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下沉如何攻克工业软件挑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倪雨晴 深圳报道

工业互联网和制造业的结合正进入新阶段。

“目前工业互联网进一步下沉,过去几年大家谈论的焦点是怎么做平台化、标准化,现在逐渐地意识到必须要再进一步地下沉到场景中,(用软件)实现平台的价值,然后才能真正释放制造业的潜力。”近日,TCL实业副总裁、格创东智CEO何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说道。

同时,随着工业互联网深入各个产业,解决方案也更加垂直化,“过去几年国家大力推数字化平台,现在开始推动垂直行业平台的培育,国内各地发展的基础差异太大,行业和子行业之间标准体系的统一确实有难度,”何军谈道,“围绕重点子行业,把平台做的更深是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趋势,格创东智也一直在谈工业互联网通行解决方案。”

目前格创东智聚焦泛半导体、新能源、3C电子等领域,并且计划更进一步,加强产业链合作和工业软件的投入。在近日的中博会期间,格创东智与泛半导体主要软件厂商AIM、上扬软件、哥瑞利、喆塔、微迅共同发起了“泛半导体先行者携手计划”,联合为泛半导体制造企业提供更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希望联合上下游做半导体行业的软件本地化自主创新。

工业软件“硬骨头”

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群雄并起,而制造业出身的一众企业格外受关注,因为工业互联网需要与工业紧密结合,拥有制造基因是天然的优势。从国外的西门子,到国内的TCL格创东智、工业富联、美的、三一重工等,均是在已有的工业基础之上,形成解决方案,并对外输出智能制造的能力。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对工业互联网领域的支持不断。2021年7月份以来,工信部等部委密集发文《工业互联网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1版)(征求意见稿)》等,进一步强调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大力推动自主可控工业软件推广应用,提高企业软件化水平。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培育100个以上具有行业特色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7300万台。

随着政策加码,市场逐步往前推进,而工业互联网的升级并非一蹴而就,这涉及到一整套智能化、数字化体系的变革,讲究的是软硬件的结合,其中工业软件就是突破的难点。

何军就说道:“我们在深耕半导体的时候发现,(工业互联网)深入行业确实非常难,其中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这不仅仅在平台层面,而是必须要去做核心的整体工业软件,必须能够往业务端、支撑端拓展,要有能力去理解业务的个性化需求,才能真正地用新的架构去改造制造业。”

工业软件被称为工业制造的“大脑”和“神经”,按用途可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管控类、管理运营类、嵌入式软件类,还有目前兴起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类。其中,研发设计类的CAD、EDA、CAE等高端工业软件领域技术壁垒高,国内的短板最为严峻。

对于工业软件的国产化现状,何军告诉记者:“最高端最难做的可能是12英寸晶圆厂,它的工业软件国产化不到5%,这个比例在8英寸、6英寸厂高一点,液晶面板领域,以TCL华星为例,和格创东智的深度合作下,国产化推动得比较彻底,今年可能做到90%,只有小家电等离散制造业使用国产软件的比较高,比较容易做到。”

国内工业软件风起

工业软件突围并非易事,但是国内的产业环境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国内工业制造体系日渐雄厚,自主工业软件需求增加,形成了的工业软件的培育基础;另一方面,在重视产业链安全的背景下,工业软件迎来发展机遇。

在何军看来:“产业链安全的整个命题不是为了国产化而国产化,其实是去释放制造业本身的潜能,推动制造业去做自主创新。过去可能大家的心态都依赖于国外的厂商,不管设备上软件上,但是如果想再做深层次的改革提升,需要有自主能力,在做本地化自主创新过程中间必然要培养自己的能力,然后也会推动中国很多的小软件厂商的出现。”

对于企业而言,最直接的动力是创新带来经营的降本增效。何军举例道,比如以往用国外的产品,需要收取非常高的溢价,每年还收高额的运营费用,任何的软件改动都要从国外派专家,这对于中国工厂而言压力非常大,需要支付很高的运营成本。此外,当公司想做更多分析、工厂有小需求,希望快速响应的时候,也需要对国外公司支付高昂的费用,并且可能要三个月之后才能做出来,但是对于工厂而言,时间和金钱的成本都很高。

可以看到,在制造的过程中,企业在软件层面存在诸多痛点,本地化软件支持的需求也十分强烈,而以格创东智为代表的公司,正在投入工业软件的研发中,欲帮助中国企业提供本地化软件服务,为企业节省成本,提升效益。

“在做本地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培养了人才,另一方面把软件打通后,更加开放,在做二次开发、对业务需求响应的时候,可以非常迅速,可以把6个月的项目周期缩短到1个月,成本可以从千万级缩到百万级,对企业具有高价值。”何军说道。

当然,工业软件、工业互联网的发展还需要长时间的培育和积累,人才、生态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投入。此外,何军还指出,产业前行还要注重硬软融合、IT和OT真正的融合,必须要深入了解设备、开发更多软件算法,进行深层次的变革。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