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江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黔江府办发〔2021〕69号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黔江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黔江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9月30日  

(此件公开发布)

黔江区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气象工作的重要部署,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渝府办发〔2021〕27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聚焦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所需,聚焦国市定位的渝东南区域中心城市和武陵山片区中心城市,围绕黔江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带动能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及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特色产业发展聚集区、区域协作发展区、公共服务高地、对外开放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目标,加快气象科技创新,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我区打造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新范例、高水平打造“中国峡谷城·武陵会客厅”和加快建设渝东南中心城市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二)总体目标。黔江区气象现代化水平达到全市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全市领先水平,在辐射渝东南、联动武陵山中发挥更大作用,气象服务保障“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和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显著增强。到2025年,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灾害性天气监测分辨率达到5公里,暴雨过程预警准确率达到92%以上,强对流天气警报提前2小时发布;气象灾害高风险区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明显提升。到2035年,全面实现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全市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区、文旅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样板区、气候经济发展典范区,全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成为气象服务保障黔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主要任务

(一)建设智慧气象体系。坚持创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和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大力发展智慧气象。

1.积极融入重庆智慧气象“四天”系统建设。依托市级天枢·智能探测系统、天资·智能预报系统、知天·智慧服务系统和御天·智慧防灾系统,对标监测精密,进一步优化气象观测站网布局,提高观测数据获取和天气系统协调观测能力。对标预报精准,利用智能预报预测系统,开展气象要素网格预报业务,提高气象预报精准度。对标服务精细,构建“实况、网格预报+气象服务”的业务服务体系,完善本地智慧云气象服务平台,强化智慧决策气象服务和面向公众的数字化、智能化气象服务。依托智慧黔江建设,建设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探索智慧气象应用服务,助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应急管理局)

2.打造气象科技创新方阵。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武陵山区复杂地形对强降水增幅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机制、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智慧气象服务技术等研究。推动黔江成为“重庆气象实验室”、人工影响天气实验室与示范基地的研究基地单元,开展烤烟、蚕桑、脆红李、猕猴桃等特色产业的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完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助力黔江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科研成果转化,跻身全市气象科研方阵。(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农业农村委、区科技局)

(二)建设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命安全要求,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加快建立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传递畅通的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提升我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水平。

3.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重点在中小河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和暴雨灾害高风险区、高海拔地区等,加密地面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升级黔江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X波段天气雷达,填补气象观测盲区;加强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和转折性天气预报预警,强化阿蓬江流域、水库汇水区雨情监测预警和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气象监测预警,为全区防灾减灾救灾决策部署提供科学支撑。(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住房和城乡建委、区水利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交通局)

4.提升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建立健全气象预警管理和发布体系,实施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基于云架构的预警信息智能发布系统,对接应急广播、电视机顶盒和基于区域手机用户的发布系统,实现预警信息面向指定区域、指定人群和全媒体精准靶向快速推送。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预警工作体系,推进预警工作站村(社区)全覆盖,推动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融媒体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5.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完善“区-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应用分区分级气象灾害风险等级标准,实施差异化气象灾害风险防范措施。全面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隐患排查、风险评估,编制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绘制数字化气象灾害风险地图,建立风险隐患数据库和台账。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标准化应急处置流程和措施。落实相关单位重大活动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主体责任,强化气象保障服务。强化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和防御雷电灾害重点单位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和相关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6.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运行机制,建立气象灾害预警分级响应机制,加强气象防办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能和能力建设。健全部门间监测预警基础设施共建、数据信息共享、自然灾害联合会商、预警信息联合发布机制。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社会参与机制,统筹推进预警信息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员等基层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和气象、地震、地质等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强化气象科普宣传能力,提高公众气象安全意识。(区应急管理局、区气象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区农业农村委、区林业局、区科技局、区科协,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

(三)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产发展要求,按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决策部署,加快构建协调高效、优势互补的气象保障体系。

7.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气象合作。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气象保障规划》,强化黔江南充气象合作,建立干部人才横向交流机制,开展公共气象服务共建共享,强化文化旅游气象保障服务。(区发展改革委、区文化旅游委、区气象局)

8.提升“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气象保障服务。立足武陵山片区重要经济中心和渝东南中心城市定位,进一步集聚和完善渝东南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功能,建设黔江区域应急气象保障中心,争创渝东南武陵山区生态气象服务中心。强化中国峡谷城、阿蓬江“一江两岸”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带等建设的气象保障,做好乌江画廊旅游示范带和武陵山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的气象服务保障。(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文化旅游委、区农业农村委)

9.强化武陵山区综合交通枢纽气象保障。推进道路交通领域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示范工程,强化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安全运行气象保障,为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服务。(区气象局、区发展改革委、区交通局)

(四)建设乡村振兴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活富裕要求,推进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智慧农业气象保障行动,提升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10.提升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围绕产业兴旺,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开展重要粮食生产、蔬菜保供基地精细化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强化农业领域气象防灾减灾,依托农业气象大数据精细化智能服务平台,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直通式”服务。加强烤烟、蚕桑、脆红李、猕猴桃等特色产业发展气象保障,持续推动优质气候农产品品牌建设,助推质量兴农和品牌强农工程,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区气象局、区农业农村委、区乡村振兴局,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11.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动渝东南人工增雨防雹试验基地建设,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布局,强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安全性、智能化建设。加大重点粮经作物区域、重要农事季节的人工影响天气抗旱防雹作业力度。(区气象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委,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体系。落实气象服务生态良好要求,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体系。

12.强化绿水青山气象保障。围绕筑牢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气象观测系统,服务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强化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气象保障。建立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监测预警系统,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气象服务能力。围绕污染防治行动,推进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数据共享,提高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能力,强化突发大气污染扩散应急气象保障,提升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合理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助力生态修复与治理。深度挖掘自然山水、气候等资源优势和价值,推动黔江生态产品开发和价值转化。(区气象局、区生态环境局、区发展改革委、区农业农村委、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区水利局、区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13.积极发展气候经济。完善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气候资源的制度体系。建立生态气候资源大数据,探索立体气候资源经济价值评价和核算体系,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新路径。加强“中国清新清凉峡谷城”品牌宣传管理,创建国家级气候养生旅游示范区,培育更多优质气候品牌,打造气候宜居宜游示范基地和特色气象景观景点,持续推动气候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区发展改革委、区经济信息委、区文化旅游委、区生态环境局、区气象局,有关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健全气象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统筹推进新发展阶段气象现代化建设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协调和领导。

(二)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保障体制,建立健全稳定的气象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机制,将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黔江区“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三)增强人才支撑。完善气象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机制,将气象人才培养纳入我区人才工程予以支持,加强气象灾害防御队伍建设,促进气象干部人才横向交流。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