在线监控平台,实时监测电池性能参数,定期进行维护和安全评估,做好应急预案。电网企业应公平无歧视为新型储能项目提供电网接入服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泛在操作系统及生态构建研究”专项项目

  

  为推动我国新时期系统软件自主发展,9月28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设立“泛在操作系统及生态构建研究”专项项目。重点支持以下研究方向:(1)泛在操作系统的理论基础、构造方法和运行机制;(2)数据驱动的泛在存储虚拟化方法和管理机制;(3)泛在操作系统异构硬件的资源抽象与融合管理;(4)泛在操作系统的多模态协同人机交互;(5)泛在操作系统开源生态构建、治理及安全评估。重点支持项目直接费用平均资助强度为250万元/项,资助期限为3年。


山东年底前高冲击地压煤矿全面落实智能化开采

  

  9月29日,山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对全省安全生产及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专题询问。山东省能源局局长栾健介绍,针对高冲击地压煤矿主要采取四项措施进行防范:第一,抓源头防治。第二,实行分级管控。第三,加大执法力度。第四项,全面推行煤矿开采智能化。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推行煤矿开采智能化,99处煤矿有68处煤矿全面推行了智能化开采,智能化开采面达到了183个。到今年年底要求所有的省属煤矿、大型煤矿、高瓦斯、高冲击地压煤矿全面落实智能化开采,力争到今年年底山东省所有煤矿开采量65%以上实现智能化开采。

  

观点智库 

  

对话邵峰院士:我的难处是要不断鼓励和说服学生

  

  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学术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邵峰荣获突出贡献中关村奖。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奖的最高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邵峰院士说:我的难处是要不断鼓励和说服学生和博士后相信自己的努力和对课题的判断。坦白来说,我作为实验室主任,负担相对较小,毕竟实验室有十几个课题,每年只要有一两个课题能突破,也就不错了。但是对于做每个课题的学生和博士后来说,他们的压力比我要大。所以在这种时候,我得做思想工作,让他们相信自己的努力,不能因为惧怕失败而失去挑战困难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的创新性工作。

  

  在青年人才发展方面,邵峰院士说:“我经常跟团队里的学生讲,你们进入了一个最好的研究机构,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团队,在研究生阶段,你需要的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抓住机会,努力学习,使你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大的提升,把你面临的重要科学问题尽可能回答清除。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这些,后面的职业发展方面也就自然会有好的出路的。"

  

孙继平:一网综合承载是智能化煤矿网络建设的发展趋势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能源,煤矿开采以井下开采方式为主,危险性高。为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效率,推动新技术与煤炭产业融合发展,加速煤矿数字化转型,2020年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煤矿智能化已经成为国之重策。华为邀请原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孙继平教授,围绕“煤矿智能化与矿用通信和信息技术”话题与数据通信产品线能源行业解决方案总监张力强进行了深度对话。孙教授对煤矿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煤矿网络的挑战和网络演进趋势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发表了自己创新性的见解。

  

巴斯夫公司在专利布局和创新保护策略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巴斯夫公司为世界最大的跨国化工企业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化工行业最具创新力的公司,总部位于德国路德维希港。根据巴斯夫2019 年度报告,其研发投入高达21.58 亿欧元,拥有超过11,000 名科研人员和70 个研发基地,在全球新申请专利超过1000 项,且连续多年位居全球专利资产指数榜首。研究从时间、地域、法律、质量等4 个维度,对比分析巴斯夫、中国石化、万华化学的专利创新态势以及巴斯夫的专利申请策略。选取巴斯夫的高性能隔热材料石墨聚苯乙烯Neopor®产品,分析巴斯夫从技术创新-专利布局-产品上市方面如何引领、培养和控制市场,深入探究了巴斯夫的全球专利申请策略、布局策略与保护策略。(点击标题查看全文)

  

“30·60目标”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将加快部署新型储能、氢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应用

  

  9月24日晚,联合国秘书处组织召开联合国能源高级别对话会(峰会级别),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阿卜杜拉·沙希德致开幕辞。中国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以“联合国能源可及领军人物”的身份视频出席会议并致辞。章建华表示,作为全球能源科技发展的推动者,中国将加快部署新型储能、氢能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我们也呼吁全球加大能源科技创新协作,打破地域壁垒,弥合技术鸿沟,推动能源科技朝着更加开放、普惠、平衡的方向发展,推动能源科技的最新成果惠及所有国家。

  

探求现代煤化工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近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兼煤化工专委会秘书长胡迁林,科技与装备部科技项目处处长赵明在《中国能源报》发文,指出现在煤化工低碳发展之路应重点做好以下 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尽快淘汰落后产能,通过优化生产工艺提高能效,大幅减少CO₂排放。二是新建项目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三是积极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科技攻关,为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四是积极发展高端化、高附加值产品,增强竞争力。五是推进现代煤化工与传统产业及清洁能源耦合,实现多元、绿色发展。六是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CUS)研究,为碳达峰提供技术储备。

  

数据荟萃 

  

2018—2019年度煤炭工业安全高效矿井(露天)千万吨采煤队、千米掘进队和原煤工效达到100 吨/工煤矿名单

推荐阅读:

往期CCAJ煤炭周报

  责任编辑:宫在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