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中秋、国庆“双节”消费旺季,北京、江苏、湖北、山西等多地相继发放消费券,力促消费回暖。
从中秋小长假各地实践来看,旅游、购物、娱乐等消费市场掀起了一波“热潮”,内需复苏动力充沛。中秋节期间,北京市商务局重点监测的百货、超市、专业专卖店、餐饮和电商等业态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26.6亿元,较2019年增长6.3%。江苏省商务厅对全省重点商贸流通企业的监测和初步统计,中秋小长假期间,江苏省消费品市场累计实现销售额约5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5.6%。
旅游方面,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中秋节假期全国累计国内旅游出游8815.93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恢复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87.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1.49亿元,按可比口径恢复到2019年中秋假期的78.6%。
A股市场方面,“双节”消费气氛带动下,消费股资金回流明显。9月24日,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大消费板块反弹,海天味业、千禾味业、品渥食品等个股涨停。酿酒行业涨多跌少,泸州老窖、金种子酒等涨幅超过5%,贵州茅台股价一度大涨5%。
惠民消费券“返场”
作为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促消费、扩内需、保增长重要手段的消费券,在今年中秋小长假期间再次登场。
9月10日,南京市宣布,为积极贯彻落实江苏省政府“苏政30条”关于鼓励发放消费券的举措,南京市在中秋、国庆期间分三轮发放消费券,消费券主要包括商场超市消费券、餐饮消费券和锦鲤消费券三种形式。
9月16日,第一轮南京消费券在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美团(大众点评)、抖音5家互联网平台发放,每个平台每人每轮能抢1张20元的商场超市消费券或一张50元的餐饮消费券,第一轮每人最多能抢到5张券。
适逢中秋小长假,在消费券的带动效应下,南京都市圈的消费热情被点燃。位于中华第一商圈的南京新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南京市的秋季消费券来得非常及时也很有必要,特别是在秦淮区叠加消费促进月和购物节的双重利好,消费券给新百百货业务带来了客流,也带来了业绩。中秋小长假新百南京中心店的业绩同比增长33%,商场客流也已经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为支持零售、餐饮消费,释放消费潜力,湖北省首次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实施大规模消费券促销费活动。9月17日晚,湖北消费券正式发放,首批消费券一上线就被秒光。不少商家还在消费券的基础上,推出不限消费券种类、不限抢券平台、不限使用时段的“三不限”优惠。
湖北省商务厅监测数据显示,在消费券的助推下,武汉市8家大型企业的营业额同比2019年实现明显增长。9月19日至9月21日,湖北省大中城市33家零售类样本企业销售额达13.16亿元,同比增长1.11%。
昨日,南京市第二轮消费券已开抢,9月30日,第二轮湖北消费券(普通券)将开抢,国庆黄金周期间,惠民消费券还将持续释放消费潜力。
消费回暖内需潜力不断释放
“当前消费券的发放有两种思路,一种思路是发放给需求收缩的行业,比如影院、旅游业等等,因为疫情期间这些行业比较困难;另一种思路是发放餐饮和商超的消费券,这些领域使用频次高。从我个人来说的话更支持后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消费券面向中秋国庆,拉动国内消费,促进商品流通,扶持企业发展,在刺激经济层面是最为直接的,而且大多数消费券都面向商超和餐饮,是有一定刚性的需求,所以消费券使用频次较高,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9月22日,苏宁易购发布的《2021中秋消费大数据》显示,中秋小长假消费呈现出四大趋势。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线下实体消费逐渐回暖,品质消费进入新一轮迭代期,懒人经济、三胎经济、县域经济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
中秋小长假期间,线上消费同样火爆。据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上海)监测显示,9月18日至9月20日,上海线上消费金额181.0亿元,同比增长16.5%。
“尽管今年出口形势良好,相较正常年份实现了一定的增长,但国际环境千变万化,出口要保持持续平稳的增长相对比较难。从数据监测可以看到,消费对整个经济总量的贡献占到了六成以上,国内的巨大消费市场反而是最重要的,从各地推出的一系列措施,我们也深深感觉到了促进消费的力度。”艾媒咨询集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张毅认为,“从整体来看,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都在上升。过往其实有一些消费力是没有释放出来的,随着国庆、双11等一系列黄金消费时段的到来,内需市场会被大幅度拉动,整个消费的频次和档次都会有一个比较好的成绩。”
距离国庆黄金周还有不到一周时间,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16点,十月一日大盘预售票房3012万元,已开场次16.35万场。同程旅行9月23日发布的《2021“十一”黄金周旅行趋势报告》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全国国内游人数将达到6.5亿人次,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八成以上。国庆黄金周又将掀起一波消费热潮。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