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张丽霞 见习记者秦至)“水下目标检测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学术热点,对于军事活动、资源勘测、水产养殖、海洋噪声污染保护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昨日,在全国水下机器人大赛开幕仪式上,大连理工大学校长助理罗钟铉说,随着赛事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对推动和拓宽水下机器人和水下目标检测领域的研究产生巨大的引领作用。据了解,大连具有发展水下机器人产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备率先成为全国浅海轻型敏捷机器人设计、研发和产业孵化基地的先发优势和科研基础。
记者了解到,大连海岸线长度2211公里,占全国1/10,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渔业资源,涌现出一批国内大型渔业企业。经过多年发展,长海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洋牧场,受海洋气候影响,空气温和,昼夜温差较小,无霜期长,达220天左右,适宜的环境有利于各类水下机器人试验和评测。因此,抓住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促进人工智能与大连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技术创新与大连海洋经济模式转型,以水下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与海洋“蓝色粮仓”产业有机结合,将形成大连新的经济增长点。除了地理优势外,大连在发展水下敏捷机器人方面也有着坚实的基础,拥有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在内的多所从事水下机器人研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在连高校及科研机构紧紧抓住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大力推动水下机器人领域发展的契机,积极构建“官、产、学、研”结合新模式,围绕水下机器人等海洋装备自动化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问题开展协同创新。
此外,大连理工大学依托校企水下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建立大连市水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在此基础上,谋划建设水下机器人研发与评测中心,整合国内高校及优势产业资源开展水下机器人相关高水平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培育可产业化技术成果。大连海事大学目前也已自主研发10款水下机器人,于国内外水下机器人大赛中获奖20余次,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交通部、辽宁省、大连市及企事业单位委托科技项目等近60项。大连海事大学教授付先平说,随着水下机器人抓取大赛的推进,过去5年水下机器人相关技术已取得较大进步。机器人稳定性、机器人抓取效率已得到普遍提升,全国水下机器人研究顶尖团队也建立了稳固的合作研发机制,为水下机器人真实场景应用提供了研发、合作基础。此外,当前机器人的性能相较于几年前已极大提升,单位时间内抓取数量也逐步逼近潜水员,在不远的将来会彻底替代传统海产品捕捞从业人员。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