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条受到持续影响,物价飙升、生产中断、收货延迟等等。
近日,美国肯德基曝出鸡肉产品供应不足的消息,可事实上,“无鸡可炸”的不只是肯德基,麦当劳、星巴克等许多知名快餐连锁企业都面临着原材料供应短缺的问题。
食材短缺,肯德基在美国“无鸡可炸”
芝加哥的一家快餐厅内,老板尼克正在为食材发愁,清单上三分之二的食材都供应不足,这令餐厅的运营愈发艰难。
美国芝加哥某快餐厅老板 尼克:供应链混乱,运输费用高昂,现在出现了一种消费缩水。
食材紧缺,价格上涨,喜爱的食品接连下架,类似的情况在一些大的快餐企业也时常上演。近期,美国肯德基表示,因无骨鸡肉供应不足,决定暂时取消该产品的广告宣传。此外以“炸鸡翅”闻名全美的快餐店Wingstop,近日因为鸡翅大量缺货,而不得以开发新的鸡腿产品做替代。
美国快餐连锁企业Wingstop首席执行官 查理?莫里森:我们觉得这是一种推出产品的新方式,它和我们传统的方式不一样。
最新数据显示,美国8月份禽类供应量同比减少20%;牛肉储备同比下降7.7%;猪胸肉储备同比减少44%,降至2017年以来最低水平。
最近,美国还闹起了“蟹肉荒”,9月蟹肉价格上涨至每磅50-60美元,个别电商售价甚至高达121美元。远高于过去五年19-30美元的均价区间,暴涨约590%。不少餐厅因此直接下架了蟹肉餐品。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宋华:新冠疫情暴发之后,基本上耗尽了美国所有的肉类的储备。供应链的中断,就会导致这种肉类的供应商在对肉类(价格)的操纵。
如今在全球快餐业很多餐品的供应都不容乐观。9月11日香港麦当劳宣布暂停供应脆香鸡翅。近期英国已有1250家麦当劳门店宣布暂停奶昔的销售。
在奶茶爱好者心目中,没有珍珠的奶茶缺乏灵魂,可如今珍珠也难逃短缺的命运。欧美奶茶里的珍珠原料几乎完全从亚洲进口,但由于运输滞后,半年来珍珠奶茶一直在美供应紧张。
美国某茶饮企业创始人 陈斌:如果你看到奶茶没有珍珠了,不要生气,这是全国性的问题,大家都在做最大的努力。
此外在美国供应严重不足的产品还包括熏肉、吐司和椰子水等;英国则直接出现了面包、肉类短缺的情况。在亚洲,全球第二大咖啡出口国越南因疫情限制出口,今年全球咖啡价格已大涨约50%,为5年来最高。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宋华:我个人觉得还是逆全球化的问题,大家都在依靠国内的产业链来支撑,这个过程当中必然它的供应链里波动性会进一步放大。
焚活猪、倒牛奶…
用工荒冲击全球食品产业链
一边是餐厅、超市食材严重短缺,另一边,在农产品(000061,股吧)的生产端,英国的10万头生猪却要面临被焚毁的命运。为什么看似如此矛盾的场景正在同时上演呢?
英国每周有20万头生猪被送到屠宰场,如不能及时屠宰,就只能销毁,因为生猪饲养成本很高。但目前英国屠夫缺口巨大,约占15%。屠夫危机若无法解决,近10万头活猪将惨遭被焚毁的命运。
英国农场主 费格斯?豪伊:如果屠宰场不能屠宰这些猪,我们自己的供应链就会受影响,因为每周都有小猪出生。
过去两个月里,英国所有主要加工商的屠宰量都减少了25%。目前,英国本土约有8.5万头活猪积压,且每周还会增加1.5万头。
近日,由于缺少卡车司机,在英国牛奶主产地,一些奶农面临着不得不将鲜奶倒掉的窘境。而英国著名烤鸡快餐连锁店Nando’s因没有司机运送食材,几乎无鸡可烤,今年已被迫暂停约70间分店的营业。
目前英国已出现约10万卡车司机缺口。英国高端超市维特罗斯(Waitrose)近日表示,其向卡车司机提供的工资已超过该企业高管。
英国批发经销商联合会首席执行官 詹姆斯?比尔比:我们需要鼓励人们来餐饮业工作,同时我们需要大量的季节性签证来弥补人手短缺。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宋华:英国在脱欧之后,无法去更广范围地去调动全球的或者欧盟的整个资源,来解决你的产业链的问题。
在销售端,缺人状况同样普遍。近期美国俄勒冈州梅德福市一家麦当劳公开呼吁十四五岁的孩子前去打工。
美国某麦当劳餐厅经理 克里斯?派克:我们非常缺少员工,我们把招聘年龄降到14岁,这样我们能招聘到更多的人。
之前,俄亥俄州一家汉堡王餐厅也曾向十四五岁的孩子发出工作邀约。但是根据统计,正常情况下美国快餐业就业人员平均年龄是27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张茉楠:美国联邦政府在去年以来,大规模的经济纾困计划,现在的失业补助或者救济金几乎是美国最低工资的两倍左右,所以他们宁可拿着失业救济金,也不愿意更多去寻求工作。
在越南,因疫情造成劳动力紧缺,不得不调集军队协助农民收割水稻;在巴西,罗布斯塔咖啡豆因缺人采摘,今年收割完成的日期比往年推迟了一个月。从采摘到屠宰,从运输到仓储、从后厨到前台,全球多个国家的食品产业链,缺人的情况四处可见。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张茉楠:如果疫情跟人类长期共存的话,这些食品行业可能就会面临长期的结构性冲击,特别是这些劳动密集型的冲击。
编辑|段炼 杜波
校对|何小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每日经济新闻(博客,微博)。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