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8000万名专业技术人才评职称迎来新改变

9月以来,许多地方陆续启动今年的职称评定工作。而《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也于近日印发,这标志着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已全部出炉,职称评定工作由此开启新的篇章。记者在人社部官网上了解到,我国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已近8000万。对他们而言,职称制度改革举措将为评职称带来新变化。

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才学术技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职称制度对于激励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客观、科学、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2016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将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

9月3日,人社部发布消息称,《关于深化实验技术人才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已于近日印发。指导意见指出,对于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将不再作论文、专利数量的硬性要求。至此,包括中小学教师、高校教师、医护人员等在内的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指导意见全部出炉,历时五年的职称制度改革重点任务已完成,这是现行职称制度实施多年以来,首次进行的全面系统的改革。

记者通过梳理发现,针对不同行业的特点,27个职称系列的改革探索实行考试、评审、考评结合、面试答辩、实践操作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健全制度体系方面,有的放矢的完善专业类别、健全职称层级建设,为包括会计、工艺美术等11个系列的专业技术人才增设正高级职称。

“本省在几年前就增加了正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定),我已经是副高级工艺美术师了,正高级是下一步的目标。政策在全国正式开始推行,能感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这一举措也会激励我们不断打磨技艺。”有从事工艺美术相关工作的广东网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

不仅如此,在历时五年的职称评定大调整中,新兴职业被不断纳入职称评价范围,新增了快递工程、运动防护师、动漫游戏等13个评审专业。

“种种突破性的安排,旨在建立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制度。核心目标是从申报上打破身份、档案等制约,畅通各类人才职称申报渠道;从评审上减少条条框框,让干得好的人能评得上,真正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造的巨大潜能。”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副司长刘冬梅表示。

以实绩论英雄

为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价值导向,对于高等学校教师和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此次职称制度改革明确,要规范学术论文指标的使用,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学校和科研机构的实验技术人才的职称评定,也将不再作论文、专利数量的硬性要求。

“当我还在读研的时候,导师就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你工作之后,评职称不会看你一年做了多少手术,而是看你手握几篇SCI,有多少课题。入行之后,也了解到业内也确实不乏因为把主要精力放在临床上,无暇顾及论文,科研成果不多以致评职称难的情况。所以对于我来说,也一度不知道该怎么取舍。相信对于很多同行来说,职称评审改革的意义都是巨大的,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回归岗位需求。”吉林长春一名公立医院医生对记者表示。

“五唯”的职称评定倾向长期存在,以致花钱买论文等学术造假事件时有发生。一位南方地区985高校的青年教师也对记者表示,职称制度改革有利于净化学术氛围,减少恶性竞争,回归教学本位。

在高等学校的职称评定方面,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多地启动新政策,为不少常年坚守教学一线的教师打通晋升通道。例如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20年的职称评审中,没有足够“达标”论文的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师裴金萍凭借多年来全身心扑在教学一线所创造的成绩,晋升为教授;该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石宝峰由于积极建言咨政,撰写的咨政报告写入国务院相关文件,也被破格晋升为教授。

让理想照亮现实

在对职称制度改革叫好之余,如何确保政策顺利落实,也成为不少专业技术人才的关注焦点。

“职称评定是由单位自主组织评审的,如果论文不再是硬性要求,是不是可能会有更多无形的,诸如人情关系等的标准出现?”有受访对象表示质疑。

“现在很多高校都在实行‘非升即走’政策,也就是在合同规定的几年内,必须通过副高级职称的评定,否则就要离开。但要达到副高级职称的评定标准,基本都必须要在SCI期刊上发表几篇论文。如果论文的硬性标准取消了,也希望能够加强监管,让大家能够公平竞争。”上述青年教师对记者表示。

对此,了解到,有关部门将加强职称评审工作全过程的监管。以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为例,对于因评审工作把关不严、程序不规范,造成投诉较多、争议较大的高校,责令限期整改。对整改无明显改善或逾期不予整改的高校,暂停其自主评审工作直至收回评审权,并进行责任追究。对于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将实行职称评审公开、公示制度,落实政策公开、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建立职称评审巡查制度,建立复查、投诉、倒查追责机制,加强对自主评审单位的监管,对不能正确行使评审权、不能确保评审质量的,评审权予以收回。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