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揭晓:14人、150项成果获奖

  央广网北京9月25日消息(记者黄玉玲)9月25日,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在中关村论坛上揭晓,14位科学家、150项成果获奖。获奖者围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突出贡献中关村奖是北京市科学技术的最高奖。获奖者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邵峰在病原菌毒力机制、抗菌天然免疫、细胞焦亡以及肿瘤免疫领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开辟了炎症性细胞坏死研究的新方向,为肿瘤免疫治疗药物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获得新提升

  

  基础研究类获奖成果数量较往年大幅增加,数量占比从9.7%提升至23.3%,在脑科学、单细胞组学、病毒学、云边协同、硅基光电子、低维材料等前沿领域涌现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进一步提升了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引领性和影响力。

  

  “脑网络组图谱绘制和验证及其应用研究”项目荣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等人突破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连接信息绘制脑图谱”的新思想,成功绘制出既具有更精细的脑区划分,又具有亚区解剖与功能连接模式的全新脑网络组图谱,比现有脑图谱精细4到5倍,为脑认知、脑疾病和类脑智能的研究提供新范式,得到国际同行广泛引用,被评价为“脑图谱绘制的新篇章”。

  

  高精尖产业发展形成新局面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双引擎驱动的高精尖产业创新能力厚积成势。高精尖产业相关获奖成果有132项,占比88%,以高精尖为代表的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北京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

  

  “神经网络机器翻译核心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王海峰等人突破了产业化翻译、多语言翻译和机器同声传译等瓶颈,研发了高质量、低时延神经网络机器翻译系统,在系列翻译产品中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成果服务40多万企业和个人开发者,每日全球翻译量超千亿字符,近三年经济效益超20亿元,提升了我国机器翻译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疫情防控凝聚新力量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大战大考中发挥重要作用。获奖成果涉及新冠病毒感染机制研究、“北京健康宝”、AI辅助医学影像诊断、AI红外测温、AI识谣、新冠筛查系统等,在疫情防控各类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科技支撑。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肺癌/肺炎早诊早治的创新体系建设及推广应用”项目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推想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陈宽等人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疗服务,通过分析完整的胸部CT医学影像,实现肺癌及新冠肺炎的早发现早诊断。开发的新冠筛查系统在武汉同济医院、中南医院、雷神山医院等上线使用,辅助医生快速诊断及量化评估,提高了疑似病例筛查、确诊病例诊断与疗效预后评价的速度,推动了“AI+医学影像”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


拓展阅读:

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详细获奖名单


  责任编辑:宫在芹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