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及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每年服务群众超100万人次……
全市年开展文化进万家惠民活动200余场次……
资阳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为安岳石刻保护加上了制度“保险”……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立足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以持续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赋能资阳市民新生活。
以人为本
丰富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以前荣家沟村世世代代都主要以捕鱼为生,这些渔船、虾筢、笆笼、蓑衣全是村民家中的老物件,承载了很多的回忆……”在乐至县石佛镇荣家沟村“湖畔云家”村史馆,5组村民陈洪琼兴奋地告诉记者,她从来没想到,家中这些不起眼的农具家什能够作为展品供游客参观。
荣家沟村距离乐至县城28公里,蟠龙湖碧水环抱,地理环境优越。为深入挖掘当地文化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发展,2019年,荣家沟村以蟠龙湖生态旅游资源为引,以当地农耕文化为媒,在全市率先建立起了80平方米的村史馆,广泛发动当地村民收集展示川中民风民俗的老物件,记录荣家沟村的历史变迁。如今,这间承载着回忆和乡愁的村史馆有大大小小100多件物品,开馆至今,已接待游客超过5万人次。
规整的课桌椅、玲琅满目的图书、内容丰富的文化展示墙……这是记者在荣家沟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看到的场景。该中心集乡村网络课堂、乡村书屋、文化活动室等功能于一体,为当地村民免费提供图书借阅、5点钟儿童课堂等服务。同时,组建起坝坝舞队,每年定期举办趣味运动会、丰收节、亲水节等地方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荣家沟村的公共文化服务只是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一个缩影。据悉,目前,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4个、文化馆4个、纪念馆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89个、城市社区文化活动中心4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964个,已建成覆盖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同时,建有乡村史馆5个、非遗展示中心2个、非遗传习基地6处。市博物馆正在加快建设,市图书馆迁建、市美术馆新建项目已启动前期准备工作。
以智扩面
延伸公共文化服务触角
公共文化服务,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重点和难点也在基层。为加快建设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从去年底开始,市文广旅局围绕大力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相继启动了直播教室、数字文化体验厅等项目建设,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市、县图书馆、文化馆与乡镇、社区、学校、企业、部队、机关建立起了分馆和服务点31个,打造全民艺术普及新模式,让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延伸到基层,满足不同群体文化需求。
继在省内率先实现与成都图书馆通借通还之后,市图书馆与市人社局还共同推进社保卡借阅服务,在社保卡中植入图书借阅功能,实现了市民持社保卡均可在主城区范围内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及分馆免押金借阅、归还图书。同时,与成都市、重庆市大足区联合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合作和文化艺术交流,打造“成渝地·巴蜀情——资足常乐”公共文化品牌,实现了图书资源共享、文化活动共办、文艺作品互展等功能,持续向外输送本地文化资源,展示资阳文化魅力,不断扩大资阳文化品牌影响力。
目前,全市所有公共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社区)综合文化站及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均已实现免费开放,并结合群众需求开展错时延时服务,每年服务群众超100万人次。
以质取胜
提升群众精神文化品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期待,就必须提供更为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我市围绕“长寿之乡”“石刻之乡”“柠檬之乡”“陈毅故里”四张名片,打造了“一县一品”特色品牌活动,形成了雁江农村文艺调演、安岳柠檬节、乐至田园诗会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活动品牌。同时,围绕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村晚、千龙千狮闹新春、万人赏月诵中秋等传统文化活动;围绕文化惠民乐民,举办蜀人原乡文化大讲堂、市民艺术大课堂、百姓舞台坝坝宴、文化进万家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2020年,全市共开展文化进万家惠民活动200余场次。百姓舞台坝坝宴于2018年、2019年纳入文旅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百姓大舞台品牌项目。
在大力聚焦文艺精品创作方面,市文广旅局不断激发群众文化创造力,增强文化发展内生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创作文艺作品1000余件,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余件,参加省级以上展演展览200余件。现代京剧《陈毅回川》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现代川剧《青年陈毅》被评为第二届四川艺术节优秀舞台剧目并被纳入四川省2020-2022年度重点剧目规划,曲艺类作品《柠檬颂》入围文旅部第十八届群星奖复赛。2020年,群舞《山的记忆》、美术作品《后山归耕》《筑梦乡村》分别荣获四川乡村艺术节群众文艺作品比赛舞蹈类第二名、美术类第三名。
以法促保
永葆文化遗产千古容颜
文物是国家历史的沉淀,凝聚着中国古人的劳动和智慧。据悉,全市共有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13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6处,共有2911套(5694件)国有馆藏文物。其中,在“中国石刻之乡”安岳就有国省文物保护单位40处。
安岳石刻起于南北朝,盛于唐宋,以“古、多、精、美”的摩崖造像著称于世,是中国古代雕刻的又一伟大宝库。这里有世界最长的左侧卧佛、唐代最大的道教石刻群、五代最集中的石窟群以及“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等,常年吸引着天下游客探古寻秘。
石窟文化虽经久不衰,但安岳石刻却因种种因素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点多、面广、分散也导致对安岳石刻的保护面临诸多难点。“加强安岳石刻保护刻不容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文旅部门等先后多次提出立法建议,并最终于2018年启动了《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的起草工作。”市文广旅局文博科负责人李纪介绍说。
2019年2月1日,《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正式施行,成为资阳首部地方性实体法规,为安岳石刻保护加上了制度“保险”。
“通过立法和这些年实施的文物保护工程,安岳石刻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一定程度的修复,大家文物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希望它能在我们这辈人手中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让后人能亲眼目睹到安岳石刻风彩,感受到古人的匠心和智慧。”李纪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今,资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蓝图已经绘就,步入“十四五”,我市将从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强化公共文化投入保障、夯实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全媒体记者 贺紫涵 于一波)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