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到2025年,我国将打造一批交通新基建重点工程,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应用场景,制修订一批技术标准规范,促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信息网、能源网融合发展,精准感知、精确分析、精细管理和精心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智能管理深度应用,一体服务广泛覆盖,交通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安全水平和服务质量有效提升。
《方案》共提出了智慧公路建设行动、智慧航道建设行动、智慧港口建设行动、智慧枢纽建设行动、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交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行动以及标准规范完善行动等七项主要任务。
提升公路智慧化服务水平
此前一天,9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要稳步发展融合基础设施。结合推进新型城镇化,推动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等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继续支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工程,推进“两新一重”建设,实施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发展现代物流体系。
而交通运输是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重要领域,推进交通运输领域新基建建设意义重大。
信息消费联盟理事长项立刚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新基建“新”在智能化,通过智能化能够使整个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效率更高、能力更强、成本更低。
他举例说,比如,轨道交通由于安装了智能化的感应器,会使车与车之间形成一个安全区间,不会再发生追尾事故,安全性就能大大提升。
又比如,以前高速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可能难以很快被发现,但现在交通管理部门都有实时监控的摄像头,在哪一段道路发生事故都能被及时发现。
再比如,今年夏天郑州遭遇暴雨灾害时,如果隧道里安装有智能化的感应器,一旦进水量达到一定限度,感应器就会发出语音提示,提醒驾驶人赶快撤出,那样就能大大减少甚至不会造成伤亡。
记者注意到,本次方案的七项主要任务中,排在首位的就是智慧公路建设行动。
图片来源:新华社
《方案》提出,要提升公路智能化管理水平。推动公路感知网络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工程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提升公路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水平。增强在役基础设施检测监测、评估预警能力。开展对跨江跨海跨峡谷等长大桥梁结构健康的实时监测,提升特长隧道、隧道群结构灾害、机电故障、交通事故及周边环境风险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技术应用水平。
同时,要建设监测、调度、管控、应急、服务一体的智慧路网平台,深化大数据应用,实现视频监控集成管理、事件自动识别、智能监测与预警、分车道管控、实时交通诱导和路网协同调度等功能。
《方案》还提出,要提升公路智慧化服务水平。推广交通突发事件信息的精准推送和伴随式出行服务,在团雾、冰冻多发区域研究推进车道级雾天行车诱导、消冰除雪等应用,支持重点路段全天候通行。
要推进高速公路电子不停车收费(ETC)系统应用,推进与公路运行监测等数据融合,全面提升公路信息服务水平。准确定位车辆位置,提供“一键式”智能应急救援服务。
《方案》明确,要立足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和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区域发展战略,依托京哈、京港澳、杭绍甬、沈海、沪昆、成渝、海南环岛等国家高速公路重点路段以及京雄高速、济青中线等城际快速通道开展智慧公路建设,提升路网运行管理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通行效率。
开展5G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研究
《方案》还提出要实施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行动。
具体而言,首先,推进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打造综合交通运输“数据大脑”。建强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增强综合交通运输运行动态掌控和突发事件应急指挥能力。鼓励和支持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各级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其次,助力通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5G等技术在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融合应用研究。结合5G商用部署,协同推进对高速公路重点路段、重要综合客运枢纽、港口和物流园区的网络覆盖。推广车联网、船联网技术应用,推动建设泛在感知、港车协同的智慧互联港口。统筹利用5G、高速公路信息通信系统等社会和行业资源,整合建设天地一体的行业综合信息通信网络。
城市智行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沈立军曾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5G的应用将给交通运输领域带来基础设施全面升级的契机,促使交通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全面升级。
他举例说,比如无人驾驶以及驾驶过程中的人车交互、车辆协同及车路协同水平将大幅提升,让人的出行更轻松、更安全,疲劳驾驶和错误操作等造成的交通安全事故将大幅降低,车辆的主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方案》还提出,要深化交通运输领域北斗系统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建设北斗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支持系统,深化北斗全球航运示范应用,完善北斗兼容的全球中轨卫星搜救地面支持系统。
此外,还要加强网络安全保护。严格落实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护,强化态势感知能力建设,保障数据共享安全可控。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护制度,加强基础设施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分级分类保护,落实数据容灾备份措施。推进商用密码技术应用。
每日经济新闻
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联系电话:023-85238885
参与评论
请回复有价值的信息,无意义的评论将很快被删除,账号将被禁止发言。
评论区