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经信软件﹝2021﹞12号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经济信息委,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经信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21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以下称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是智能化时代的基础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格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量子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时期。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契机,加快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是重庆实现“两地”“两高”目标的关键路径,是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选择。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软件产业发展战略,促进我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重庆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年至2025年,展望至2035年。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迅速,软件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4.28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16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率达13.8%。重庆市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软件产业呈现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软件产业发展,多次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软件信息服务业,市政府连续三年将“培育壮大软件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市先后出台《重庆市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8—2020年)》《重庆市软件服务业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重庆市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2年)》等政策。建立软件产品首版次保险补偿制度,健全产业统计信息共享机制,严格落实软件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二)规模效益快速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年均增速18.3%。2020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2008.2亿元,同比增长17.1%;其中,软件产品、信息技术服务、嵌入式系统软件、信息安全等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6.7%、18.8%、11.2%、11.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5%。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以下称信创产业),建成重庆信创适配测试中心,成立重庆市信创产业联盟。积极推动国际电子商务交易认证发展,累计服务认证结汇商户3万余家,认证金额超120亿美元。
(三)产业集聚效应凸显。积极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创建试点工作方案,达到创建试点入围要求。中标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智能终端关键软件协同攻关与推广体验中心项目。成功争取合川网络安全产业城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称号。出台《重庆市软件产业园认定管理办法(暂行)》,2020年首批认定两江软件园、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软件园、重庆高新软件园为重庆市软件产业园。全力提升园区影响力,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永川大数据产业园先后被中国软件行业协会评为“中国最具活力软件园”。截至2020年底,全市重点园区累计建成核心载体面积超600万平方米,产业规模占全市规模约75%。
(四)企业实力显著提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签约落地腾讯、百度、华为、中国电子等重大项目超50个。加强名企名品培育,出台《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先后征集发布重点软件企业、重点软件产品、首版次软件产品、5G相关软件产品等名单,部分企业和产品在行业细分领域优势显著。累计推动1800家软件企业纳入产业运行监测系统。全力服务新冠肺炎疫情抗疫工作大局,征集发布两批《疫情防控软件产品和方案参考目录》供企业免费使用。2个项目获评工业和信息化部2020年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
(五)产业生态持续优化。积极争创国家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积极建设市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和市级软件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推动建立两江软件与数字经济产业学院,认真组织开展软件水平考试。截至2020年底,全市软件从业人员约20万人。加强重庆市软件测评中心、软件开发云平台等机构能力建设,在全国率先成立软件正版化服务中心。“十三五”期间,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数年均增速超过20%,通过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评估、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认证、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数据服务企业能力评估(DSCA)、ISO27000信息安全认证、ISO20000信息技术服务认证等企业约1100家。举办首届重庆市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第十一届中国国际软件质量工程峰会、首届CCF中国软件大会、全球游戏产业创意创新论坛等,产业发展氛围空前浓厚。
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市软件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纵横比较,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区县领导干部对软件产业认识不足、了解不深,在企业引进培育上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思想观念有待加快转变。二是缺乏总部型、平台型及从事底层技术研发的龙头软件企业,现有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三是园区存在发展思路不清晰、同质化竞争、资源集聚度不高等问题,同时在基础配套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园区市场化运营等方面与国内知名软件园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区县之间存在“互挖”知名企业现象。四是产业融合有待加深,软件产品、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出来,制造业企业通过软件技术推动转型升级的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在采购投入上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五是软件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存在人才外流现象,企业普遍缺乏高层次的系统架构师、项目总设计师,以及大量的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和项目管理人员。“十四五”期间,重庆将着眼软件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实际,对标对表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及趋势
(一)发展环境。
1.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带来不确定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软件产业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其在国家军事安全、经济安全和信息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愈加紧要。同时,面对过度的知识产权限制,我国软件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重庆作为全国老工业基地之一,在汽车摩托车、高端装备等领域对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依存度较高,软件企业又多为劳动密集型外包业务,国际贸易新格局对软件产业发展带来很多不确定性。
2.经济“双循环”推进产业发展提速。新形势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客观上要求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推进科技、产业创新,培育更多的增长点、增长极。重庆是国家定位的重要中心城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享有“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利好政策,已建成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中新国际数据通道、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顶级节点等信息通信枢纽,具备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战略优势。同时,近年来深入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巨大内需潜力将有利于推动软件产业快速发展。
3.新一轮产业变革驱动行业高质量转型。我国软件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产业规模、创新能力、两化融合、产业集聚上取得显著成效,培育出一批国际知名独角兽企业,但整体上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大多数企业主要承担低端的、非核心的环节,面临“劳动密集”的困扰。国产操作系统、数据库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不足5%,研发设计类工业软件80%以上依靠进口,底层开发工具、测试软件等几乎全部由国外企业垄断。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软件在开发场景、编程语言、软件架构、开发工具、开发模式、交付形式等各个方面均面临巨大变革,软件产业亟需加速技术再造、业务重组与组织变革。
4.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2020年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同时为成渝地区软件产业发展带来重大历史发展机遇。总体上看,成渝地区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迅速,产业实力雄厚,生态环境良好,市场前景广阔,并且软件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初步发展成为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之外的全国软件产业发展重地,行业影响力逐年提升。“十四五”期间,重庆应立足实际,紧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机遇,积极思考谋划,联合四川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力争建设成为全国软件产业发展高地。
(二)发展趋势。
1.“软件定义”开辟经济增长新动能。“软件定义”是信息化发展的新标志和新特征,不断引领新兴信息技术创新,催生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加速各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升级。在信息技术领域,软件定义网络(SDN)、软件定义存储(SDS)和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DDC)等技术改变传统模式,实现“硬件资源的虚拟化”和“管理任务的可编程”,驱动技术快速进步。在服务业领域,“软件定义”以数据为支撑元素,催生出分享经济、平台经济、算法经济等众多新型网络经济模式,引发居民消费、民生服务等领域多维度、深层次变革。在制造业领域,以“软件定义”为特征,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以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将引发产品功能、管理流程、生产方式、企业能力和商业模式的深刻变革。
2.软件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软件“赋能”“赋值”“赋智”作用进一步凸显,与各行业、各领域的融合创新和转型应用进一步深化,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以及社会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数字化、平台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新理论、新软件、新算法层出不穷,驱动新型数字产业体系加速成型,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集成融合,推动实体经济发生深刻变革。开放式创新体系不断普及,智能化新生产方式加快到来,平台化产业新生态迅速崛起,新模式、新业态方兴未艾,应用潜能不断释放。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数字政府实现政府治理从低效到高效、从被动到主动、从粗放到精准、从程序化反馈到快速灵活反应的转变。
3.信创产业进入重大机遇期。信创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发展思路进一步明晰,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进入发力期。加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暴发,国内市场需求与全球产能紧缺的矛盾冲突加剧,企业对于本土化软件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猛增,高本土化率的产业需求不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操作系统、芯片设计、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加速布局,深度学习、知识图谱、量子计算等前沿研发领域加大投入,引发新一轮软件技术研发潮,带动研发机构集中突破一大批短板环节,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研发取得有效进展,重点行业应用创新工作深入推进,信创产业链和供应链将进一步提质增效。
4.开源生态建设成为软件产业竞争力提升新路径。近年来,国际开源热潮不断掀起,全球开源项目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开源占据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及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主要市场份额,成为全球新兴技术领域主要的技术路径。我国开源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开源应用逐年攀升,开源项目覆盖底层操作系统、编译器、中间层中间件、数据库、上层前端开发和UI框架等全栈技术领域,以阿里、华为、腾讯等为代表的软件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开源创新生态,逐步形成行业开源协作机制,围绕行业内自发开源的生态输出战略基本形成。随着开源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国内开源软件规模将不断扩大,影响力将持续上升,由开发者、使用者等多方参与的开放式发展环境和创新模式将进一步普及。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新机遇,围绕“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为抓手,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打造一批知名软件园区,构建良好软件产业发展生态,全面建成一流中国软件特色名城,进入全国软件产业“第一梯队”,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中国软件“第四极”。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领,市场导向。进一步强化政府在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应用示范、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引导作用,着力打造高效集聚、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围绕市场及产业发展需求,推动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高关键软件供给能力。
——集聚发展,品牌建设。进一步加强产业载体建设,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和有序流动,提升产业集约化发展水平。着力推进园区与企业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发展氛围,打造重庆软件产业新名片。
——融合应用,示范引领。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推广应用,着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形成软件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应用需求和应用实效导向,积极推行试点示范,以示范应用带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生态打造。健全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创新发展环境,加快推进创新成果研发与产业化。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联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和跨领域价值链拓展,共同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软件产业规模效益大幅提升,集聚发展成效显著,骨干企业量质齐升,产业生态不断优化,软件产业比较优势、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态势良好,全面实现“个十百千万”发展目标。
“个”即成功建成一流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和中国软件名园。“十”即打造十大软件产业集聚区,十大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十家软件上市企业。“百”即培育百家上亿级企业,百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百名软件行业卓越领军人物。“千”即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5000亿元,培育规模以上软件企业1000家以上,引进高端软件人才1000名。“万”即重庆市软件从业人员超过50万人,成渝地区软件从业人员达百万,成渝地区形成万亿级软件产业集群。
——产业规模。到2025年,全市软件业务收入达500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助力成渝地区形成万亿级软件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软件(不含嵌入式)、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六大产业方向业务收入达4000亿元。
——产业集聚。到2025年,成功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和中国软件名园,将“五大”核心产业区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园区,“五大”特色集聚区行业影响力显著提升,重点园区软件业务收入占全市软件业务收入80%以上,新增产业载体面积500万方。
——企业实力。到2025年,全市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家,亿元以上企业超100家,规模以上企业超1000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超10家,在重点领域累计培育100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
——创新能力。到2025年,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新增一批软件领域国家级重点项目,打造十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新增通过相关认证评估企业超1000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件数年均增速超过30%,制修订各级各类标准超150个。
——人才培养。到2025年,软件人才支撑体系持续完善,成功培育百名软件行业卓越领军人物,引进1000名高端软件人才,全市软件从业人员达50万人,成渝地区软件从业人员达百万。
四、重点发展方向
立足重庆产业发展现状与未来产业布局,聚焦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着力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等领域全面发力,推进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优势领域提质增量。
(一)工业软件。依托重庆市良好工业基础与制造业优势,围绕汽车电子、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工业软件集成适配优化,加大行业应用与试点示范力度。面向智能制造关键环节应用需求,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工业软件,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数据中心建设,鼓励开发高支撑价值的工业APP,形成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的工业软件产品和服务。
专栏1 工业软件重点研发方向
研发设计类:围绕汽车电子、轨道交通、建筑测绘等领域,重点突破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CAT)、建筑信息模型(BIM)、产品数据管理(PDM)等工业软件,力争在1—2个细分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生产控制类:围绕支撑服务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新材料制造等产业发展,重点突破工业控制系统、制造执行系统(MES)、制造运营管理(MOM)、调度优化系统(ORION)、先进控制系统(AP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安全仪表系统(SIS)等软件研发应用。加快在冶金、矿山等领域研发布局智能制造管控系统、信息系统、实时监控系统、运行管理系统等重点产品。加快自动化仓库及仓库管理系统等项目建设。 嵌入式系统软件:加强嵌入式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技术攻关,重点推进汽车电子、通信设备、交通监控设备、电子测量仪器、装备自动控制、电子医疗器械、终端设备等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研究应用,推动嵌入式系统软件向高可信性、自适应性、构件组件化方向发展。 汽车软件:推动知名整车企业、重点软件企业加强汽车软件研发,重点突破汽车操作系统、智能座舱系统、智能驾驶系统、智能车控系统、车联网系统、车机互联系统、导航系统等。 |
(二)信息安全软件。围绕“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需求,重点发展网络安全、工控安全、数据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车联网安全、密码算法、安全测试等信息安全软件,着力推动资产识别、漏洞挖掘、病毒查杀、边界防护、入侵防御、源码检测、数据保护、追踪溯源等网络安全产品演进升级,加快发展密码系统及密码器、密码算法硬件实现、电子证书认证系统、安全网关等技术和产品。加快开发完善数据防泄漏、智能加密、数据库审计、数据备份恢复等数据安全功能和工业防火墙、工控漏洞挖掘系统、工控异常流量分析系统等产品。推动先进适用网络安全技术产品和服务在金融、能源、通信、交通、电子政务等重要领域的部署应用。
专栏2 信息安全重点研发方向
网络安全:重点围绕工业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兴应用场景,建设网络安全测试验证、培训演练、设备安全检测等共性基础平台,提升网络攻防靶场、网络信息安全检测等配套能力。加快推进行业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建设,着力提升支撑网络安全管理、应对有组织高强度攻击的能力。加强对车载安全芯片、自动驾驶安全等车联网安全的技术研究。 工控安全: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和态势感知能力建设,针对工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分布式控制系统(DCS)、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SCADA)等易受攻击的领域,重点研发工业防火墙、联合安全网关、工业PC安全防护等隔离和加密认证装置。 商用密码:加强加密算法、数字签名、数字认证、密钥管理等密码产品和访问控制、安全审计、反恶意软件和APT、DLP、ICS防火墙、网络风险监控等网络安全产品的研发,完善商用密码产品检测、商用密码资源支撑服务能力。 |
(三)基础软件。重点围绕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支撑软件、信创软件等基础软件,推动基于自主技术和产品体系的产品研发、测试验证、应用推广。重点布局针对终端产品的操作系统及数据库产品,推动硬件免驱、可信计算、多内核驱动框架、分布式内核驱动框架、抽象内核驱动框架、高性能总线协议、分布式总线协议等操作系统技术研究。重点发展分布式数据库、安全数据库、工业实时数据库、面向人工智能与云计算的高性能数据库系统等技术产品。面向政务、航空、能源、交通、金融等关键领域,在云计算、物联网中间件以及航电系统中间件、移动中间件等新兴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大力推动协同办公软件国产化并加快在党政机关、国防、城市管理等重点行业的普及力度。
专栏3 基础软件重点研发方向
操作系统:面向教育、医疗等通用领域打造安全创新操作系统和相应解决方案,面向交通、金融、电信等专用领域打造高安全、高可靠操作系统和解决方案。 数据库:加快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自研力度,提升国产数据库在教育、医疗、金融领域的兼容适配能力。 办公软件:支持办公软件跨平台、海量数据安全存储、移动办公、多平台网络化办公应用集成,鼓励研发面向党政办公系统、安全可靠办公平台的办公软件及增强优化插件。 信创产业:打造多元国产芯片架构,发展具备高速互联和传输能力的云计算、通用计算和智能计算结合的异构计算。鼓励企业基于多元基础芯片开展计算产业生态建设和业务创新,形成自主全栈计算产品保障体系。开展容器、微服务等云原生技术的创新,围绕云平台技术架构、生态体系建立完善云服务标准体系。 |
(四)行业应用软件。围绕“智慧城市”建设,聚焦党政服务、教育医疗、电子商务、能源环保、交通物流、金融财税、科学研究、检验检测、地理信息等领域,大力发展数字化应用场景的行业应用软件和智慧城市一体化解决方案,推动行业应用软件向服务化、平台化转型,加强智能化软件技术的融合应用。发展面向健康领域的远程诊疗、远程会诊、健康监测、智慧处方等智慧医疗软件,面向数字经济发展的音视频编辑、实时渲染、虚拟拍摄系统、动漫画设计引擎、3D模拟仿真等专业工具软件,面向教育领域的慕课系统、模拟实验、成绩分析、师资共享等智慧教育软件,面向农牧业的农产品追溯、种养殖监控、舆情分析等智慧农业软件,面向企业信息化应用的远程办公、远程会务、智能管理等办公软件。
专栏4 行业应用软件重点研发方向
医疗领域:巩固发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应用信息系统、区域公共卫生信息化。聚焦“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加强相关软件产品在智慧医疗、远程医疗、移动医疗及互联网医疗等的应用。 教育领域:重点支持在线教育软件发展,充分挖掘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新需求,增强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的赋能应用,推动教育服务软件迭代升级。 政务领域:鼓励企业向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集约化发展,提升政务云和数据互联互通服务水平,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公共资金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等产品研发。 |
(五)新兴技术软件。着力发展面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和支撑平台,以及面向各行业企业和终端用户提供设计、开发、运营服务的小程序、快应用等新兴轻量化平台。鼓励大型企业加大新兴技术应用力度,布局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大数据软件、人工智能软件、超级计算软件、区块链软件、云管理软件和虚拟化软件,面向智能制造、车联网、平台经济等特色行业与典型场景打造整体解决方案和集成技术产品。聚焦数字基础好、带动效应强的重点行业,打造行业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技术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前沿技术与工业机理模型融合创新,开发和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工业互联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支持平台型产业、平台型企业发展,着力发展轻量化移动互联网平台,培育平台软件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专栏5 新兴技术软件重点研发方向
大数据:重点发展分布式计算、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数据采集清洗计算等大数据软件。 云计算:重点突破虚拟化、软件定义存储、软件定义网络、网络功能虚拟化、云端资源综合管理等前沿技术,加强大型公有云、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研发应用力度,深化云服务模式创新。 人工智能:重点突破人机交互、通用算法软件、基础算法库、工具链、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框架等人工智能软件,发展AI+工业智能、智慧物流、灾害风险预测、无人机调度、数字精准医疗等软件及应用解决方案。 区块链:重点突破安全隐私计算、链上链下高效协同、跨链互联互通、智能合约审计、数字签名、侧链等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深化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商品溯源、智能制造、版权保护、司法存证等领域的融合应用。 |
(六)信息技术服务。面向重点行业领域应用需求,推动软件服务向行业应用广泛渗透,加快信息技术服务创新,打造以融合创新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服务经济新产业。重点发展微服务、智能服务等服务模式,加快发展面向移动智能终端、智能网联汽车等平台的位置服务、数字内容服务、新型高清视频通信网络服务以及智能应用、虚拟现实(VR)等在线运营服务,加快培育面向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领域技术服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围绕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数字动漫、广告、虚拟现实、游戏CG等数字内容制作服务,数字内容加工、宣发推广、搜索、3D展示等转化服务,游戏娱乐、超高清直播、直播/短视频带货等交互服务。
专栏6 信息技术服务重点研发方向
评测服务:积极构建基于第三方服务机构的评测认证科技产业链,聚焦发展信息系统一体化工程服务、软件与信息安全全向度测试、链条化信创产业服务、智能制造综合服务以及面向数据的咨询评估评测、新兴领域体系化服务。推动软件和信息化项目咨询、设计、建设、验收、运维等环节规范化、制度化。 运营服务:鼓励企业向专业第三方运营和维护服务供应商发展,加大在网络设备管理、服务器管理、应用系统、业务系统等环节的服务能力。 数字内容:支持发展数字内容产品和服务,鼓励发展以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和网络音乐为代表的数字内容创作服务,开发混合显示娱乐、智能家庭娱乐等新兴数字内容消费品,加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软件服务外包:鼓励发展离岸服务、应用产品和行业平台服务等高附加值的软件技术服务外包模式。大力发展高端软件外包服务,加快培育发展网络众包服务、线上到线下(O2O)融合等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 |
五、重点任务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引导重点企业、重点高校、科研机构等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围绕大型工业软件、关键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型平台软件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全力给予支持。支持智能终端软件协同攻关与体验推广中心等机构,围绕产业需求及发展实际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重点企业联合高校、科研机构等承接国家级或市级研究课题或项目,促进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构建完善产业创新体系,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快信创产业发展。围绕芯片研发设计、操作系统、中间件、内容安全、数据安全、应用安全等领域,编制信创产业链图谱,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及发展路径。加快建设重庆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基地,打造信创适配测试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国产基础软件在国有企业试点示范,编制国产基础软件试点示范工作指南,征集发布国产基础软件产品清单。整合政策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引进一批信创产业领军企业。提升重庆信创适配测试中心技术能力,大力开展适配咨询服务,形成覆盖产业各个领域的合作创新服务机制。加大信创工程与技术服务能力要求相关标准应用推广力度,打造良好产业生态。
夯实网络信息基础。发展“软件定义”的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中心集聚发展,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网络。加快推动5G通信基站建设应用。积极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升级改造,布局增强窄带物联网(NB—IoT)接入支撑能力。优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重庆)建设,支持重点行业二级节点建设及运营,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依托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加速汇聚“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跨境数据。系统谋划重大工程,组织实施一批5G、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重大工程,夯实网络信息基础建设。
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围绕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信创软件等领域,梳理形成短板需求清单,组织实施“一揽子”突破计划,重点围绕加快推进重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度挖掘重庆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需求,发布《重庆市十大工业软件重点开发研究项目榜单》,集约优势资源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工业软件供给能力。探索制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评价标准,定期发布技术突破榜单,大力支持重点产品、核心技术、前沿技术等研发推广应用,力争每年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加快适配中心建设应用。加快重庆信创适配测试中心、适配攻关联合实验室建设,强化信创产品适应配置调制、优化性质量测试、问题定位分析等能力。孵化一批有代表性的信创产品,加快重要行业领域应用推广,带动关联产业落地。 提升数据中心支撑服务作用。优化全市数据中心建设布局,推进两江新区等数据中心集群集聚式发展,在有条件的城市城区内部,统筹考虑推进城市内部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深化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试点,推进新型节能技术在数据中心建设和运营中的应用,引导数据中心向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整合各大企业云资源,加快中新互联互通国际超算中心、西部科学城重庆大学超算中心、华为AI高性能计算中心、中科曙光先进数据中心、中国智谷(重庆)超算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算法开发、服务支持、运营保障、资源配置于一体的国家级超级计算资源集聚高地,为软件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二)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加快创建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市政府签署《部市协同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合作备忘录》,创新谋划召开中国工业软件大会,大力营造良好的名城创建氛围。发挥部市协同合作机制优势,以工业软件(含嵌入式系统软件)为特色,以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服务模式为着力点,完善资金和政策激励措施,加强载体建设和人才培养,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软件产业聚集,探索具备重庆特色的名城创建新路径和新模式,努力建成质量效益突出、特色优势鲜明、产城融合发展、示范效应显著的中国软件特色名城。
“五大”核心产业区。引导软件产业向主城都市区集聚发展,
推动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向两江软件园、重庆软件园、重庆市工业软件产业园(渝中软件园)、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重庆高新软件园五大园区集聚,加快形成“五大”核心产业区。支持两江软件园大力发展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智能终端软件、汽车软件、车联网、数字内容等产业。支持重庆软件园大力发展数字文创、数字媒体、网络游戏、密码安全、物联网等产业。支持重庆市工业软件产业园(渝中软件园)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类、过程控制类工业软件。支持渝北仙桃国际大数据谷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汽车软件等产业。支持重庆高新软件园大力发展芯片研发设计、自主基础软件、新兴技术软件及新型信息消费等产业。
“五大”特色集聚区。支持相关区县,结合实际,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速形成“五大”特色集聚区。支持以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为重点大力发展政务服务、教育医疗、交通物流等应用软件产业。支持以江北、北碚为重点大力发展平台软件、应用软件、工业互联网等产业。支持以合川、綦江为重点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支持以永川、璧山为重点大力发展数据服务、软件服务外包、超高清视频等产业。支持以涪陵、巴南、垫江为重点大力发展智慧城市应用、智慧医疗、移动互联网等产业。
融合应用示范带。支持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结合区域自身特点,布局发展电子商务、数字内容、数字文创、智慧旅游、智慧农业、智慧生态、乡村振兴等特色行业应用软件,推动软件产业与区域主导产业深度融合,形成行业应用示范。
专栏8 知名园区打造工程
加快创建国家级知名园区。立足园区基础和特色,差异化争创国家级知名园区。支持综合型市级软件产业园创建中国软件名园,力争有突破。支持重庆市工业软件产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工业软件产业园区,支持重庆市数字经济(区块链)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区块链先行发展示范区。支持合川联合成都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加快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网络安全发展高地。支持北碚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园打造全国工业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加快培育市级软件产业园。健全完善软件产业园管理体系,指导园区科学布局、规范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水平。对已授牌市级软件产业园区,加强指导帮扶,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形成园区推动软件产业发展的格局。支持“五大”特色集聚区差异化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择优认定一批市级软件产业园或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园,巩固提升“综合型+特色型”产业园区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围绕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汽车软件、集成电路等方向,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园区创建市级重点关键产业园。 |
(三)推动企业发展壮大。
提高软件企业发展质量。围绕培育“名企名品”,深化“千家软件企业培育工程”,坚持大中小软件企业并重,按照“引进一批、培育一批、剥离一批”方式,加快培育一批在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知名企业。进一步加大对软件企业扶持力度,指导一批优质企业进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清单,健全市级重点软件企业名单制度,切实增强广大软件企业的实力、活力和竞争力。
引进培育一批龙头型企业。围绕建链补链、强链延链,聚焦重点发展方向,加强招商项目策划,重点围绕世界IT百强、全国软件业务收入百强、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综合竞争力百强、全国互联网百强等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品牌企业来渝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转变招商引资理念,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及时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做到招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加大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培育力度,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
加快培育一批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围绕企业上规模、提质效,按行业、按领域加快梳理优势企业清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集中培育一批高成长型企业。推动成长型企业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成为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规上软件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企业发展路径和模式创新,打造科技型企业品牌新形象,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服务质量,形成一批技术先进、市场认可度高的知名软件产品,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创新型企业。
剥离组建一批大型软件企业。推动大型央企、国企剥离软件业务组建大型软件企业,利用其自身专业性、职业性、技术性优势,加强研发设计、行业共性和关键性技术研究,为制造业企业服务,快速形成软件领域巨头,加速占据行业发展主动权。支持剥离后成立的软件企业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企业将技术输出,为其他制造业企业服务。
专栏9 “双百”企业培育工程
培育百家上亿级软件企业。围绕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加大优质企业挖掘、培育及支持力度,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级或市级重点项目,支持软件企业上市挂牌,支持企业进入国家鼓励的重点软件企业清单和市级重点软件企业名单,到2025年,培育规模以上软件企业1000余家,其中,上市挂牌企业10家左右,上亿级软件企业百余家。 培育百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产品。聚焦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5G相关软件等产品,征集发布重点软件产品名单,联合加大市场应用拓展力度,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百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软件产品。 加快推动创新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强化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的政策引导,支持企业创新中心、双创平台、众创空间等建设,培育一批行业领域“专精特新”企业及细分领域“隐形冠军”企业。 加快推动重点工业企业剥离信息化部门。加快推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行业重点工业企业剥离信息化部门,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组建大型软件企业。 |
(四)提升行业融合水平。
赋能智能制造助力“智造重镇”建设。深化软件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化生产应用,围绕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加快工业软件产品、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应用,加快5G、窄带物联网等新一代网络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提升传统制造业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水平,推动业态模式创新。鼓励软件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深化合作,充分发挥软件产业赋能作用,围绕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智能终端等行业领域,进一步优化产品功能,提升传统制造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支持制造业企业加强软件和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水平,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加深融合应用支撑“智慧名城”建设。鼓励软件企业加强合作,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优化解决方案,创新服务模式,结合消费升级趋势及需求,加快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新模式,培育新型业态,加速数字化应用场景构建。推动软件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民生等领域应用推广,围绕智能产业发展,打造智能工厂、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应用场景,围绕智慧民生,打造智慧医疗、在线教育、智慧养老等应用场景,围绕智慧城市,打造智慧政务、智慧治理、智慧交通、智慧安防等应用场景。在关键技术产品、跨平台系统集成、跨行业协同等方面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解决方案和商业模式。建立基于统一底座的数字孪生应用体系,在标准统一的平台上逐步丰富民生服务、城市管理、社会文化等应用场景,建设全域感知、智能决策、高效运转的新型智慧城市。
专栏10 行业融合发展工程
加快工业软件推广应用。鼓励重点软件企业开发适合行业发展的工业软件,推动制造企业释放更多工业软件场景和订单,提高工业软件采购比例。鼓励制造业企业和重点软件企业联合开发工业软件产品,支持国有企业采购国产工业软件,对首台套产品先用先试给予政策支持和奖补。支持两江新区、九龙坡区、南岸区、渝北区等工业基础和条件较好的区县开展工业软件应用示范试点。 提升智能产品软件应用。加强软件企业与智能汽车、智能装备、智能手机等生产企业的对接,围绕产品发展需求,加快智能计算、语音交互、手势识别等相关软件的研究与开发,推动相关成果的应用。 促进行业应用软件向高端发展。面向医疗、教育、政务等行业领域发展需求,支持软件企业提升产品质量、优化产品功能,加速与各行业的融合应用,支持公共卫生数字化平台、健康大数据平台、校园智能识别系统、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大脑、智慧文旅平台等项目建设。 加快新兴技术软件应用力度。围绕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能政务等一批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力度,支持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智能商业大数据分析平台、汽车交易数字化管理平台、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综合服务云平台等项目建设。 提升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围绕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提升视频直播、动漫等高增长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水平和宣发力度。加快数字内容采集及生产平台、版权数字化服务平台等建设。支持建设文创数据中心、直播短视频培训中心、达人主播孵化中心和电商直播基地。支持打造渲染平台、动作捕捉、XR拓展现实系统、Wanos全景声系统等公共技术平台和研发工业化生产云制作平台。 |
(五)加强人才引进培育。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探索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渝籍软件人才回渝发展。加大中高端软件人才引进力度,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才在落户购房、子女入学、社保医疗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养高层次软件人才。充分发挥人才评价导向作用,广泛开展以才引才活动。对大中专院校软件相关专业毕业生在渝就业且符合相关条件的,优先享受公租房等政策。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鼓励在人才引进培养、社会化评价、双向流动、股权期权激励、成果转化、资金支持等方面先行先试。
创建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针对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人才需求,优化学科设置和教育资源配置,打造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培养具有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开发针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课程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先进软件架构、工程方法、算法模型等方面的培训,着力培养一批契合产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加快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建设。鼓励软件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化合作,共同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开发优质课程资源、特色教材、教学工具,搭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提升体系。强化产业和教育政策牵引,支持企业在岗职工继续接受高等职业教育,鼓励面向在职人员及有需求的其他群体,加强软件编程、大数据分析、工业软件、数据安全、数字内容生产等技能培训。
专栏11 行业人才引育工程
千名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充分发挥智博会、英才大会、中国工业软件大会等平台作用,围绕软件产业发展实际需求,瞄准海内外资源,引进一批架构设计师、系统分析师、资深专业技术人员等中高端人才,以及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创业团队。搭建合作平台,支持重点企业开展人才招聘活动。力争到2025年,引进高端人才1000人。 加快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建设。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创建国家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探索软件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培养满足产业发展需求的特色化软件人才。联合打造一批知名市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推动软件技术突破、产业生态构建、软件素养提升,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软件人才培养新模式。 加快人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支持知名软件企业联合市内高校建立软件人才培训学院,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职业学校、社会机构间加强合作交流,支持社会机构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对符合要求的,积极将其打造成为重庆市软件人才实习实训基地。鼓励行业协会开展产业相关专业人才能力评价、专业认证。 |
(六)完善产业生态体系。
强化平台支撑作用。通过整建制引进、合作设立、委托研发等形式引进培育创新载体,争取更多研究机构、孵化平台等来渝发展。加快在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基础软件、行业应用软件、新兴技术软件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创新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提升产业支撑服务能力。加快打造成果转化、标准规范、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持续推动完善知识产权、测试验证、产业化投资评估、市场推广和赛事运营等环节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强化平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加强标准规范建设。支持重点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积极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修订,提升行业话语权。加强标准推广应用,促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鼓励企业申请发明专利、商标、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开展软件能力成熟度认证、信息技术服务标准评估、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软件服务商交付能力评估、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数据安全能力成熟度认证、“双软”评估等,增强软件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第三方标准技术服务机构发展,推动建设技术标准公共服务平台。
发挥行业组织效用。充分发挥软件产业相关协会、联盟等行业组织作用,引导和支持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畅通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转化通道,推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和技术突破,加快全市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的生态适配,形成覆盖产业各个领域的合作创新服务机制,打造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各类市场主体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协同互动与高效衔接。
加快开源生态构建。支持软件开源社区、开源生态联盟建设与发展,提供行业关键应用领域的技术开源和共享,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开放式、协作式、国际化开源生态。选择工业软件、基础软件、新兴技术软件等重点方向,探索布局一批优秀开源项目,鼓励进行基于自主模式或者开源代码的行业应用软件开发。探索开源商业模式、运营机制、治理体系,帮助企业规范开源软件的使用和输出,形成与新技术发展相适应的开源生态环境。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依托智博会、中国工业软件大会等平台,加强宣传推介,吸引产业链重点企业来渝发展。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举办行业论坛、峰会、沙龙、学术交流等活动,加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间交流互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政策倡导、行业自律、资源整合、人才集聚和沟通协调作用,积极承办行业年会、学术会议和其他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点高校、重点企业、相关协会之间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举办行业论坛、峰会等活动。
专栏12 软件生态优化工程
培育十大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开发服务、适配评测、人才培养、咨询规划、技术标准、金融投资六大方向,征集发布重点软件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库,在培育库中遴选十个软件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力量将其打造成为有影响力的“重庆市十大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支持重庆市软件测评中心、重庆市软件开发云平台、重庆信创适配测试中心、重庆区块链测试中心等能力建设,提升软件研发服务能力。 组建软件产业发展高端智库。聚焦服务国家战略,以专业知识为背景,组织高层次专家、专业领军人物、青年人才等成立重庆软件产业专家顾问委员会、市工业软件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等高端智库,适时产出具有建设性、科学性、前瞻性和独立性的智库产品,积极服务宏观决策、引领创新方向、创新理论方法,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大力加强行业组织建设。推动组建市级软件领域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积极研制地方标准,壮大团体标准,建立和完善技术、人才、服务等标准体系,支撑行业发展壮大。支持重庆市软件行业协会、重庆市工业软件应用发展协会、重庆市软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庆市鲲鹏计算产业联盟等行业组织加快发展,支持组建软件行业细分领域分会、专委会。 加强开源生态宣传推广。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传播开源理念,为发展开源产业和推广开源文化造势,进一步提升行业对开源概念的认识,鼓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积极参与软件开源生态建设,聚力设计类、工控类工业软件以及其他新兴软件领域建立开源社区和开源生态联盟,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
(七)持续深化区域合作。
深化对外开放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主动构筑高端软件产业价值链。鼓励有条件的软件企业通过并购、联合开发等方式,引进或投资产业链优质资源,增强其整合国内外市场、上下游产业的能力。围绕服务“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国家战略,鼓励开展重大软件项目国际合作,推动重庆软件产品和技术标准“走出去”。支持我市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通过对外投资实现跨境产业布局优化,推动软件产业链向海外延伸。
强化发达地区合作。学习借鉴发达地区软件产业发展经验,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软件产业发达地区交流合作,承接有意向往西部地区转移的优质软件企业。支持沿海知名企业、重点高校及科研机构来渝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参与数据中心、超算中心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本地软件企业在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市场拓展等方面开展跨区域合作,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知名度与影响力。
推动成渝软件产业协同发展。加强川渝两地软件信息产业链全方位合作,加强重大项目引进建设,打造川渝万亿级软件产业集群。推动两江软件园与天府软件园加强交流互动,积极争创国家级知名园区。联合打造一批知名软件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共建共享共用。差异化发展信息安全产业,推动川渝两地共同创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打造全国网络安全产业高地。充分发挥重庆作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的优势,协同开展数据存储和云计算服务业务。联合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共同引育软件人才,提倡两地高校差异化设置软件学科,共同营造让软件人才放心来川、安心留渝、全心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
专栏13 软件产业合作工程
打造国际交流展示平台。为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市场化、专业化服务,支持一批代表性软件企业“走出去”开展全球性的市场拓展、服务外包、研发合作。加强人才引进力度,争取一批国际知名软件企业“请进来”,带动资金、技术、人才来渝聚集发展。积极主办重要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术界、企业界人士来渝交流考察,畅通学术交流、人才引进培养渠道。 搭建发达地区合作渠道。加强与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对接,策划打造一批沙龙、活动、项目推介会,支持本地企业在人才、技术、资金方面与发达地区开展合作,吸引国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来渝投资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深度合作。加强成渝地区招商引资联动,推动市场开放互通。强化成渝地区软件产业合作交流,打造人才协同机制,形成百万人才聚集。鼓励两地共建共享公共技术平台,助推成果异地转化,实现标准规范、认证检测结果互信互认。支持两地共建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联合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共享技术成果。发挥行业引领作用,积极开展产业交流对接活动,发布项目需求清单,搭建项目合作渠道,对接项目合作资源,实现成渝地区项目协同、互补发展。 |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全市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充分发挥市级软件产业主管部门统筹协调作用,加快完善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对软件产业重大项目实施清单化管理。推动软件产业重点发展区县经信主管部门成立工作专班,鼓励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园区发展规划、企业培育、招商引资等政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指导市级软件产业园区健全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强工作联动、上下互动,推动园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市级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共同做好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贯彻国家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相关政策。严格落实《支持科技创新若干财政金融政策》(渝府办发〔2021〕47号)中涉及支持软件产业发展的措施,结合编制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中小微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全力支持软件企业发展。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各类社会资本向软件产业集聚,探索设立重庆市软件产业投资基金,助力软件产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大力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企业发展、知名产品培育、软件人才培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软件产品出口等。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购买软件和信息服务的比例。探索建立重大项目“一事一议”制度。
(三)优化发展环境。聚焦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注重软件企业评价和感受,推动营造一流的软件产业发展营商环境。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坚持“软硬”并重。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软件正版化。提升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功能,吸引更多软件企业和软件人才来渝发展落户。健全法规体系和诚信体系,深化包容审慎和协同监管,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软件产业健康发展。引入具有产业资源背景的头部投资机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本地软件产业的投资孵化。加强宣传推广,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四)注重运行督导。加强重点企业运行监测和重点项目建设调度,强化要素保障,及时帮助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软件产业运行质量。严格落实《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依法按时报送行业统计监测数据,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建立健全行业统计工作机制,区县相关部门和园区要落实专人负责,加强业务培训指导和政策宣传,确保数据科学准确。加强与专业研究机构合作,扎实开展软件产业发展趋势、路径和战略研究,科学指导产业发展。
附件: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是指对信息传输、信息制作、信息提供和信息接收过程中产生的技术问题或技术需求所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其行业形态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运行维护服务、信息处理和存储支持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数字内容服务、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等,涵盖国民经济行业统计分类(GB/T 4754—2017)第64—65类的范畴。
2.中国软件名城是指积极开展中国软件名城创建工作,完成创建目标,达到创建标准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名城”称号的城市。中国软件特色名城是指依托特色领域开展申报创建,达到创建标准后,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授予“中国软件特色名城”称号的城市。
3.软件产业园是指软件产业具备相当基础和规模,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和相关科研、服务机构相对集中,以软件和信息技术开发、生产、服务和出口为主体的产业园区。
4.工业软件指专用或主要用于工业领域,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生产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按照应用领域不同,工业软件分为研发设计类、生产控制类、经营管理类和嵌入式软件。
5.基础软件是计算机系统中最靠近硬件层次的软件,通常包含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中间件等。
6.行业应用软件是指针对特定行业应用的软件。
7.信息安全软件是为保护计算机硬件、软件、数据不因偶然和恶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而在数据处理系统或数据传输媒介上建立和采用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安全保护软件的统称,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网络安全、密码算法、数据安全、安全测试等方面的软件。
8.新兴技术软件是指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的软件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包括分布式计算、数据分析挖掘、可视化、数据采集清洗等大数据软件,人机交互、通用算法软件、基础算法库、工具链、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框架等人工智能软件,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软件,超级计算软件,区块链软件,工业互联网平台软件,云管理软件,虚拟化软件。
9.嵌入式软件是指嵌入式系统中的软件部分,它与系统中的硬件高度结合,一般在可靠性、实时性、效率等方面具有更高要求。其仅是与硬件紧密结合部分,不包括运行于嵌入式系统中可独立发布、安装、卸载的软件。
10.信息技术服务是指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的信息技术咨询设计服务、信息系统集成实施服务、运行维护服务、数据服务、云服务、平台运营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和集成电路设计服务。
11.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型基础设施、应用模式和工业生态,通过对人、机、物、系统等的全面连接,构建起覆盖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全新制造和服务体系,为工业乃至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实现途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石。
12.大数据是指具有体量巨大、来源多样、生成极快且多变等特征,并且难以用传统数据体系结构有效处理的包含大量数据集的数据。
13.云计算是指一种通过网络将可伸缩、弹性的共享物理和虚拟资源池以按需自服务的方式供应和管理的模式(资源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网络、软件、应用和存储设备等)。
14.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 Al)是指利用数字计算机或者数字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感知环境、获取知识并使用知识获得最佳结果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
15.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感知设备,按照约定协议,连接物、人、系统和信息资源,实现对物理和虚拟世界的信息进行处理并作出反应的智能服务系统。
16.区块链(Block Chain)是指一种在对等网络环境下,通过透明和可信规则,构建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块链式数据结构,实现和管理事务处理的模式。
17.量子计算(Quantum Computing)是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即利用量子叠加和纠缠等物理特性,以微观粒子构成的量子比特为基本单元,通过量子态的受控演化实现计算处理。
18.5G是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
19.IPv6是指互联网协议第6版。
20.开源即开放源代码(Open Source Code),兴起于软件行业,是源代码开放共享的开发模式,具有自由开放、共建共享的特性。目前,技术领域的开源已包含源代码、源数据等技术和资源的开放共享,源代码仍然是开源的主要内容。在开源模式下,通过许可证的方式,使用者在遵守许可限制的条件下,可自由获取源代码等,并可使用、复制、修改和再发布。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